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联盟>

三维赋能,全链培育!温医大药学院打造药学双创育人新范式

时间:2025-11-10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在国家创新驱动战略与高校双创教育改革的双重推动下,温州医科大学药学院以培育“兼具科研素养、创新能力与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药学人才”为核心,通过生态构建、体系完善、项目培育三大维度协同发力,探索形成全链条双创育人模式,为高校药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可推广的实践范式。

构建“师资+平台+政策”协同生态圈,夯实双创育人根基

药学院通过三维联动,打造覆盖“教-学-研-创”全环节的支撑体系,为学生双创能力提升注入源头动力。

组建“双师型”导师队伍。学院197名教职工中,副高以上职称占比62%,博士学历占比92%,拥有海外学习或工作经历的教师占比51%。这支队伍既有深耕药物化学、药理学等领域的资深教授,也有曾任职跨国药企的青年学者,能将“抗肿瘤新药研发”“中药活性成分筛选”等前沿科研项目转化为教学案例,通过“科研反哺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同时,学院邀请科伦、华海药业等企业研发总监担任校外导师,每年开展“产业前沿讲座”“企业实践指导”等活动20余场。2025年,联合校外导师指导的“希诺特胰岛移植胶——移植技术革新的领航者”项目,有效解决胰岛细胞移植存活率低的痛点,荣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家级银奖。

搭建全链条科研实践平台。依托3个国家级科研平台(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和5个省级平台,学院构建“基础研究—中试开发—产业转化”支撑体系。这些平台不仅配备了液质联用仪、流式细胞仪等价值超千万元的精密设备,更建立了“学生科研项目优先使用”的开放机制。本科生凭合理选题经导师审核即可使用设备,研究生可独立开展创新研究,年均近千名学生在平台实践,形成“人人可参与科研”氛围。

完善“激励+保障”政策体系。自2020年起,学院出台《科研创新项目孵化管理办法》等文件,形成政策闭环:设立“院级重点孵化项目”专项基金,最高资助5万元;学生发表SCI论文、申请专利最高奖励2万元,并纳入评奖评优指标。近三年,学院资助孵化项目68项,带动学生获批省级以上双创训练项目45项,实现“政策引导创新、创新反哺成长”。

打造“意识-能力-实战”全链条服务体系,激活创新成长动能

学院围绕学生成长路径,构建精准化指导服务体系,实现双创教育从“广泛覆盖”到“精准培育”升级。

温州医科大学药学院教授午餐会

多渠道唤醒创新意识。学院通过“双创通识+专业导论”双课引导,开设《药学创新创业导论》等通识课,通过“药物研发史案例分析”“药企创新故事分享”等内容,破除“科研离本科生远”的错误认知;同时,每学期开展“科咖创享”双创分享会,邀请获奖团队分享科研创新经历和备赛经验;开展“友话说”等品牌活动,利用碎片化时间让学生与教授面对面交流科研创新问题;设立“双创育人工作室”,年均接待咨询超200余人次,多渠道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温州医科大学药学院卓越班

双路径培养创新能力。一方面,实施“TST(理论-技能-实践)培养制度”,将科研技能融入教学:如在《药学专业导论》中嵌入“本科生科研入门指南”模块,指导文献检索、基础实验设计等入门技能,同时在理论课教学过程中通过案例教学提炼选题,实验课要求独立完成“设计-分析-报告”全流程,培养严谨态度;另一方面,针对拔尖学生设立“卓越班科研项目”,实行“一人一导师一课题”,提供专项孵化基金并每学期考核督导。近年来,卓越班学生科研参与率100%,60%左右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成为双创“生力军”。

全周期强化赛事指导。针对“挑战杯”“国际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重大学科竞赛,学院建立“赛前培育-赛中指导-赛后总结”机制:赛前海选选题,组建“领导小组+专业教师+校外专家”三级团队,打磨项目与答辩;推行“1+2+N”组队模式——1名核心成员(负责整体统筹)+2名专业骨干(分别负责行业分析、技术研发)+N名跨学科辅助人员(如来自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负责品牌推广),实现跨专业优势互补。例如在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学院“创普肽”团队聚焦脱发治疗难题,通过解析FGF5蛋白精细结构,研发出国际首款生物技术防脱生发产品——创普肽防脱生发喷雾,并构建多元化产品体系。该项目获该赛事国家级金奖。

实施“横向拓展+纵向分层”项目培育,提升成果转化质量

立足学科优势,学院通过“横向拓展领域、纵向分层培育”的项目管理模式,实现科研创新项目的精准化布局与高质量产出,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升创新能力。

