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钟哲陕西省作协会员
7月7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崔书红介绍,东北虎、东北豹、亚洲象、朱鹮等物种数量明显增加。我国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达到1800多只,受威胁程度等级由“濒危”降为“易危”。
早在2016年9月4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就曾宣布,中国国宝大熊猫已经不再处于世界濒危动物之列,应变为“易危”。只不过,当时中国林业部门出于更好保护大熊猫的目的,表达了更为稳妥、谨慎的态度,认为大熊猫仍是濒危物种。目前,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已超过濒危上限250只,也突破了易危上限1000只。可以说,大熊猫被“降级”是科学、谨慎的,是一个令人高兴的好消息。
物以稀为贵,但绝不是物以稀为好,就生物多样性而言也是如此。地球上的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共同构成一个生命共同体,现存物种都是亿万年演化而来的宝贵遗产,而任何物种的消失,都会降低生命共同体的稳定性。研究表明,一种植物的灭绝,将会带来10到30种生物的生存危机。生物多样性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的保障。参加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国已有196个,本身就说明了濒危物种保护的极端重要性。
大熊猫被视为国宝,不仅因为它仅生存和繁衍于我国,而且因为它与剑齿虎同为第三纪孑遗物种,比人类更早地出现在地球上,是名副其实的“活化石”。于人类而言,大熊猫“降级”实在是一个可喜可贺的事情,反映了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修复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共同见证这一成就的,还有近段时间引起刷屏的全球观“象”。云南一群亚洲象横冲直撞、一路“象”北,长驱几百公里,狂逛、狂吃,对沿线居民房屋、农田、生产设施造成破坏。但人们却对象群给予了最大的宽容与呵护。云南为此还启动了野生动物肇事公众责任保险定损赔付补偿工作。大熊猫降级与亚洲象北迁,都是中国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付出努力的生动实例。
从更为宽广的视角观察,就能更加清晰地看到中国濒危物种保护成果的重要价值。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执行秘书克里斯蒂娜•帕斯卡•帕梅尔博士表示,当前,人类和自然正面临着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环境变化的挑战,赖以生存的地球正在承受着很多灾难。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发布的第五版《全球生物多样性展望》指出,“人类在留给后代的遗产问题上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生物多样性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丧失,而造成其减少的各种压力在加剧。”科学界普遍认为,当前地球正在经历第六次物种大灭绝,而这次物种灭绝的主要原因,就是源自人类的活动。
反观中国,近期有关生物多样性的“欣闻”不断传来,从南方到北方,从内陆到海滨,消失多年的珍禽异兽正在“归来”。在祁连山保护区拍摄到世界上最神秘的猫科动物之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荒漠猫;在云南海拔2000多米的山林里拍摄到三只棕颈犀鸟;黑龙江东北虎进村;深圳大鹏湾最近又看到了鲸鱼的身影。此外,野生大熊猫、雪豹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频繁现身……这些现象,正是中国坚持绿色发展、“两山理念”深入人心的映照。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家园。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为和谐共生、相互依存的生命共同体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2019年底,中国各类自然保护地已达1.18万个,总面积超过1.7亿公顷,占陆域国土面积18%,提前实现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爱知目标”提出的17%的目标要求。朱鹮从发现时的7只,恢复到5000余只;藏羚羊从几万只恢复到目前的30多万只;白头叶猴从20世纪80年代的300余只恢复到1300多只;白鹤由210只增加到4500余只……中国还通过建立各类植物园、野生动物繁育基地,大量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人工繁育成功,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取得重大进展。多年来,“动植物王国”云南实施120多个拯救保护项目,漾濞槭从野外发现5株到人工繁育5万余株,富民枳从野生灭绝到回归定植6893株……许多曾经“命悬一线”的物种,如今绝处逢生、出现生机。中国尽力让濒危物种各美其美,表明中国正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行最大力度的推动和最为生动的践行。
(责任编辑:曹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