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时尚 直播 热图 科技 快消 小镇 专题 联盟

走进千年古羌寨

时间:2023-09-19来源 : 新华网作者 : 王曦

游客在桃坪羌寨的碉房内部参观(9月13日摄)。

岷江上游杂谷脑河畔的高山峡谷间,倚山而建的四川省阿坝州桃坪古羌寨历经两千一百年岁月,有军事防御功能的碉楼依然巍然耸立。古寨外经历汶川地震建成的新寨风格如旧,如今游人如织。

漫步在石木结构的古寨,甬道交错户户相连、暗道中仍可见防御孔,屋下有迷宫般的水网相通。游客必去之处是最高处的碉楼,沿山而上,爬过层层独木梯,山峦河谷一览无余。羌族群众在碉楼上供奉着白石和羊角,檐下是金灿灿的玉米棒。

在这座处处充满生活气息的“要塞”中,精湛的建筑艺术和它所包含的民族文化内涵,成为羌族光辉历史的见证。

新华社记者王曦摄

创办“桃坪羌族文化博物馆”的王嘉俊老人在演示羌族“腰磨”的用法(9月13日摄)。

岷江上游杂谷脑河畔的高山峡谷间,倚山而建的四川省阿坝州桃坪古羌寨历经两千一百年岁月,有军事防御功能的碉楼依然巍然耸立。古寨外经历汶川地震建成的新寨风格如旧,如今游人如织。

漫步在石木结构的古寨,甬道交错户户相连、暗道中仍可见防御孔,屋下有迷宫般的水网相通。游客必去之处是最高处的碉楼,沿山而上,爬过层层独木梯,山峦河谷一览无余。羌族群众在碉楼上供奉着白石和羊角,檐下是金灿灿的玉米棒。

在这座处处充满生活气息的“要塞”中,精湛的建筑艺术和它所包含的民族文化内涵,成为羌族光辉历史的见证。

新华社记者王曦摄

9月13日,羌族阿妈在自家房屋前做针线活。

岷江上游杂谷脑河畔的高山峡谷间,倚山而建的四川省阿坝州桃坪古羌寨历经两千一百年岁月,有军事防御功能的碉楼依然巍然耸立。古寨外经历汶川地震建成的新寨风格如旧,如今游人如织。

漫步在石木结构的古寨,甬道交错户户相连、暗道中仍可见防御孔,屋下有迷宫般的水网相通。游客必去之处是最高处的碉楼,沿山而上,爬过层层独木梯,山峦河谷一览无余。羌族群众在碉楼上供奉着白石和羊角,檐下是金灿灿的玉米棒。

在这座处处充满生活气息的“要塞”中,精湛的建筑艺术和它所包含的民族文化内涵,成为羌族光辉历史的见证。

新华社记者王曦摄

游客在桃坪羌寨参观(9月13日摄)。

岷江上游杂谷脑河畔的高山峡谷间,倚山而建的四川省阿坝州桃坪古羌寨历经两千一百年岁月,有军事防御功能的碉楼依然巍然耸立。古寨外经历汶川地震建成的新寨风格如旧,如今游人如织。

漫步在石木结构的古寨,甬道交错户户相连、暗道中仍可见防御孔,屋下有迷宫般的水网相通。游客必去之处是最高处的碉楼,沿山而上,爬过层层独木梯,山峦河谷一览无余。羌族群众在碉楼上供奉着白石和羊角,檐下是金灿灿的玉米棒。

在这座处处充满生活气息的“要塞”中,精湛的建筑艺术和它所包含的民族文化内涵,成为羌族光辉历史的见证。

新华社记者王曦摄

9月13日在桃坪羌寨拍摄的地下水网。从雪山流淌下来的水是整个寨子生产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

岷江上游杂谷脑河畔的高山峡谷间,倚山而建的四川省阿坝州桃坪古羌寨历经两千一百年岁月,有军事防御功能的碉楼依然巍然耸立。古寨外经历汶川地震建成的新寨风格如旧,如今游人如织。

漫步在石木结构的古寨,甬道交错户户相连、暗道中仍可见防御孔,屋下有迷宫般的水网相通。游客必去之处是最高处的碉楼,沿山而上,爬过层层独木梯,山峦河谷一览无余。羌族群众在碉楼上供奉着白石和羊角,檐下是金灿灿的玉米棒。

