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四五”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时代背景下,研学旅行作为“教育+文旅+农业”深度融合的创新业态,正日益成为激活乡村资源、赋能乡村发展的重要引擎。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沟溪乡余东村,近年来以民俗文化“余东农民画”为核心,精心构建“艺术赋能+产业融合”的研学发展模式,实现了从传统乡村到研学新范式的转变。该村先后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浙江省乡村振兴示范村”,年均接待研学团队超200批次,2024年研学直接收入达百余万元,带动村民人均增收20%,成为乡村振兴实践中的典型范例。
文化溯源+生态探真+匠心服务,三维度提升研学核心竞争力
文化传承与艺术创新,打造独特的研学文化内核。余东村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资源,文化金名片“余东农民画”在这里生根发芽、蓬勃发展,村中建有中国乡村美术馆,农民画专业委员会落户于此,目前村内活跃着120余位农民画创作者,年创作作品超100幅。这些农民画作品以稻田耕作、节庆民俗、乡土生活等为主题,用质朴的笔触、浓烈的色彩勾勒出乡村生活的生动图景,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土味美学”风格。村内的美术馆珍藏着各时期代表作300余件,这些作品不仅是艺术珍品,更是天然的活态文化教材,向游客和研学者展现着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此外,余东村还集聚了竹编技艺等多项市级非遗项目,形成了丰富的“非遗体验矩阵”。游客和研学者可以在这里亲身体验非遗技艺的制作过程,感受民俗文化的传承古韵,为研学活动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田园场景与农事实践,构建立体的研学自然课堂。村域内,1200亩生态农田、500亩竹林及贯穿全村的水系相互映衬,构成了如诗如画的“稻田画境”景观。春季,金灿灿的油菜花田一望无际,仿佛给大地铺上了一层金色的地毯;秋季,滚滚金色稻浪随风起伏,勾勒出丰收的美丽画卷,这里成为了天然的写生场域,吸引着众多艺术爱好者和研学团队前来采风创作。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年产柑橘、竹制品等特色农产品300余吨,配套建设的“农事体验园”更是为研学活动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场景。在这里,研学者可以参与插秧、蔬果采摘、竹编农具制作等10余项实践项目,亲身感受农耕文化的魅力,体验“从田间到课堂”的沉浸式教育,让农业实践成为生动的教学课堂。
文旅融合与设施配套,完善标准的研学服务体系。依托3A级景区创建,余东村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成1500㎡研学工坊,包含农民画创作室、非遗手作区、农产品加工坊等功能区域,为研学活动提供了专业的实践场所。80余间生态民宿(床位200张)及可容纳100人的多功能报告厅,满足了不同规模研学团队的住宿和会议需求。特别是村内80%的民宿由闲置农房改造而成,通过“政府补贴+村民入股”的模式,在保留“白墙黛瓦”乡村风貌的同时,配备了智慧化管理系统,实现了住宿服务的标准化、智能化,为研学活动提供了舒适、便捷的住宿保障。
活化传承+协同赋能,双轮驱动解码资源活化路径
强化内生驱动,以文化IP构建产业闭环。从单一体验到深度教育的升级,不断完善课程体系构建。余东村围绕自身文化和资源优势,开发了“非遗传承”“农耕实践”“艺术创作”“乡村治理” 四大课程群,共计22门主题课程。其中核心课程“农民画创作+”系列,巧妙融合二十四节气、乡村振兴等时代主题,打造出具有创新性和教育意义的研学项目。2023年推出的“稻田画丰收”研学项目,将田间写生与农产品包装设计相结合,学生们的创意作品转化为文创产品,实现了艺术教育与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在师资建设方面,余东村培育了60名“农民讲师”,其中包含20名非遗传承人,实行“持证上岗+星级评定”制度,不仅提升了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还让村民讲师年均增收1.2万元,激发了村民参与研学产业的积极性。从作品到商品的价值转化,不断拓展文旅产业延伸。余东村注重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注册“画里余东”商标,打造农民画衍生品矩阵。开发的研学手册年销量3万册,文创文具(明信片、笔记本)、生活用品(帆布包、丝巾)等产品深受游客喜爱,2024年衍生品品类超过100件。同时,创新“艺术+农产”融合模式,将农民画元素植入柑橘礼盒、竹编工艺品等农产品,使农产品溢价率提升40%,带动村集体增收20万元,实现了从文化作品到商品的价值转化,拓宽了产业发展链条。
致力外拓联动,以区域协同锻造产业“螺旋上升力”。探索跨域整合,打造长三角研学黄金线路。余东村积极整合周边资源,联合碗窑村(陶瓷文化)、余西村(生态农业)、沟溪半岛(传统文化)等,推出“艺术乡建三日营”“非遗探秘两日游”等5条主题线路,形成“一村一特色、一线一主题”的区域协同发展格局。2024年跨区域线路接待量占比达60%,复购率达65%,有效破解了单一村落客源局限的问题,提升了区域研学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从"经验复刻"到"范式输出",解读“画笔”撬动“产教”的创新策略
规划前置,避免“建而不用”的科学布局。余东村通过校企合作,在项目初期进行科学规划,完成“教育需求调研-场景功能分区 -收益模型测算”三步规划。针对K12教育需求,设计“沉浸式艺术工坊”(适合6-12岁)、“乡村调研站”(适合13-18岁)等差异化空间,满足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研学需求;将12处闲置农房改造为研学设施,采用“轻资产改造+村民分红”模式,节约建设成本60%同时通过“保底租金+利润分成”保障村民年均增收1.3万元,实现了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村民利益的有效保障。
传播破圈,新媒体时代的流量密码。内容营销:从“在地体验”到“云端种草”。余东村搭建了“两微一抖一小红书”新媒体矩阵,重点输出“农民画家的日常”“研学vlog”“非遗技艺教学”等优质内容,话题#画里余东#播放量超100万次,吸引了大量线上关注。UGC赋能:用户成为传播主体。推出“余东研学创作计划”,鼓励学生、游客创作研学日记、短视频等内容,优质内容可获“免费复游券”“农民画衍生品礼包”等奖励。2024年用户原创内容超2万条,在小红书、抖音等平台形成二次传播,贡献35%的新客引流,让用户成为余东村研学品牌的传播者和推广者,扩大了品牌影响力。
价值深化,文化认同与经济收益的双向奔赴。每年举办的“余东农民画艺术节”,设置“共绘乡村”“非遗市集”“研学成果展”等板块,2024年吸引游客3万人次,活动期间营收120万元,获央视、新华社等媒体报道20余次,成为展示余东村文化和研学成果的重要平台。更重要的是,通过“农民画家成长计划”,村内15名村民从“种地能手”转型为“民俗文化导师”,实现了“文化传承有主体、村民增收有路径”的良性循环,增强了村民的文化自信和对乡村发展的认同感。
余东村的成功实践,是“文化资源产品化、产品运营市场化、市场效益共享化”乡村振兴逻辑的生动演绎。其核心经验在于:以民俗IP为核心竞争力,避免同质化竞争;以利益共享为纽带,构建村民广泛参与的发展机制;以科技赋能为手段,突破传统运营瓶颈。在文旅融合不断深化、研学市场持续扩容的背景下,余东模式为欠发达乡村提供了“从资源禀赋到产业价值”的有效转化路径,更证明了乡村研学不仅是吸引客流的手段,更是激活文化自信、促进城乡互动的系统工程。相信在更多像余东村这样的乡村的共同努力下,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将逐步成为现实,广大乡村将迎来更加繁荣昌盛的明天。(作者系浙江省委党校2025年中青二班一支部学员彭欣荣)
(责任编辑:曹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