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时尚 直播 热图 科技 快消 小镇 专题 联盟

个人养老金制度全面“扩围” 改革仍有空间

时间:2024-12-24来源 : 中国青年报作者 : 贾骥业

随着个人养老金制度在全国推行,一系列改革也浮出水面。不少受访专家表示,此次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很多变化,都是在回应前期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但挑战依然存在,改革还有空间。

——————————

作为养老保险第三支柱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人养老金制度在我国真正“立”起来了。

所谓个人养老金,就是个人自愿参加、市场化运营、国家政策支持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简单来说,个人自愿在特定账户存一笔钱,以每年不超过12000元的额度购买符合规定的金融产品,当年可以作为专项附加扣除来抵扣个人所得税,退休后则多了一个养老金来源。


12月15日,在我国部分地区试行了两年时间的个人养老金制度,开始向全国推行。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等5部门近日发布的《关于全面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今后,在我国境内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或者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劳动者,均能参加个人养老金制度,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实施范围也同步扩大至全国。

“个人养老金制度进一步‘扩围’,体现了国家对养老体系建设的重视,凸显了当前解决养老问题的重要性。”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阎志鹏说。

两年试行,成效几何

“叮!一份新的养老保障~”12月19日,鲁莎莎在某社交平台发布了一条笔记,内容是她购买的个人养老金银行储蓄产品,金额是1.2万元,定期5年整存整取,年利率1.95%。“虽然没有普通的银行定期储蓄产品利率高,但个人养老金可以在年底暂免征税,也算变相提高收益。”她说。

鲁莎莎告诉记者,目前她的年收入对应的个税边际税率为20%,如果一年存1.2万元个人养老金,当年就能免税2400元。据了解,鲁莎莎所在的绍兴市今年才开始施行个人养老金制度,得到消息后,她第一时间咨询了银行,并成了朋友圈中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实际上,个人养老金制度在我国部分地区已经试行了两年。

2022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我国构建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和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作出顶层制度设计。当年11月25日,个人养老金制度在北京、广州、西安、成都等36个城市(地区)先行落地实施。

两年间,各地个人养老金开户人数实现稳步增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1月底,我国个人养老金开户人数已经达到了7279万人。“问卷调查数据显示,97.7%的被访者对个人养老金制度表示满意或者是基本满意。”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兼养老金分会会长金维刚说,人们正逐渐形成“除了基本养老金,个人也能为养老做金融储备”的观念,“这是个人养老金试点近两年取得的重要成效”。

“36个先行城市(地区)以大中城市为主,但中小城市、广大农村地区的养老问题同样紧迫。”阎志鹏指出,经过两年探索,个人养老金已经在实践中取得了积极成效和宝贵经验,接下来需要向更大范围推广,“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发展个人养老金事业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进一步凸显”。

这次个人养老金制度实施范围扩大至全国,正是在上述背景下展开的。在《意见》的基础上,《通知》进一步明确了相关支持政策,包括扩大实施范围、优化产品供给、完善领取条件和办法等,为政策的未来改革指明了方向。

我国的养老保险体系有“三大支柱”。基本养老保险是第一支柱,职业养老金是第二支柱,包括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第三支柱就是个人养老金。“我国的‘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了约10亿人,除去约3亿人已经在领养老金,还有7亿人原则上都可以开设个人养老金账户。”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董克用说,个人养老金制度全面推开是养老金融界的一件大事,将有效助力我国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的建设。

深层次的“扩围”

从更深层次看,此次政策的“扩围”,还体现在产品种类进一步丰富、金融机构服务内容进一步扩充上。

阎志鹏长期跟踪研究国内外的养老金制度。在他看来,“居民个人养老金可投资范围扩大”是此次政策的最大亮点。《通知》明确,在现有理财产品、储蓄存款、商业养老保险、公募基金等金融产品基础上,将国债纳入个人养老金产品范围;将特定养老储蓄、指数基金纳入个人养老金产品目录,推动更多养老理财产品纳入个人养老金产品范围。

“国债和特定养老储蓄产品等没有信用风险,且到期时资产价值确定,适合偏好退休期间收入来源安全性高的投资者。”阎志鹏介绍,在养老投资中有一个“债券阶梯策略”,以10万元为例,投资者可以将10万元等分成5份,第一个2万元投资一年后到期的储蓄或债券产品,第二个2万元投资两年后到期的产品,以此类推……

“通过上述策略安排投资,投资者可以在未来5年,每年都能获得安全稳定的现金流,国债等金融产品就适用这个投资策略。”阎志鹏认为,增加国债等产品有利于个人养老金保值增值,为不同风险偏好的群体提供了更多投资选择。