横向拓展三维项目矩阵。在自然科学领域,学院瞄准“挑战杯”等赛事的技术导向,鼓励学生围绕“新药研发、药理机制研究、医疗器械创新”等方向开展课题——例如,“基于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治疗多脏器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原研生物药探究”项目,通过构建人源FGF4蛋白的高效表达体系,实现了单次给药即可高效预防或治疗多器官损伤,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银奖;在社会科学领域,学院依托“药苑论坛”,引导学生关注医药行业的社会议题,打造“药学科普进社区”“药品安全知识进校园”等项目,既传播了药学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结合专业优势,成立药学科普宣讲团,组织实验室开放日、科普进小学等活动,承办首届浙江省高校药学科普比赛,牵头成立用药科普宣讲联盟;在产业转化领域,学院主动对接“国际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产业赛道,推动项目团队与企业合作,促进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其中,“基于FGF动态表达谱的皮肤创伤精准修复策略”聚焦重大皮肤创伤治疗难题,实现从机制解析、因子优化到递送体系构建的全链条突破,为复杂创伤修复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获全国银奖。

《AI驱动的药物分子生成与离子液体智能递送系统》项目获全国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竞赛特等奖

纵向构建三级项目池。学院构建了“孵化—培育—成熟”的动态项目池,确保项目“有源头、能成长、出成果”。“院级重点孵化项目”主要面向有创意但尚未成型的团队,重点提供选题指导与启动资金——2024年学院共孵化“基于微流控芯片的药物筛选技术”等项目22项,16项在后续培育中逐步成熟,7项在2025年省级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奖;“培育项目”以“卓越班”科研成果、教师横向课题子项目为核心,学院通过“定期督导、资源倾斜、跨学科支持”等方式,推动项目优化升级——如“培育项目”中的“宫粘清-宫腔用樱花素/bFGF/丝素蛋白复合凝胶”针对妇科宫腔粘连的治疗难题,开发出基于丝素蛋白的复合凝胶,展现了师生在生物材料与药物递送领域的学科融合与创新能力,获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三等奖。“成熟项目”则从培育项目中筛选优秀成果,由学院组织专家进行“一对一”打磨,重点冲击高水平学科赛事——近年来,学院共有67个“成熟项目”在国家级赛事中获奖,其中2个项目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2个项目获全国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金奖,1个项目获全国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大赛特等奖。

校企协同深化成果转化。学院与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海正博锐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合作组建生物医药现代产业学院,实现校企双方共同开展药物研发、临床试验、产业化等方面合作,通过校企医协同实践育人,持续提升学生的药物研发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同时,围绕“新药研发瓶颈、药品质量控制”等产业需求,与企业共同申报“产业命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开展科研创新。如“AI驱动的药物分子生成与离子液体智能递送系统”项目针对医药企业面对的传统药物研发周期长、筛选效率低等痛点,将人工智能技术与药物递送系统相结合,实现了高效分子生成与精准递送的一体化设计,该项目获2025年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全国特等奖,充分体现了学院师生在交叉学科研究与产业应用对接方面的前沿探索能力。近三年,学院先后与5余家龙头药企联合培育项目10余项。

双创教育实现“能力-成果-价值”三重突破

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率从2019年的45%提升至2025年的67%,85%的毕业生能独立完成实验设计、数据处理与报告撰写,用人单位反馈“本科生上手快、创新意识强”。

成果质量持续优化。近年来,学生科创团队在国家级学科竞赛中获“挑战杯”“国际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生命科学竞赛”等国家级奖项84项(金奖4项);发表SCI论文43篇,申请专利23项。

社会价值充分彰显。学院师生发起的“肤生工程”项目,自主研发原创生长因子FGF类药物,开展“千村千点”帮扶计划,构建“分层分级”精准帮扶模式,面向乡村难愈性创面患者提供健康救助服务,在西藏那曲、青海玉树以及浙江各县区等地建立78个创面救助点,已开展主题公益及科普活动183次,精准服务患者217人,总公益行程超185000公里,团队将“临床发现问题→实验室解决问题→企业实现成果转化→产品临床应用→社会公益服务”的药物研发全过程有机融入到社会服务的连续性实践育人中,实现了“学术能力与社会责任感”同步提升,该项目获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

肤生公益团队成员走访山区患者

温州医科大学药学院在双创教育的实践中总结发现,“低门槛”是前提,即通过通识课、微课题、开放实验室等载体,降低本科生科研入门难度,让更多学生“敢尝试、能参与”;“阶梯式”是核心,即契合学生成长规律,从启蒙到实践再到转化,逐步提升创新要求,避免“一刀切”式培养;“实用性”是导向,即紧扣人才培养定位,聚焦“小而实”的产业需求与民生问题,不追求“高大上”,注重成果落地性与实践价值。

今后,学院将紧紧围绕双创教育的关键逻辑,结合当前大学生双创教育“数字化赋能、跨界深度融合、产教协同深化”的发展趋势,立足药学学科优势,以“交叉创新、产业融合、长效培育”为核心,制定更具竞争力的双创生态体系建设规划,推动科研创新育人工作再上新台阶。(温州医科大学药学院 刘健、顾杨爱)


【责任编辑:曹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