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七次“遇上” 永嘉小村这样讲中国故事
“之前我对中国了解很少,这次回去,温州元素将长期出现在我的作品中。”11月4日,在温州市永嘉县鹤盛镇上日川村,雅典美术学院教授乔治·卡扎基斯(George Kazazis)收拾起厚厚的写生初稿,准备返程。临行前,村里阿婆将刚采摘下的红柿递到他手中。
当天,“当雅典遇上温州——中希艺术家温州写生与展览”落幕,这是“遇上温州”系列活动的第七场国际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以绘画为纽带,中外艺术家共同描摹温州山水,瓯越潮声邂逅爱琴海浪涛,激起文化交流的水花。
遇上温州
独特的艺术交流体验
江心屿的东西双塔,雁荡山的奇峰怪石、楠溪江的诗意田园……一一落在艺术家的画笔下。连续十天,埃拉托·哈吉萨瓦(Erato Hadjisavva)、乔治·卡扎基斯、安东尼·迈克尔迪斯(Anthony Michaelides)等10位希腊艺术家,以及程大利、邓维东、丁宁、鲁晓波、邵晓峰、任赛等14位中国艺术家、艺术理论家组团“遇上”温州。艺术展览、实地写生、学术交流和讲座……艺术家和这片土地、彼此之间,进行着深度对话。
在楠溪江狮子岩,两国艺术家合作山水画,东方山水美学与西方艺术理念碰撞融合。“用中国绘画表现,有淡淡的水墨韵味,和水彩画笔比较,变化很微妙。”安东尼·迈克尔迪斯第一次尝试用毛笔,思考着如何将见到的壮阔天地,转化为中式笔下的意境流转。

艺术家们探讨水墨技法。楠溪书院供图
行程中,希腊艺术家们鲜少用习惯的油画表达。更多的时间,他们和中国艺术家们探讨水墨技法。他们在温州沧河巷团购中国绘画材料,大量采购纸绢、毛笔、墨锭、砚台等。
在永嘉岩头镇阿勇字画装裱店内,艺术家们咨询装裱工艺,一行人将小店挤得水泄不通,老板娘热情回应介绍,互加微信。
“这次希腊艺术家与中国艺术家合作,是非常独特的艺术交流体验。”吉安尼斯科·洛科特罗尼斯(Giannis Kolokotronis)认为,尽管他们也亲近自然,却远不及这几天在中国见到的这般深刻。中国人对自然的领悟,不仅体现在艺术创作中,更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楠溪书院,中希艺术家们围绕“中国古代美术画与古希腊美术”主题,研讨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古典油画的差异性等。
回顾十天的“遇上温州”活动,雅典美术学院院长埃拉托·哈吉萨瓦直言:“这次是真正走进中国乡村生活,重新了解中国。这是一个完美的行程,很兴奋。”雅典美术学院建于1837年,是希腊第一所艺术学校。埃拉托·哈吉萨瓦盘算着,要寻找机会,带学生们再次前来。
眼下,温州美术馆正在展出中希艺术家创作的105件作品,展览将持续到11月23日。
中外交流
找到平等对话的默契
“遇上温州”系列活动是温州市精心培育的国际文化艺术交流品牌项目,自2018年始,陆续推出“当巴黎遇上温州”“当伦敦遇上温州”“当米兰遇上温州”等七场大型活动,已经形成国际文化交流IP。

