国产卫生巾跟荧光剂说再见 安全性不比国外差
发布时间: 2015-06-29 15:39:03 | 来源: 新民网 | | 责任编辑: 沈晔
争议荧光剂致害性
为什么各国标准对荧光剂的态度并不统一,它对人体究竟有无伤害?
沈阳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染料检验实验室、国家染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高级工程师董仲生告诉《瞭望东方周刊》,目前世界上仍在生产和使用的荧光剂不过几十种。“这些常用的品种可以说是经过大浪淘沙,其毒理数据已被证明是低毒或基本无毒,可放心使用。有的荧光增白剂的确有毒,但已经被淘汰。”
常见的荧光增白剂CBS等,国外均已有相关测试,表明对人体是无害的。
美国联邦法规(Code of Federal Regulations,简称CFR)指出,荧光增白剂可作为非直接食品添加剂,允许荧光增白剂368、HostaluxKS1等用于食品包装容器,但对最大添加量有限制。
欧盟公布的禁用和限用的染料有500多种,荧光增白剂作为一种白色染料,不在禁用和限制使用之列。
而台湾对荧光剂的标准表述中提到的是“可迁移性”这个字眼。
董仲生告诉本刊记者,荧光剂的可迁移性和非可迁移性这一说法是近几年才有的,他并不太认同这个提法。
根本研也对本刊记者表示,“日本关于荧光剂的标准中没有涉及关于可迁移性荧光剂、非可迁移性荧光剂的相关信息。而且日本业界也没有对这两种荧光剂的分类方法。”
国内一些厂商则对可迁移性与非可迁移性有自己的理解。
“可迁移性荧光剂,对人的身体有危害,一旦与人体中的蛋白质结合,就很难通过正常代谢排出体外,会极大削弱免疫力及伤口愈合能力,一旦在人体中积蓄过量,除了对肝脏等重要器官造成严重危害之外,还会诱发细胞癌变,是潜在致癌因素之一。”千金净雅卫生巾制造商、湖南千金卫生用品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邱永龙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而ABC的制造商广东景兴的相关负责人许旭芳则表示,非可迁移的荧光增白剂不会转移到人体,所以不会产生致害作用,而可迁移的荧光增白剂达到一定量则可能对人体致害。
作为功能性荧光化合物专家,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沈永嘉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记者,造纸用的是纸用增白剂,在国内常用的也就是4~6种,“这几种不好说它是否是有害的,国外也没有相关实验数据。”
沈永嘉认为,“每个人从小到大都在接触纸张,尤其是小学生。笔记本、纸巾、洗衣粉等日用品中都含有增白剂,这么多年的使用经历,并没有其直接危害人体健康的案例。”
此外,他强调说:“即使荧光剂对人体是有害的,但它的量太少,少到对人体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只有再生纸浆才用得着增白剂
卫生巾的原料是纸浆。
沈永嘉告诉本刊记者,卫生巾这类产品所用的纸浆应该是原生浆,它很干净,且质量可控。
而在普通的纸张制造等方面,则会使用再生浆,其中多会使用荧光剂增白。尽管再生浆是基于环保的考虑,但沈永嘉认为,卫生巾、婴幼儿纸尿裤这种与人体直接接触的产品,不应使用再生浆。如果使用原生浆,理论上来说,卫生巾根本没必要使用荧光剂来增白。
然而,原生浆价格较高,数量有限。
“如果是黑心企业,他想做卫生巾,但又有严格的成本控制,就有可能用再生浆,再生浆做出来的质量不如原生浆,也没有那么白,就得使用荧光剂了。”沈永嘉说。
可见,一般情况下,如果是使用原生浆制作卫生巾的企业,使用荧光剂增白只会徒增成本。因此,需要使用荧光剂来达到增白效果的卫生巾,其原材质本身就值得怀疑。
邱永龙告诉本刊记者,“一般正规的大品牌使用的正规材料,基本不含可迁移性荧光剂,对人体没什么危害,大家可以放心使用。而小型黑心企业,用不合格的材料,可能含有可迁移性荧光剂。”
国内外产品卫生性全部达标
卫生巾需要满足国标GB 15979-2002《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标准》中的产品卫生指标,也就是需要符合微生物学指标,包括初始污染菌(仅消毒级)、细菌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致病性化脓菌(指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与溶血性链球菌)和真菌菌落总数。
在这一指标中,又将妇女经期卫生用品的卫生指标分为普通级和消毒级两种。
“消毒级”卫生巾应在外包装上醒目位置注明“消毒级”字样,“普通级”卫生巾在外包装上则没有标示。
消毒级卫生巾最终必须经过环氧乙烷等消毒处理,需要对环氧乙烷残留量进行控制,一般市面上较少此类卫生巾。
这两类产品在卫生指标上的区别主要在初始污染菌、细菌菌落总数和真菌菌落总数上。
检测结果显示,本次送检的22个国内外品牌的样品虽为普通级,但其细菌菌落总数和真菌菌落总数均小于20cfu/g,已经达到消毒级标准;且均未检测出大肠杆菌和致病性化脓菌。
可以说,国内外产品在卫生指标上不仅达标,且表现优异。而那些所谓国内卫生巾质量不达标、致癌等说法,很多情况下可能都是代购为了销量而刻意炮制的谣言。
新闻热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