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角度看,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在实践基础上相互依存的整体性关系,这种关系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根本驱动、以绿色发展为基本方向、以新兴产业为主要载体的先进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与坚持绿色发展之路是相统一的,都是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了实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一、从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看绿色发展之路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人类社会必须面对的永恒课题。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不断深化,我们对自然界也从恐惧、征服变为追求和谐相处。工业革命之后,由于“人的主体性”的张扬,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生态文明思想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一些学者对生态文明思想进行着孜孜不倦的探索,美国作家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她向人们发出了惊醒,要保护自然,因为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平衡力量。然而,工业文明下的物质欲望,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处于冲突中。西方的生态文明思想有时就像空中楼阁、水中幻影,始终无法驾驭工业文明这匹脱缰的野马。
回到马克思主义 ,是当代生态文明思想的时代强音。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即《巴黎手稿》)中深刻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在实践基础上的相互依存的整体性关系,自然界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对象化实现“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这是一种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生态文明思想,具有强烈的实践指向性,对现实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中,实践是实现保护自然环境与人类生存发展相统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键。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实现保护自然环境与人类生存发展相统一的伟大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代世界的重大发展。
二、“小乡村的变与不变”见证绿色发展之路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是具有实践意义并经过实践验证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探索实践着一条保护自然环境与推动经济腾飞相互统一的绿色发展道路。广西桂林市永福县三皇乡江头村——中国南方的一个小乡村。十多年来,这个小乡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里从又脏又滑的泥泞小道变成宽阔平坦的水泥路,从又老又旧的土坯房变成错落有致的小洋楼,从一无所有的露天场变成设施齐全的运动场。全村在医疗、教育、产业合作社、小额信贷等国家扶贫政策下光荣脱贫,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党的十八大、党的十九大、二十大各项政策在这里精准落地、开花结果。十多年来,小乡村变富了,但小乡村的美却是一直未变的。水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江头村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得益彰。海菜花是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水深药用植物,只生长在清澈透明的水质中。十多年来,江头村附近的十里海菜花河依然美丽动人,成为远近游客的网红打卡点。海菜花飘在纯净的水面上,洁白无瑕,连接成片,随水舞动,犹如繁星点点,无比浪漫。
三、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绿色发展之路
坚持绿色发展与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相统一的,二者都是指向人类更好的生存与发展,都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创新发展,突出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在不浪费资源和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依靠科技创新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不同于西方工业文明的现代化,不走先经济发展后环境保护的西方现代化老路子。正是因为我们坚持与自然和谐相处,集中精力通过科技创新来发展生产力,而不是靠大量消耗资源来发展生产力,从而让新质生产力具有发展的“土壤”。同时,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绿色发展之路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精准扶贫实现全面小康,绿水青山带来金山银山,不管是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还是建设美丽中国,都是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体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是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绿色发展之路的根本目的。
征途回望千山远,前路放眼万木春。新时代的伟大变革,在中国的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理念的指引下,我们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教育,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绿色发展之路,中国式现代化必将乘势而上,翻开崭新的篇章!
(作者:黄万获 广西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广西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
(责任编辑:曹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