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7日是世界卫生日,世界卫生组织将今年的主题确定为“健康起点,希望未来”,旨在倡导加大努力保障母婴健康,减少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并优先关注妇女的长期健康与福祉。国家卫生健康委将中国宣传主题定为“保障母婴健康呵护祖国未来”。
如何正确看待孕产期抑郁?如何管理孕期体重?如何科学喂养婴儿?围绕大家关心的母婴健康话题,记者在多地进行了采访。
——编者
早期筛查、规范治疗、多方协作
有点“矫情”?孕产妇心理状况莫轻视
“谁和我说话都烦躁,对很多东西提不起兴趣。”“觉得家人不关心自己,只关心孩子。”“整晚睡不好,有时候甚至有轻生的念头。”……在湖南省妇幼保健院心理卫生科负责人、副主任医师张丽的引导下,长沙30岁的新手妈妈晓琳(化名)说出了心中的苦楚。
在一旁陪同的丈夫听着有些震惊:“一开始,我认为这只是产后身体虚弱,甚至还觉得有点‘矫情’,没想到对她来说竟如此煎熬。”
晓琳被确诊为孕产期抑郁症。“这并非个例。”张丽介绍,随着近年来社会对孕产妇心理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前来咨询和就诊的孕产妇数量呈上升趋势。
什么是孕产期抑郁症?
“孕产期抑郁症被定义为一种‘在围产期间开始发作的临床抑郁症’,是抑郁症的一种亚型。”张丽解释,“它并非简单的情绪波动,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发的心理疾病。症状通常表现为情绪低落、烦躁易怒,总高兴不起来,以前感兴趣的事也不想做了。躯体上表现为睡眠、食欲都不好,还可能心悸胸闷、恶心呕吐等。认知层面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现象,同时伴有无助感、觉得自己无价值等。”
“如果每天大部分时间都符合上述症状,持续两周以上,就要高度重视了。”张丽提醒,“可以使用产后抑郁量表或者抑郁筛查量表等自测,筛查阳性者建议进一步寻求专业人员帮助。”
为何孕产期会成为抑郁症高发阶段?
“首先是激素水平的剧烈变化。”张丽介绍,孕期和产后女性体内的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大幅波动导致情绪波动,而情绪波动同样会推动激素水平变化。其次,怀孕和分娩过程中身体不适,以及角色突然转变,都让她们难以适应。如果缺乏家人的支持和理解,再加上经济压力等其他因素,孕产妇就容易陷入抑郁情绪。
应对孕产期抑郁症,需要个人、家庭、医疗机构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从个人角度来说,孕产妇可以通过权威科普平台系统学习孕产期生理心理变化规律,主动学习自我关怀、情绪管理、沟通表达、排解压力的技巧。“比如晓琳,遇到困难常常憋在心里,有时候明明需要关心,表达出来却是指责。我们帮助她学会把内心需求真诚地表达出来,促进家庭关系改善。孕产妇也要适当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来放松。”张丽说。
孕产期保健医务人员和医疗卫生机构,要重视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提供精细化全过程孕产服务,加强对孕产妇家人特别是伴侣的指导。在湖南省妇幼保健院的孕妇学校,每个月都有一到两场科普讲座。除了心理保健知识,孕妇学校还涵盖孕产期全流程科普,帮助新手父母实现身份转换,有效预防和减轻孕产妇的焦虑情况。
如已有抑郁症状,及时筛查和干预至关重要。“《关于推进生育友好医院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将孕产期抑郁症筛查纳入常规孕产期保健服务和产后访视,早期识别孕产妇心理健康问题,及时干预或转诊。”张丽介绍。
孕产妇的心理健康,是下一代健康的起点。“孕产期抑郁症的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个人积极调适、家庭悉心陪伴、社会提供支持。早期筛查、规范治疗、多方协作,可显著降低疾病危害,守护母婴心理健康。”张丽说。(记者孙超)
孕期体重管理,如何“一人吃、两人都健康”
情绪、运动、饮食等均需注意
“你现在是一人吃、两人补,得多吃点!”河南郑州的李女士怀孕不久,她的母亲天天这样说。李女士非常困惑,孕妈妈真的吃得越多越好吗?