在这座处处充满生活气息的“要塞”中,精湛的建筑艺术和它所包含的民族文化内涵,成为羌族光辉历史的见证。

新华社记者王曦摄

9月13日在桃坪羌寨拍摄的古碉楼。

岷江上游杂谷脑河畔的高山峡谷间,倚山而建的四川省阿坝州桃坪古羌寨历经两千一百年岁月,有军事防御功能的碉楼依然巍然耸立。古寨外经历汶川地震建成的新寨风格如旧,如今游人如织。

漫步在石木结构的古寨,甬道交错户户相连、暗道中仍可见防御孔,屋下有迷宫般的水网相通。游客必去之处是最高处的碉楼,沿山而上,爬过层层独木梯,山峦河谷一览无余。羌族群众在碉楼上供奉着白石和羊角,檐下是金灿灿的玉米棒。

在这座处处充满生活气息的“要塞”中,精湛的建筑艺术和它所包含的民族文化内涵,成为羌族光辉历史的见证。

新华社记者王曦摄

9月13日在桃坪羌寨拍摄的古碉楼。

岷江上游杂谷脑河畔的高山峡谷间,倚山而建的四川省阿坝州桃坪古羌寨历经两千一百年岁月,有军事防御功能的碉楼依然巍然耸立。古寨外经历汶川地震建成的新寨风格如旧,如今游人如织。

漫步在石木结构的古寨,甬道交错户户相连、暗道中仍可见防御孔,屋下有迷宫般的水网相通。游客必去之处是最高处的碉楼,沿山而上,爬过层层独木梯,山峦河谷一览无余。羌族群众在碉楼上供奉着白石和羊角,檐下是金灿灿的玉米棒。

在这座处处充满生活气息的“要塞”中,精湛的建筑艺术和它所包含的民族文化内涵,成为羌族光辉历史的见证。

新华社记者王曦摄

游客在桃坪羌寨内观光(9月13日摄)。

岷江上游杂谷脑河畔的高山峡谷间,倚山而建的四川省阿坝州桃坪古羌寨历经两千一百年岁月,有军事防御功能的碉楼依然巍然耸立。古寨外经历汶川地震建成的新寨风格如旧,如今游人如织。

漫步在石木结构的古寨,甬道交错户户相连、暗道中仍可见防御孔,屋下有迷宫般的水网相通。游客必去之处是最高处的碉楼,沿山而上,爬过层层独木梯,山峦河谷一览无余。羌族群众在碉楼上供奉着白石和羊角,檐下是金灿灿的玉米棒。

在这座处处充满生活气息的“要塞”中,精湛的建筑艺术和它所包含的民族文化内涵,成为羌族光辉历史的见证。

新华社记者王曦摄

9月13日在桃坪羌寨拍摄的古碉楼(无人机照片)。

岷江上游杂谷脑河畔的高山峡谷间,倚山而建的四川省阿坝州桃坪古羌寨历经两千一百年岁月,有军事防御功能的碉楼依然巍然耸立。古寨外经历汶川地震建成的新寨风格如旧,如今游人如织。

漫步在石木结构的古寨,甬道交错户户相连、暗道中仍可见防御孔,屋下有迷宫般的水网相通。游客必去之处是最高处的碉楼,沿山而上,爬过层层独木梯,山峦河谷一览无余。羌族群众在碉楼上供奉着白石和羊角,檐下是金灿灿的玉米棒。

在这座处处充满生活气息的“要塞”中,精湛的建筑艺术和它所包含的民族文化内涵,成为羌族光辉历史的见证。

新华社记者王曦摄

9月13日拍摄的桃坪羌寨新寨(无人机照片)。

岷江上游杂谷脑河畔的高山峡谷间,倚山而建的四川省阿坝州桃坪古羌寨历经两千一百年岁月,有军事防御功能的碉楼依然巍然耸立。古寨外经历汶川地震建成的新寨风格如旧,如今游人如织。

漫步在石木结构的古寨,甬道交错户户相连、暗道中仍可见防御孔,屋下有迷宫般的水网相通。游客必去之处是最高处的碉楼,沿山而上,爬过层层独木梯,山峦河谷一览无余。羌族群众在碉楼上供奉着白石和羊角,檐下是金灿灿的玉米棒。

在这座处处充满生活气息的“要塞”中,精湛的建筑艺术和它所包含的民族文化内涵,成为羌族光辉历史的见证。

新华社记者王曦摄

(责任编辑:曹洋)
返回首页 返回栏目首页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公告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 对外服务: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无线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union@china.org.cn 电话:86-10-88825631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