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时尚 直播 热图 科技 快消 小镇 专题 联盟

5月经济延续回升向好态势 国内需求有望继续恢复

时间:2024-06-19来源 : 中国网财经作者 : 佚名

中国网财经6月19日讯 6月17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爱华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评价5月经济数据时表示:5月份,在宏观政策效应持续释放、外需有所改善、“五一”假期等因素带动下,服务业、消费和进出口都有所回升,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国民经济延续回升向好态势,展望下一阶段,经济有望继续延续回升向好的态势,国内需求有望继续恢复,宏观政策的效力也在持续显现。

多位专家分析指出,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达到今年以来最快,国内制造业投资和基建投资均处于高位,未来宏观政策继续在扩大需求方面发挥效应,特别是财政政策发力空间充分,有望发挥托底作用。

5月消费同比增速达到今年以来最快

5月份,在五一假期、“6·18”网购促销提前、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综合作用下,市场销售有所加快。

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7%,比上月加快1.4个百分点,环比增长0.51%,是近期的新高。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分析称,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7%,快于4月的2.3%。季调后环比增长0.51%,达到今年以来最快增速。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今年“五一”长假全部落在5月,而去年有2天落在4月,因此假期错位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今年5月的社零同比增速。另外,近期政策面出台汽车、家电、家装等耐用消费品以旧换新,对家电、家具等商品需求也有一定提振。

据文旅部数据,五一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人次同比增长7.6%,出游总花费同比增长12.7%,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同期分别增长28.2%和13.5%。

“今年以来,消费市场总体上来看持续呈现恢复向好的态势,展望下阶段,尽管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信心仍待进一步提升,但是支持我国消费市场持续增长的有利因素也比较多。”刘爱华在发布会上表示。

制造业投资“仍有韧性”

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势良好。数据显示,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6%,环比增长0.30%。其中,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5%,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0%,增速分别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1.9和4.4个百分点。

制造业投资方面,1-5月份,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9.6%,快于全部投资增速5.6个百分点,对全部投资增长贡献率达到57.3%。

国内制造业投资和基建投资都处于高位。王青指出,这种情况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对冲房地产投资下滑带来的影响,加之近期出口表现较强,外需回暖也能部分抵消内需偏弱对生产端的抑制效应,这些因素支撑今年以来工业增加值维持较快增长水平。

温彬表示,1-5月制造业投资增长9.6%,略低于1-4月的9.7%,呈现出一定韧性。制造业投资增速仍保持在两位数水平,主要得益于基本面改善和政策支持。

刘爱华在发布会上表示,总体看,今年以来工业生产增长较快,转型升级持续推进。下阶段推动工业较快增长的有利因素较多。

展望未来,王青认为,短期内制造业投资有望延续2023年四季度以来的稳中有升势头,估计全年增速将达到8.0%左右,较上年加快1.5个百分点。这显示今年经济内生增长动能改善。

5月国民经济延续回升向好态势

“总体来看,5月份,国民经济延续回升向好态势,运行总体平稳。”刘爱华在发布会上表示。

近期,相当多的国际机构、国际组织都上调了对中国经济全年增长预期。比如世界银行近期上调2024中国经济增速的预期到4.8%,比上期的预测值高出0.3个百分点。

刘爱华表示,国际组织和机构纷纷上调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充分表明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增长前景的信心。

从宏观政策来看,5月中旬以来,各项政策继续按照4月30日政治局会议部署加快落地。

王青认为,接下来宏观政策在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同时,如何引导房地产行业尽快企稳回暖,以及通过切实推进大规模设备更新及耐用消费品以旧换新,有效提振内需,引导物价温和回升,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宏观调控的重心所在。

温彬认为,未来宏观政策继续在扩大需求方面发挥效应,特别是财政政策发力空间充分,有望发挥托底作用。考虑到去年二季度基数偏低,预计今年二季度经济增速有望回升至5.5%左右。

在扩大有效需求方面,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指出,房地产政策继续做好保供给、促需求、稳房价。财政政策可以考虑加大力度、靠前发力,通过中央发国债转贷地方、政策性银行放贷给地方政府、发行特殊再融资债券等方式缓解地方财政压力。货币政策仍有进一步发力的空间,该降准降准,该降息降息。

(责任编辑:曹洋)
返回首页 返回栏目首页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公告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 对外服务: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无线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union@china.org.cn 电话:86-10-88825631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