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时尚 直播 热图 科技 快消 小镇 专题 联盟

“第二个结合”与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创新发展

时间:2025-05-20来源 : 中国网作者 : 潘俊杰 林梓约

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全面论述了“两个结合”的重要性及其丰富内涵,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非常重视,对于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杰出代表的传统中医药文化,他曾经在多个场合多次作出批示指示,成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和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的基本遵循。“第二个结合”的丰富理论内涵和科学精神,对于当代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创新发展必将发挥重要的作用,指引着中医药文化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方面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第二个结合”的理论内涵

“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的提出有着理论发展形成的脉络。2021年3月,习近平在福建考察时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021年7月“两个结合”正式提出,2021年11月“两个结合”载入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2022年10月“两个结合”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的提出是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理论创新和理论贡献,是对毛泽东开创并由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在不同时代接续推进传承的“第一个结合”新的重大历史性传承与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里,全面阐释了“两个结合”的深刻内涵,“两个结合”使“第一个结合”得到丰富发展,赋予“第二个结合”全新的含义,从而使“两个结合”形成了完整的思想体系和有机的统一体。“第一个结合”是“第二个结合”的前提和基础,“第二个结合”是“第一个结合”的创新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靠不断地传承,几千年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依靠不断地创新获得不断地进步和发展。到了近现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由于有了科学的理论方法进而不断得到创新,获得新的生命,焕发出勃勃生机。创新体现在方法论上,在纵向上将当代中国先进文化与几千年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贯通,横向上将外来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本土文化相联系,融合古今中外,形成新的文化形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方法,去粗取精,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获得了长足发展,文化愈益繁荣。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方法就是“第二个结合”的基本方法。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时指出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习近平总书记说:“虽然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但上层建筑也可以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有着十分复杂的关系,有着作用和反作用的现实过程,并不是单线式的简单决定和被决定逻辑。”为我们深刻理解和认识“第二个结合”提供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方法和理论工具。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上增加了文化自信,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并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一道,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新的定位和新的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第二个结合”与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的理论契合维度

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只有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统一。“两个结合”相辅相成、互相成就,通过“第二个结合”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指导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体;通过“结合”形成新的文化生命体——即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科学内涵,激发了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人民高度的文化自觉,也坚定了中华民族高度的文化自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功能和历史使命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新的文化生命体”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又使古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获得了新生。

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杰出代表,其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有很好的契合度,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

一是中医药文化的“辩证施治”理论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相同。

中医药文化以中国传统哲学的“阴阳五行”“六气”等的运动变化来解释人体有机系统的运行,通过阴阳五行和“气”的矛盾运动、相生相克来解释以及调节身体机能的平衡,而且中医药文化的辩证与施治都讲求“生”与“克”矛盾的平衡,也就是讲求辩证法,绝对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这些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辩证法几乎相同。马克思主义认为万物、人类以及人类社会的活动都是通过矛盾的运动而存在,此消彼长都是矛盾运动的结果,人类及其社会活动也都遵循这个矛盾对立统一的规律。

二是中医药文化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相通。“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最重要的思想,也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哲学基础,它不仅反映出中国古人将宇宙天地万物包括人类视为一体的系统论思想,而且万事万物通过相生相克、相互感应而普遍联系。这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宇宙万物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宇宙天地万物包括人类都是通过矛盾运动达到既对立又统一的思想相一致,也就是与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高度契合,相通一致。

三是中医药文化“仁和精诚”与马克思主义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相契合。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的价值观念和伦理思想,历经几千年直到今天依然被中华民族所遵循。北京中医药大学张其成教授将其概括为“仁和精诚”,“仁”指的是医者是救死扶伤职业,要有“仁心仁术”,非有“仁心”无法成就其医术,非有“仁术”无法见其效,同时必须要有敬佑生命、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职业精神和道德;“精诚”也即“大医精诚”,是指好的医者必须要精于医术,同时要有对病人真诚相待、尊重病人,关怀病人以及医者还要具有诚实正直的情怀和道德品质。中医药文化中无论是“仁心仁术”还是“大医精诚”的职业操守和伦理道德价值观念,与马克思主义所提倡的道德伦理——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全契合。

“第二个结合”与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的实践达成路径

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藏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和伟大创造,对于中国人民的健康事业至关重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壮大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当代中国,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文化正当其时。我们要通过以下三条途径来达成目标:

一是大力推进中医药学现代化,助力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历史进程。

2015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信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的贺信中写到:“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当前,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希望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增强民族自信,勇攀医学高峰,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在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谱写新的篇章。”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古代科学的瑰宝,传承创新发展它是我们的历史责任且意义重大。运用现代科学科技手段和人工智能数字化工具,深入系统挖掘中医药宝藏,将现代科技与传统医学智慧相结合,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以中医药的振兴为契机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历史进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贡献力量。

二是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加强国内外研发合作。

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横琴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考察时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华文明的瑰宝。要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推进中医药产业化、现代化,让中医药走向世界。中医药学博大精深、内容宏富,是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只有通过产、学、研各个社会部门共同参与、齐心协力,将产业部门的生产、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发结合起来,将宝库中的宝藏挖掘出来、研发设计出社会需要的产品,再通过企业生产部门生产出来,提供给社会大众高质量的产品服务。产、学、研三大部门是一个有机统一体,缺一不可。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医药学早已走出国门成为许多国家政府正式承认的医学科学,中医药和中医药学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国内产学研部门应积极开展与国外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努力推进中医药的产业化、现代化,让中医药及其负载的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服务全球。

三是建设好传承发展体系,努力守正创新。

2021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讲话指出,要做好中医药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工作,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服务体系、服务模式、管理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使传统中医药发扬光大。在现代西方医学盛行的时代大背景下,中医药学的传承发展必须要建立自己的传承体系和发展平台。中医药学医疗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西医结合是中国建国后探索走出的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健康建设道路,中国已经有了成功的经验,如何在这个基础上建设好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服务体系、服务模式、管理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主要工作。政府主管部门、医疗系统、医科院校以及医药行业企业,都应该努力发挥各自的建设作用,将传统中医药发扬光大。传统中医药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和积淀,并非百分百都是精华,有些东西也有可能时过境迁而过时落后了,这就需要我们去粗取精,同时大力进行创新,传统中医药能发展几千年而到今天也是依靠在历史上不断地创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传统中医药学及其思想文化在当代必须要在守正前提下努力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传承发展动力,传承发展和创新是相辅相成的。

中医药、中医药学与中医药文化三者之间虽然有所差别,但三者之间紧密相连,中医药事业和中医药学研究发展得越好,中医药文化也就会随之传承发展得越好;反之,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发展得越好,也能积极推进中医药事业和中医药学的研究发展。在“第二个结合”的指引下,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创新发展无法离开上述三条路径和其中的部门的共同努力,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发展必将会取得越来越辉煌的成就。

(作者:潘俊杰,广西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林梓约,广西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曹洋)
返回首页 返回栏目首页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公告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 对外服务: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无线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union@china.org.cn 电话:86-10-88825631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