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联盟>

深耕“生长因子” 温州医科大学药学院构建产学研融合创新生态

时间:2025-09-23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师资队伍里国家级人才28人次”“长江学者、国家杰青、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1名”“每年都有高层次人才加盟”……近年来,温州医科大学药学院下好人才引育“先手棋”,打造聚才“强磁场”,为科研成果转化落地生“金”。

温州医科大学药学院导师团队

如今,生物医药产业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引擎。温州医科大学药学院积极响应国家产业发展需求,通过精准引才、搭建平台等举措,推动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市场。

释放科研创新“源动力”

“一款生物创新药从实验室走到临床至少需要十年,但一款新药的上市,足以造福千万百姓。”这背后,是无数科研工作者协同攻关的坚守。在温州医科大学,以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校堃为核心的药学院团队,多年来深耕生物医药领域,通过人才梯队建设、科研协同创新与成果转化,不仅培育出大批生长因子领域专业人才,更推动温州生命健康产业实现“遍布全国、链接全球”的跨越式发展,成为高校科研团队赋能产业升级的典范。

“2010年,我受时任院长李校堃教授邀请加入温医大,担任药学院生物制药系主任,自此开启在温州发展之路。”谈及来温的契机,温州医科大学科技处处长王晓杰眼中闪烁着光芒。

李校堃指导团队成员科研和教学工作

李校堃院士带领下的药学团队聚焦细胞生长因子功能蛋白新药开发及作用机制研究,建立从原创药物设计到成药性评价的全链条技术体系,攻克FGFs成药瓶颈,系统揭示FGFs在眼科疾病中的作用机制,构建针对青光眼、黄斑病变等的国际原创药物管线。

丰硕成果的背后,是团队集体智慧的结晶:3项新药临床批文成功实现成果转化,转化金额近亿元;团队联合申报并牵头承担科技部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国家级课题;凭借在生长因子研究领域的突破性贡献,斩获国家三大奖等重磅奖项。

打通产学研医,构筑育人新生态

在“政产学研医”协同发展方面,我院团队始终以“协同育人”理念为引领,积极推动教育、科研、产业与临床实践深度融合,构建贯通研发、生产、临床与应用的人才培养新体系。

团队与34家三甲附属/教学医院建立深度合作关系,组织开展临床实习与药物临床机构实践,强化学生“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的转化医学思维,推动科研与临床双向赋能。

依托全国重点实验室等3个国家级平台,团队大力推进科研创新实践,设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课题,有效提升其独立创新与研发能力。与此同时,与恒瑞医药、科伦药业等12家上市药企共建产教融合基地,并成功申报建设“生物医药现代产业学院”,使学生全面参与生产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流程。

团队还积极对接政府资源,共同建设“中国基因药谷”药物研发及CDMO平台,打造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生物医药生态闭环,为学子提供实习实训、创新创业的高能级实践平台。

多年来,该项工作已结出硕果:团队累计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获批全国首批生物制药虚拟教研室,为我国生物医药领域输送了一大批复合型、创新型优秀人才。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产业化示范基地研发生产车间

以温医大药学团队成员为代表的一批又一批科研教育者播下的创新种子,借温州生物医药产业土壤生根发芽,成为链接高校、产业与城市发展的关键纽带。与地方政府共建的“中国基因药谷”药物研发及CDMO平台正是“政产学研医”深化融合的生动实践,推动科研成果向产业转化,架起高校与市场的桥梁。

“我们基地依托温州医科大学李校堃院士团队在细胞生长因子药物和蛋白制剂领域的深厚研究基础。”大分子生物药CDMO平台、温州医科大学药学院产业化示范基地之一——佰诺创睿(温州)总经理王树民表示,他为了让项目落地,响应温州医科大学李校堃院士的号召,只身一人来到温州,并以佰诺创睿(温州)为起点,投身温州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李校堃院士团队在生长因子研究领域深耕多年,这是温州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优势所在。“生物医药将为温州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生物产业是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业,它的发展不仅能创造就业机会,还能提升城市的科技水平和生活质量。”李校堃说道。

为城市注入人才“活水”

从高校院士到青年博士,从海外专家到本地骨干,越来越多像温医大药学团队成员一样的人才,与高校和城市共成长。

在引才过程中,药学院精心构建多层次、全覆盖的引才网络,建立健全分层分类的人才引进体系,并提供具有显著竞争力的待遇保障。学院实施“一对一”精准服务机制,全力协助高层次人才解决工作与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积极营造“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良好人才生态。

人才引进之后,如何激发其创新活力、推动成果落地?学院坚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积极促进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以细胞生长因子药物和蛋白制剂等研究成果为例,学院积极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推动相关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形成了从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到产品研发、临床转化的完整布局。

细胞生长因子药物和蛋白制剂国家工程中心研发大楼

与此同时,学院高度重视校企医相结合,与临床医学学科共建“细胞生长因子与疾病”交叉博士点;与恒瑞等国内著名药企建立药物联合研发平台和产教融合基地;与温州市政府共建“中国基因药谷”,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特色蛋白药物研发与产业化基地。学院依托“产学研医”深度融合模式,围绕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和蛋白药物研发,推动新药实现临床转化。

药学院的科研成果落地转化有力地推动了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以李校堃团队开发并转让的贝复舒、贝复济等滴眼液为例,这些产品连续多年位居临床角膜溃疡修复药物销量第一,年经济效益超10亿元。转让到广州、上海多家公司的两个国家一类新药年销售额超5亿元,还有一些关键技术体系已服务或转移至多家生物医药企业,助力企业新增2项新药证书和7项新制剂临床批件,带动相关产业收益超百亿元。

药学院正用一个个具体而微的实践,将人才发展与产业生态的构建深度融合,以创新沃土促进行业振兴,实现了人才成长与产业升级的同频共振。

“我们学院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不断充盈‘蓄水池’,释放创新‘源动力’,学校也将聚焦一流学科建设,让人才在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服务健康中国战略中各得其所、用当其时、才尽其用。”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委员、药学院院长林丽表示。

人才招引的“磁力”,产业载体留才的“活力”……如今,温州医科大学药学院的人才引进政策形成了“人才引育—研发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在不久的将来,让“世界生长因子之城”从愿景变为现实。(蔡慧慧,温州医科大学药学院供图)


【责任编辑:曹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