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南阙里”衢州这片文化沃土上,一项将非遗传承融入高等教育的创新实践正悄然进行。近年来,衢州学院深入实施“非遗驻校•三育融通”,通过课程浸润、社团深耕、项目驱动等方式,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非遗成为青年成长的“活态教科书”。
非遗课程体系:以工匠精神厚植文化自信
在非遗实训室内,拉坯机的嗡鸣声与学子的讨论声交织成韵。旋转的瓷泥在掌心渐次舒展,国家级非遗婺州窑衢州白瓷烧制技艺跨越千年时光,与青春脉搏共振。
作为衢州市非遗实训基地,学校于2021年引入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徐文奎及团队驻校,开设《婺州窑衢州白瓷设计与创作》课程。该课程不仅设置了瓷土筛选、揉泥塑形等传统技法学习,还将课堂延伸至产业一线。在衢州“火神瓷业”非遗研学基地,同学们能够近距离观摩匠心之作,亲自体验从揉泥到烧制的工序,见证陶土在窑火中的蜕变。“每一道工序都蕴含着工匠们的精湛技艺与匠心精神。”大二学生周奕彤在实践后,对传统技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有了新的思考。
与婺州窑衢州白瓷烧制同样备受热捧的,还有竹编、太极拳、蛋雕等非遗课程。这些课程覆盖劳动教育、专业实训、公选课程、专业课程,多由非遗传承人领衔授课,内容丰富且编排精妙,常常被一“抢”而空。为了让学生能够切实掌握一门非遗技术,学校还与行业企业共建了10个非遗实践教学基地。
社团与校园文化:以青年活力激发非遗生命力
指尖轻抚丝弦,一抹一挑间,清越琴音自木纹间流淌。在美育实践中心,10余名古琴社的同学正凝神屏息,跟随非遗传承人张涛的示范调整指法。
这个成立十年的社团,汇聚了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超八成是从零起步。社长袁意婷说:“我们因为热爱走到一起,每周,我们都会围坐研习《良宵引》《平沙落雁》等经典,借音符触碰内心,更期盼着把这份古韵传递出去。”近年来,社团已经开展了10余场古琴演出,活跃在祭孔古琴雅集、全国大学生古琴音乐会、非遗保护论坛等活动之中,为古琴传承注入青春之力。
这种青春与非遗的热烈碰撞,不止发生在古琴社,学校里各式非遗社团也百花齐放。蛋雕社师生作品《赤子初心——中国梦》摘得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首届大学生艺术作品巡回展一等奖;古筝社和戏曲社成员登上浙江省大艺节舞台,屡获奖项;剪纸社、针织社等社团创作“红色主题”作品献礼党的二十大,并前往中小学校和社区乡村,开展义教、助困等公益活动……近年来,非遗社团开展活动近百场,成为了吸引学子的强磁场。
除了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学校还将非遗深度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持续数月的品牌活动——非遗文化节尤为亮眼。这项特色活动集结了廿八都木偶戏、常山喝彩歌谣、邵永丰麻饼等非遗项目,学生们不仅能与非遗传承人同台演绎,更能亲手提一架木偶、打一块麻饼、点一盏香茗……非遗真正看得见、摸得着、品得到,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滋养着青年成长。
非遗项目培育:以产学研融合助推非遗创造性转化
每逢立春日,衢州九华乡梧桐祖殿都会举行祭春活动。2016年,以“九华立春祭”为代表的中国“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如何让这项千年民俗焕发时代新彩?衢州学院师生团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马克思主义学院沈小龙带领学生前往九华乡开展田野调查,形成推进浙江省二十四节气世界非遗文化开发、加强二十四节气文旅产品研发等报告,为“非遗+文旅”融合发展提供理论支撑。教师教育学院朱展团队,挖掘立春祭中的鞭春牛、祭春神、送春福等核心元素,结合剪纸、糖画、柯城点茶等本土非遗,进行“非遗活化设计”,创作的二十四节气海报应用于文旅宣传,吸引超10万人次关注。与此同时,团队将复杂的节气习俗、仪式流程等转化为直观易懂的图文系统,助推非遗传承。该设计还获“衢州好礼”文创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大赛“甄选好礼”称号。
这样的创新实践得益于学校的大力支持。在2022年,衢州学院出台《“非遗进校•三育融通”实施方案》,以项目化建设为抓手,通过课程融合、实践拓展、基地建设、品牌塑造等方式,深度探索“活态保护+创新转化”的特色路径。
在项目牵引下,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依托特种纸实验室打造“纸说非遗”实践基地,开展龙游皮纸抄造技艺体验及公益活动;体工部将传统武术、舞龙等非遗项目融入体育课程,编撰传统体育类非遗教材;创业学院组织师生走进龙游,探索非遗与乡村振兴的融合路径;教师教育学院推动非遗技艺与设计学科交叉创新,毕业展上,一组融合AR技术的衢州非遗MG动画引发关注——观众只需扫描实体卡片,手机屏幕上便能即刻展现巨龙盘旋、戏曲人物翩翩起舞的景象……
如今,学校已经孵育30个非遗项目,孵化出“一院一品”体美劳特色育人项目10个,学生非遗作品获省级以上奖项30余项……非遗传承与现代教育深度融合,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文化认同的塑造。越来越多的师生爱上非遗,成为了非遗的守护者和传承者,绽放出文化自信的璀璨之花。(衢州学院 宋娟 供稿)
(责任编辑:曹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