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中央的定调和监管部门的反复调研后,进入2025年,资本市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已经箭在弦上。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深化资本市场投融资综合改革、提高资本市场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能力,将成为新一轮改革的主线。
进一步全面深改箭在弦上
从改革进程来看,2024年以来,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的信号不断释放,可以预期,进一步全面深改将贯穿2025年资本市场。
2024年4月出台的新“国九条”提出,要“以强监管、防风险、促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为重点,更好发挥资本市场功能作用,推进金融强国建设,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大局”。
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简称《决定》)提出,要“健全投资和融资相协调的资本市场功能,防风险、强监管,促进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则为资本市场的改革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提出要“深化资本市场投融资综合改革,打通中长期资金入市卡点堵点,增强资本市场制度的包容性、适应性”。
中央定调了资本市场改革发展方向,与此同时,证券监管部门则在2024年进行了积极广泛调研,凝聚行业各方共识,并在此基础上研究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开放的一揽子举措。
2024年4月,证监会党委书记、主席吴清带队在北京、杭州、上海等地,围绕落实资本市场“1+N”政策体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更好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等主题,开展调研督导。6月,吴清与其他班子成员先后在深圳、广州、上海、北京等地,围绕进一步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开展调研。7月,吴清在北京开展专题座谈会,与在华外资证券基金期货机构、QFII机构等代表深入交流。8月,吴清在北京召开专题座谈会,与全国社保基金、保险资管、银行理财、私募基金等头部机构投资者代表深入交流。10月,证监会在北京召开进一步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专题座谈会,与专家学者、财经媒体负责人代表深入交流,提出共同推进资本市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11月,吴清在上海召开两场行业机构座谈会,与证券公司、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负责人代表深入交流,充分听取意见建议。
吴清此前表示,下一步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促稳定,着力健全投资和融资相协调的资本市场功能,加快形成支持科技创新的多层次市场体系和支持“长钱长投”的政策体系,抓紧健全强监管、防风险的制度机制,多举措强化投资者保护实效,不断提升市场的吸引力、竞争力和内在稳定性。
聚焦投融资相协调发展
无论是《决定》提出的“健全投资和融资相协调的资本市场功能”,还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深化资本市场投融资综合改革”,都表明投融资改革在资本市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所占据的核心位置。
吴清指出,投资与融资一体两面,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要进一步打牢投融资协调发展基础,包括实现量的总体平衡、质的持续提升和权责的有效制衡。
业内人士则普遍认为,展望2025年,深化资本市场投融资综合改革,健全投融资相协调对于资本市场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长期以来,我国资本市场支持了许多企业的发展,为实体经济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然而,由于过去十几年投资者的获得感较弱,市场也一直被诟病为重融资轻投资。深化资本市场投融资综合改革,意味着未来我国资本市场改革的方向是既要重视融资也要重视投资,既要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又要让投资者有更多的获得感。
开源证券副总裁、研究所所长孙金钜则对记者表示,首先,投融资综合改革是完善资本市场功能、提升市场效率的关键举措。通过投融资综合改革,可以更好地发挥资本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促进资本形成和有效流动,为实体经济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务。其次,投融资综合改革有助于增强资本市场的内在稳定性,通过优化投资者结构、完善直接融资机制等系列改革举措,提高市场对各类风险的抵御能力,确保资本市场长期健康稳定发展。再次,投融资综合改革着力于打通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卡点堵点,有助于引入更多增量资金,对于改善市场流动性、提升市场稳定性和促进资本市场功能发挥至关重要。
实际上,从A股市场2024年的融资及分红数据来看,这一改革的趋势已经十分明显。
Wind统计数据显示,按照网上发行日期计算,2024年全年沪深北市场IPO家数总计为102家,募资规模合计662.80亿元,首发家数和融资规模均显著下降。
与此同时,市场的现金分红水平明显提升。数据显示,按照实施公告日计算,2024年全年A股现金分红总额超过了2.5万亿元,创下历史新高,投资者回报水平显著提升。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也表示,整体看,资本市场制度改革的核心目的是“健全投资和融资相协调的资本市场功能”。主要原因在于我国资本市场一定程度上存在“重融资轻投资”的倾向,投资者保护不到位,股民获得感不强,只有加强投资端改革,保证持续稳定的投资收益,才能让投资者更有信心参与资本市场,相应地融资才有资金支持基础。塑造投融资并重的市场,才能更好发挥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功能。
发力支持新质生产力
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是资本市场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升资本市场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能力,无疑也是新一轮改革的重点。
证监会强调,要牢牢把握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这个着力点,增强发行上市制度包容性、适应性,鼓励以产业整合升级为目的的并购重组,培育壮大耐心资本。吴清则表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2024年以来,证监会先后出台“支持科技十六条”“科创板八条”“并购六条”等政策措施,进一步增强资本市场制度的包容性、适应性,支持优质资源向新质生产力领域集聚。
银河证券指出,当经济发展动能转向“新质生产力”,无论是从科技创新主体特性下的融资需要和困境来看,还是从我国与成熟资本市场在支持科技创新方面的差距来看,都迫切需要资本市场肩负更重要的使命。资本市场是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政策围绕三大主线加力部署,持续赋能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一是提升资本市场配置效率,推动资本要素向科技创新领域聚集;二是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强化各板块对科创企业的融资支持;三是更为注重强监管、防风险,促进资本市场高质量服务科技创新。
孙金钜指出,应进一步完善包括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在内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形成协同互补、错位发展的服务科技创新格局。应加快构建更加公开透明、连续稳定、可预期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体系,持续提升资本市场治理能力。继续增强对创新型企业特别是未盈利科技企业的包容性,允许更多代表新质生产力的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通过“并购六条”等政策,鼓励以产业整合升级为目的的并购重组,促进资源向新质生产力领域集聚。(记者吴黎华)
(责任编辑:曹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