“孕期体重增长过多或过少都不好。”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郭红军提醒。
盲目进补可能导致孕期体重增长过多,增加孕妈妈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难产、剖宫产、产后出血等风险,同时也会增加孩子出现巨大儿、儿童期和成年后肥胖等风险。而部分孕妈妈过度控制孕期体重增长、过度节食或过量运动,可能导致贫血、营养不良、早产、胎儿生长受限或生长发育障碍等问题。
孕期体重增长多少才合适?郭红军表示,这取决于孕前体重、单胎多胎等多种因素,当前业界比较推荐的是通过孕前体重指数(BMI)建议合理范围。比如,李女士怀有单胎,第一次产检时计算BMI值约为21,属于正常范围,建议孕期增重的范围为8到14千克。BMI值低于18.5则视为低体重,孕期可增重11到16千克;BMI值在24到27.9之间视为超重,孕期可增重7到11千克;BMI值高于28则视为肥胖,孕期可增重5到9千克。
“孕期体重增加并不是匀速的。”郭红军说。一般妊娠前3个月,体重增加1到2千克为宜,孕中期(14至27周)一般每周增重250到350克,孕晚期(28周至分娩)每周增重350到500克。
如何将孕期体重维持在合理区间?郭红军认为,情绪、运动、饮食等方面都需要多加注意。不良情绪可能导致食欲改变,进而影响体重,保持良好心态至关重要。充足的睡眠也有助于调节情绪和维持身体正常代谢,每天应保证7到9小时的睡眠。“孕期适当运动不仅有助于控制体重,还能增强体力和肌肉力量,为顺利分娩打下基础。”郭红军说。比如,每天坚持散步30到60分钟,既能呼吸新鲜空气,又能促进新陈代谢。
在饮食方面,郭红军建议孕早期保持孕前能量需求,孕中期每日增加300千卡能量摄入,孕晚期每日增加450千卡能量摄入。主食可选择一些粗粮,如全麦面包、玉米、燕麦、糙米等,它们富含膳食纤维,消化吸收相对较慢,有助于稳定血糖和控制体重;保证足够优质蛋白摄入,如瘦肉、鱼类、豆类和蛋类;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以补充维生素和膳食纤维,但要注意控制糖分较高水果的摄入量,比如西瓜、荔枝等;控制脂肪摄入,尤其是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同时,要避免高油、高糖、高盐食物,像油炸食品、蛋糕、腌制食品等尽量少吃或不吃。
“孕期体重管理需要科学指导。建议孕妈妈定期监测体重、血糖等指标,必要时在专业营养师和产科医生指导下制定管理计划,做到一人吃、两人都健康。”郭红军说。(记者朱佩娴)
科学喂养,为婴儿筑起健康屏障
若母乳不足,可选婴儿配方奶粉替代
近年来,有关母乳和奶粉喂养的问题,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不少讨论:有人认为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天然食物,应坚持母乳喂养;有人认为配方奶和母乳一样有营养还方便;还有一些博主提出以米汤代替奶粉和母乳喂养,引发质疑。
如何选择正确的喂养方式,实现科学喂养?记者采访了河北省石家庄市第四医院新生儿科负责人陈惠芬。
“母乳作为‘活性营养库’,是婴儿成长的‘天然疫苗’。”陈惠芬介绍,母乳中含有免疫球蛋白(IgA)、乳铁蛋白、溶菌酶等,可降低婴儿感染中耳炎、肺炎、腹泻的风险;母乳中含有较高的半胱氨酸和氨基牛磺酸,有利于婴儿的脑生长,可以促进智力发育。
“母乳喂养不仅有利于婴儿的成长发育,也能帮助产妇尽快恢复身体健康。”陈惠芬表示,母乳喂养能够促进产妇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利于产后恢复;能够降低产妇患乳腺癌、卵巢癌以及心血管疾病的概率;还能增进母婴情感,降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概率。
新手妈妈如何判断自己是否适合母乳喂养?
“乳房结构正常、无传染病、未使用禁忌药物、没有严重的慢性疾病……”陈惠芬表示,在正常的生理条件下,大多数健康妈妈都能进行母乳喂养。在婴儿频繁有效地吸吮下,母亲也会持续分泌泌乳素、增加泌乳量,与婴儿日常所需达到平衡。
“如果产妇由于身体问题无法进行母乳喂养,或者母乳不足,也不必过于难过和焦虑。”陈惠芬表示,有的产妇因乳腺疾病,无法给孩子喂奶,不免情绪低落,严重时还会有产后抑郁等问题出现;有的产妇在喂养初期,总担心自己的奶水不够,频繁喂养,得不到充分休息,反而适得其反,奶水越来越少。
“若母乳不足或因各种原因无法哺乳,可以选择婴儿配方奶粉作为替代或补充。”陈惠芬说,目前,市面上有各种普通配方奶粉、早产儿配方奶粉、深度水解或氨基酸配方奶粉等,含有充足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及微量营养元素,只要选择安全、营养均衡的配方奶粉,结合科学的喂养方式、定期监测婴儿发育情况,同样能养育出健康的宝宝。
此前,网络上传言,“用古法熬制米汤可以完全代替奶粉和母乳”,对此,陈惠芬明确表示这种方式并不科学。“米汤的主要成分是淀粉,缺乏蛋白质、脂肪,更缺少铁、钙、维生素D等微量元素。”陈惠芬提醒,新生儿至少要4个月之后才能添加米糊等含淀粉食物,不宜添加过早。(记者邵玉姿)
(责任编辑:曹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