指数基金的加入也值得关注。所谓指数基金,不是单一上市公司的股票,而是以某类指数的成分股为投资对象,通过购买该指数的全部或部分成分股,来追踪标的指数。“购买指数基金,实际上是在化解风险,帮助老百姓进行决策。”董克用分析说。

此次“扩围”前,我国个人养老金平台上架的基金产品有200只,仅包含“目标日期基金”和“目标风险基金”两类FOF基金(基金中的基金)。“指数基金属于被动式投资产品,其管理费比一般主动管理基金低很多。”阎志鹏认为,丰富个人养老金可投产品种类,将进一步拓宽投资者可选的投资范围,调动金融机构的创新积极性。

根据要求,中国证监会已经将首批85只权益类指数基金纳入个人养老金投资产品目录。其中包括跟踪各类宽基指数的产品78只,跟踪红利指数的产品7只。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个人养老金产品目录已增加至945只,其中储蓄产品466只、基金产品285只、保险产品168只、理财产品26只。

陈栗(化名)所在的上海市2022年就试点施行了个人养老金制度,但直到这次新政将指数基金纳入个人养老金产品目录,她才决定要买个人养老金。“通过个人养老金账户买指数基金的费率更低,还能暂免缴税,一举两得。”陈栗准备先开户存钱用来抵扣个税,后面等指数基金的价格合适了,再用个人养老金账户里的钱购买金融产品进行投资。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政策要求金融机构开展投资咨询服务,根据个人投资风险偏好和年龄等特点,推荐适当的个人养老金产品,并鼓励金融机构探索开展默认投资服务,即由专业的金融机构帮助参加人作出选择,打理账户资金。

“目前,我国个人养老金平台上已经有900多只金融产品,如果任由个人选择,不提供指导,其最终结果有可能会不尽如人意。”阎志鹏在个人养老金刚“开闸”的时候就购买了一只养老基金,虽然他研究金融多年,但在选择投资产品时依然无从下手,最后只能综合考虑风险、收益等因素,“拍脑袋”选了一只,“到现在大概还亏着3%”。

“像我这样的专业人士都头疼,更别说缺乏金融知识的普通人了。”阎志鹏表示,个人养老金产品投资,并不是给居民的自由度越大越好,“允许金融机构开展投资咨询、默认投资等服务,有助于消除个人和产品提供方的鸿沟,增进投资者福利和长期收益,体现了个人养老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和人民性”。

改革还有空间

增加领取情形、简化购买流程、丰富领取渠道……随着个人养老金制度在全国推行,一系列改革也浮出水面。不少受访专家表示,此次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很多变化,都是在回应前期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但挑战依然存在,改革还有空间。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向就是解决“开户热、缴存冷”的问题。

试行两年,虽然目前个人养老金开户人数已经超过7200万,但据有关机构测算,截至今年三季度末,我国个人养老金投资规模仅为1790亿元。同时有数据称,目前,我国个人养老金实际缴存人数比例约为22%;相对于12000元的缴存额上限,个人实际缴存的金额比例仅为25%。

一些年轻人对个人养老金政策的反应并不积极。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北京银安养老金融研究院理事孙玉栋在科研教学中发现,他教过的MPA(公共管理硕士)学生中有很多30多岁的青年人,但他们很少有人开个人养老金账户,并且这些年轻人对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并不感兴趣。“这里有一个核心问题,就是把意愿、能力以及对未来的期望多维度放在一块匹配的时候,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孙玉栋说。

他特别提到了税收优惠政策。个人养老金的税收优惠体现在每年的个税专项附加扣除中,与其他项目不同,个人养老金的税收优惠力度取决于适用个税边际税率的高低。“宣传中常说在个人养老金账户存12000元,最高可以得到5400元的免税,但这5400元优惠只有年收入超过96万元的人才能享受。对于低收入群体,个人养老金的税收优惠并不解渴。”在孙玉栋看来,当个人养老金成为养老资金的重要储备安排时,一方面要让大家熟知相关税收政策,另一方面,税收政策的配套力度也要加大。

中信证券预计,到2035年,我国个人养老金规模或将达到12万亿元,养老金融产品中的权益类资产比例或将从目前的20%提高至40%左右,个人养老金全面铺开将对提振资本市场起到重要作用。

“我国的个人养老金制度才落地两年,此次全国推广后一定会碰到新问题和新挑战。”阎志鹏认为,下一步改革的重点可以放在投资额度上,尤其是针对不同类别的劳动者考虑更灵活的制度。比如可以考虑女性个人养老金税优额度比男性高一些;针对参保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劳动者,可以考虑引入财政补贴模式;针对超2亿的灵活就业者,可以采用国家、平台和个人多方投入模式等。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贾骥业

(责任编辑:曹洋)
返回首页 返回栏目首页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公告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 对外服务: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无线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union@china.org.cn 电话:86-10-88825631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