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工智能为广西跨境电商赋能提效
跨境电商作为我国近年来发展速度最快、潜力最大、带动作用最强的外贸新业态,显示出巨大的市场活力和增长韧性。2024年以来,广西相继出台《广西推进跨境电商“三仓”建设行动方案》《广西推进跨境电商跃升计划(2024—2026年)》《关于促进广西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政策性文件,从“海外仓建设”到“人才培训”等方面入手,加快跨境电商产业发展。2025年上半年,广西跨境电商进出口257.6亿元,同比增长145.9%,其中,广西对东盟国家跨境电商进出口占跨境电商贸易额近70%。
但是,当前广西跨境电商的突破发展也面临着一些瓶颈问题,如缺乏具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跨境电商整体规模较小,主体绝大多数为中小企业,在跨境电商业务中普遍面临语言和文化障碍、国际交易规则适应不足、供应链效率低且成本高、海内外竞争激励、复合型人才缺口较大等方面的问题。与此同时,美国政策引发的逆全球化趋势对全球供应链造成显著冲击,广西跨境电商企业面临的国际贸易风险也在不断增加。
当前,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大模型从“语言理解”向“多模态决策”跨越发展,随着技术迭代、算法逐步成熟,人工智能能够广泛渗透到文本、图像、音视频等领域,重新构建跨境电商的系统模块,助力解决语言、人才、效率、合规等方面的瓶颈问题,为我国跨境电商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变革,成为推动产业升级和数字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具体来说,人工智能赋能跨境电商有以下四类场景:一是精准营销,通过人工智能分析大量贸易数据,预测行业变化,判断用户需求,从而帮助出口企业判断国际市场动向,更好地参与全球竞争。二是智能供应链管理,以人工智能预测销售趋势、优化库存管理,减少缺货或过剩库存问题,降低企业物流成本。三是自动化运营与客服,以人工智能客服支持多个国家语种实时交互,提供全天候客服支持,同时提升商品详情页、短视频等生成效率等。四是跨境合规与风险控制,以人工智能辅助筛查欺诈交易、知识产权侵权等问题,精准预警潜在风险,同时自动识别不同国别的合规要求,确保交易合规性等。人工智能赋能跨境电商在国内已有不少成功案例,例如浙江义乌的一家外贸企业在今年春节期间通过阿里国际站的人工智能服务拿下价值2000万美元的外贸大单。总之,从“降本增效”到“流程再造”再到“全方位赋能”,人工智能正逐步为跨境电商创造价值,推动其实现跨越发展。
当前,自治区党委、政府正抢抓机遇,积极构建“北上广研发+广西集成+东盟应用”的发展路径,加快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其中,以人工智能赋能广西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是广西实现弯道超车的重要抓手之一。为此,笔者作如下建议:
一、为“人工智能+跨境电商”市场主体创新发展提供政策支持。自治区层面可考虑制定以人工智能赋能跨境电商的专项政策,支持数字化企业联合高校、研究机构等攻关人工智能大模型垂直应用,重点研发跨境电商风险预测系统、多语言智能客服引擎等核心技术,不断探索“人工智能+跨境电商”的新模式、新业态,为跨境电商企业提供营销推广、仓储物流、生产制造等全产业链数字化解决方案;支持跨境电商平台企业开发和推广创新型人工智能工具,提升平台服务能力和用户体验;支持跨境电商企业引入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市场竞争力。在全区范围内探索开展“人工智能+跨境电商”示范项目建设,对创新人工智能在跨境电商领域应用并形成示范案例的相关企业给予资金支持。
二、以人工智能推动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升级发展。支持南宁、崇左、柳州、贺州、北海、梧州、防城港等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人工智能+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引进和开发“跨境转型AI工具包”,集成商品图片和文案描述生成、多平台开店等应用,从智能营销、数据运营、供应链管理等多方面为跨境电商企业降本增效提供支持和服务。在有条件的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打造“人工智能 +跨境电商”产业创新基地,为“人工智能+跨境电商”领域的市场主体给予资源和要素倾斜支持,大力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充分发挥相关商协会作用,推动“人工智能+跨境电商”产业生态健康发展。
三、打造“人工智能+跨境电商”复合型人才队伍。创新柔性引才机制,大力吸引区外人工智能专家和创新创业团队入桂,为“人工智能 +跨境电商”领域创新发展提供高端人才支持。在区内有条件的高校开设“人工智能+跨境电商”交叉学科,培养“人工智能+跨境电商”复合型人才。鼓励“人工智能+跨境电商”市场主体、相关行业协会与区内高校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合作,鼓励共建“人工智能+跨境电商”实验室、创新应用基地等,建立复合型人才培养与储备机制,深化产教融合。支持举办国际化、专业化的“人工智能+跨境电商”人才交流活动以及创新应用大赛。
四、强化“人工智能+跨境电商”数据安全。加快完善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法律法规,明确“人工智能+跨境电商”领域各类市场主体在数据收集、存储、使用和传输过程中的责任和义务。推动市场主体采用先进的数据加密、访问控制、数据备份等技术手段,保障数据安全。
(作者系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外事华侨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叶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