艺术家们探讨。楠溪书院供图
如何“初遇”,不得不提到温州画家周建朋。2016年,北京大学博士后周建朋在法国做课题研究,“那时我很迷茫。”周建朋回忆道。在国际当代艺术潮流中,中国艺术和世界艺术如何发展,年轻的他该如何探索?
机缘巧合下,周建朋结识了法国美术家协会主席雷米·艾融(Remy Aron),又对接上法国浙江商会,萌生了邀约巴黎画家来温州的想法。三方商议:“不是单纯做展览,而是深度互动,请进来、走出去。”
2018年2月,在法国凡尔赛市,“当巴黎遇上温州-中法艺术家温州写生与展览”交流暨启动仪式举行,凡尔赛市长弗朗索瓦·德·马齐埃(Français De Mazieres)发出4000多封邀请函,反响热烈。
2018年5月,二十多位中法艺术家来到温州。在温的15天时间,艺术家们展开多元化的艺术交流,他们一起在田间地头绘画,夜幕下围圈而坐,与当地村民吃农家乐、唱歌。
“走出去”时,法方提议,由中方承担支出经费、负责安排活动。周建朋坚持,艺术交流需要双方平等,各自承担相应工作,活动进展曾经一度僵持。
2019年4月,十多位中国艺术家带着“当巴黎遇上温州”画册和纪录片,在凡尔赛市政府展厅开展为期18天的艺术展览。特别难得的是,法国的艺术家也主动将自己在中国的见闻创作成绘画作品,一起布展。更多的华侨和当地市民,前来欣赏中国画面,倾听中国故事。
2019年9月,“当伦敦遇上温州”在多方沟通后也得以成行。随后的中国艺术家回访因为疫情的原因,变成中英艺术家的“云上对话”。
直到2023年,周建朋再次发起与意大利米兰的艺术交流,“当米兰遇上温州”项目被列入文化和旅游部“文化丝路”计划项目。“遇上温州”系列活动在政府搭台,华侨助力中,越办越成熟,中外艺术交流达成平等对话的默契。

艺术家们专心创作。楠溪书院供图
“当米兰遇上温州”回访中,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丁宁看到意大利艺术家将中国艺术家送的书法作品,挂满家中墙壁。作为长期致力于美术史研究的专家,丁宁认为,这样高频深度对话,能让温州元素,乃至中国元素,长期活跃在欧洲艺术圈,影响深远。
“国际”艺术村
艺术乡建绘共富图景
中外艺术们交流的常驻点,是周建朋的家乡——上日川村。艺术起笔,寂寂无名的偏远山村,摇身一变,成了“国际化”乡村振兴的典范。
上日川溪流经村而过,旧时溪岸长有箬叶,也称“箬溪”村。2016年,周建朋刚回村,把自家三层老宅改造成艺术家写生楼“箬溪精舍”。当时,村里环境脏乱差,“脚都踏不进”。
来自巴黎的艺术家住在箬溪,出门随手捡起地上烟头。去山上写生,会把山脚白色塑料袋带回来,扔到垃圾桶。“他们千里迢迢来做客,还给我们捡垃圾,真不好意思。”上日川村原村委会主任周送说。自那以后,村民的生活习惯开始潜移默化改变。
艺术激活了乡村。经过艺术家们的“巧笔”,小村的房屋有了墙绘,废弃小学被改造成美术展览馆,闲置农房被改造成乡村美术馆。周建朋也邀请村民一起看画,参与艺术交流活动。
在楠溪江的山水美景和耕读文化的传统村落里,中外艺术家写生、生活、旅行,和村民交流、成为朋友——这些生动的场景,都化作艺术家笔下的灵感。
小村还向全球发起“国际艺术家驻留”计划,邀请世界艺术家前来写生创作。日本、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地艺术家陆续前来驻留、在村内种菜。上日川300亩农田有超百个艺术家菜园,村民负责日常耕种打理。小小菜园,是世界艺术家和中国小村日常联络的纽带之一。
以“箬溪”为界,半村烟火,半村丹青,艺术和生活相融相生。村内溪南是艺术区,溪北是村民生活区,村民生产的番薯枣、麦饼、粽子等农产品通过艺术嫁接,变身农创产品对外销售。
近年来,半村烟火合作社、箬溪嘉珍共富工坊相继落地,村民在家门口就可以就业。20多户村民把自家宅院改造成民宿,箬溪国际艺术村与全国28所美术学院签订合作协议,小村每年可以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3万-5万名师生。周建朋还牵头华严砚古砚研究创作,接下来,小村打算建设书画博物馆艺术园区,部分股份由村民认领。
眼下,周建朋正计划策划“当纽约遇上温州”,继续西方艺术史的对话之路。(温州日报 金朝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