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联盟>

将“四千精神”融入教育教学 温理工探索课程思政新路径

时间:2025-10-27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学生穿梭于朔门古港老旧社区之间,用脚步丈量青石路,用笔记录传统建筑……这是温州理工学院《传统建筑改造与更新》课堂。课程将“四千精神”融入项目式教学,让学生在设计实践中感悟地方文化的深厚底蕴。

温州理工学院“四千精神”赋能课程思政启动仪式暨专题报告会

10月22日,温理工以“赋能·创新·融合”为主题,举办“四千精神”赋能课程思政启动仪式暨专题报告会。这意味着,该校正式将“四千精神”融入专业课程。同时,通过专题报告、政策解读与跨学科案例分享等,系统推进这一地方精神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专业课程融入“四千精神”

“我们以‘四千精神’为核心主线,系统构建课程思政的框架。”温理工设计艺术学院教师、《传统建筑改造与更新》课程创始人曹杰介绍,在调研阶段,学生“走遍千山万水”开展田野调查;在策划阶段,“想尽千方百计”寻求创新突破;在深化阶段,既要“说尽千言万语”清晰表达,又要“吃尽千辛万苦”完善细节。这种教学模式让地方精神通过专业实践内化为学生的素质能力。

温州理工学院老师教学生进行工程测量。

除曹杰外,温理工其他专业的教师也在积极探索“四千精神”与课程的融合路径。建筑与能源工程学院教师陈德虎将《测量学》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程,以“走遍千山万水”锤炼学生的野外作业精神,用双脚丈量国土,厚植家国情怀;以“想尽千方百计”激发创新意识,在复杂地形中追求数据精准,优化测量方案;以“说尽千言万语”培养团队协作,在数据交接与跨专业沟通中提升协调能力;以“吃尽千辛万苦”塑造工匠品格,在与毫米级误差的较劲中磨砺意志品质。通过重构教学体系,将“四千精神”作为核心素养目标,有效破解了传统教学“重技能轻素养”的难题,让工程测量课堂成为培养新时代工匠精神的重要阵地。

“这些创新探索表明,‘四千精神’已从文化符号转化为生动的教学资源。”温理工校长周文龙表示,学校将从平台搭建、机制保障、资源建设三方面系统推进,形成“学校-学院-教师”协同联动的工作格局,确保“四千精神”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教学过程加进“四千精神”

在温理工,“四千精神”已融入教学的方方面面。有些教师在打造专业课程时,融入该精神;也有老师在授课时,会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向学生灌输这一精神。

“一切科学的决策,都必须建立在真实、详尽的数据基础之上,而获取真实数据的过程,注定是一条需要毅力、智慧、沟通和汗水的道路。‘四千精神’是这个过程最生动、最有力的注脚。”在《商务统计与软件应用》的课堂上,经济与管理学院孙小红老师讲解“数据获取方法”知识时,就会习惯性地引用到“四千精神”。她举例说,讲解“观察法”时,有学生为形成调研报告,实地走访了30个革命老区,这不就是“走遍千山万水”。“获取特定人群数据,要用到问卷调查,‘说尽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肯定会经历,想要挖掘数据背后的故事,你还得‘想尽千方百计’。”

《红楼梦人物艺术鉴赏》课深受学生喜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师杨小敏在授课时,通过分析王熙凤“想尽千方百计”的治家策略中所蕴含的经世致用智慧,薛宝琴“走遍千山万水”的广博见闻里彰显的知行合一境界,薛宝钗“说尽千言万语”的沟通智慧中体现的和而不同格局,以及香菱学诗“吃尽千辛万苦”的坚守与韧劲背后的锲而不舍精神,让200多年前的红楼故事与当代温州人的奋斗精神形成了跨越时空的对话。

打造应用型人才培养新高地

温理工始终致力于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育人路径。温理工党委书记陈永光表示:“课程思政是落实‘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路径。‘四千精神’不仅是温州改革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力量之源,其蕴含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奋斗品格和创新意识,也与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的要求高度契合,是重要的文化根基和宝贵的育人资源,将其深度融入课程思政是学校扎根地方办学的必然选择,也是培养具有奋斗精神、创新能力和家国情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举措。”

温州理工学院党委书记陈永光致辞

报告会当天,温理工还特别邀请温州市电影家协会主席、深耕瓯越文化的著名作家与导演李涛作专题报告。李涛以《传承瓯越文化弘扬“四千精神”》为题,从文化角度阐释了“四千精神”的深厚底蕴,并透露将与学校文传学院合作筹拍相关主题电影,推动精神传承从课堂走向更广阔的文化创作领域。

从一门课的创新到全校系统性推进,温理工正以“四千精神”为载体,构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并重的育人体系。这条将地方文化基因转化为育人优势的特色之路,不仅丰富了课程思政的内涵,更为地方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温理工方案”。(温州理工学院供图供稿)


【责任编辑:曹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