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联盟>

以“四有”融合绘就“增值教育”新图景——大连科技学院以教育实绩献礼国庆

时间:2025-10-10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值此新中国成立七十六周年之际,大连科技学院全体师生以昂扬姿态庆祝祖国华诞,以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丰硕成果向祖国献礼。站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上,该校以校长高小涵为代表的领导团队,以“四有”融合理念为引领,绘就出一幅“有灵魂、有特色、有担当、有温度”的“增值教育”新图景,为民办高校高质量转型发展交出了一份闪光的“大科答卷”。

铸魂育人——以“五育融合”夯实思政根基,让教育更有灵魂

“大学的伟大不在于大楼,而在于大师;名校的辉煌不在于历史,而在于传承。”在第四十一届教师节表彰大会上,大连科技学院校长高小涵的讲话掷地有声。她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之本,提出以“五育并举、五育融合”为核心,构建覆盖学生成长全周期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学校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双轮驱动,成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提出“五个一”建设理念,打造出一批省级示范课程和教学名师团队;同时通过“美育浸润行动计划”“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志愿服务品牌项目”等,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日常成长,体质健康测试合格率稳居85%以上。思想铸魂,让学生在“学知识、强能力”的同时,成为有理想、有信念的新时代青年。

大连科技学院校长高小涵(左四)向该校2023-2025学年省级教育教学先进个人赠送节日鲜花并合影留念

立标树型——以“内涵建设”打造特色引擎,让教育更有特色

在高小涵校长看来,“应用型高校的特色必须扎根产业土壤,让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同频共振。”近年来,大连科技学院从专业布局到教学体系全面升级:

学校出台《本科专业动态调整管理办法》,新增智慧交通、数字媒体艺术等契合辽宁产业升级需求的新兴专业6个,停招5个与市场脱节的专业,形成以工学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格局。目前已拥有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3个、校级一流专业7个。

在育人模式上,学校探索“主修+微专业”双线培养路径,设立工业机器人与智能控制等7个微专业,让学生毕业即具“上岗即胜任”的职业能力。课程体系建设也全面提质,累计建设优质课程208门、省级一流课程44门,并将19门优质课程纳入辽宁省跨校修读平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笃行担当——以“资源保障”赋能产教协同,让教育更有担当

“‘增值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增值,更要让学校成为服务地方发展的‘智囊团’与‘人才库’。”高小涵校长如此诠释“教育担当”。

学校累计投入超4000万元建设实验实训中心,形成“校内+校外”双轮驱动的实践教学体系,毕业设计抽检合格率达96.72%,位列辽宁省民办高校前列。与此同时,学校获批工信部首批“专精特新产业学院”1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5个,累计立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54项,成为区域产业发展的“人才孵化器”和“创新动力源”。

温暖赋能——以“多维培育”守护师生成长,让教育更有温度

“‘增值教育’的底色是‘人’,既要让学生成才,也要让教师成长。”高小涵校长将“温度”写入办学理念。

学校建立教学名师评审与培育机制,近年涌现出省级教学名师8名、市级青年才俊2名,建设省级黄大年式教学团队1个。通过“校内培育+校外竞赛”双轨并行机制,教师在国家级、省级教学竞赛中屡获佳绩,打造出一支“乐教、善教、会教”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硕果累累——从“增值”到“赋能”,打造民办教育的“大科样本”

历经二十余载砥砺前行,大连科技学院已从独立学院成功转设为省属普通本科高校,成为辽宁省应用型转型发展试点高校,并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截至目前,学校学生累计获得国家级奖项206项、省级奖项171项,三年间全国竞赛排名跃升至第597位。学校教改项目建设同样成果斐然,省级本科教学成果奖、职业教育成果奖各8项,省级教改项目41项,累计立项课题百余项。

逐梦未来——以“四有”融合描绘教育强国的“大科蓝图”

从“铸魂”到“立标”,从“担当”到“温度”,大连科技学院“四有融合”理念的落地实践,正推动这所黄渤海之滨的学府走向新的辉煌。

“创办百年名校”是高小涵校长的初心宏愿。如今,大连科技学院已将这一理想化为实干的路径——让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学子都在“增值教育”中实现成长与超越,在新时代教育强国征程中,以奋斗之笔书写属于民办高校的“大科篇章”。

大连科技学院位于大连旅顺经济开发区大学城,前身为大连交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学校设有7个二级学院和5个教学单位,共35个本科专业,形成以工学为主、管文法艺协调发展的学科格局。(大连科技学院供图)

【责任编辑:沈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