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时尚 直播 热图 科技 快消 小镇 专题 联盟

石榴花开籽籽同心 温州龙港交出互嵌式发展新答卷

时间:2024-08-30来源 : 中国网作者 : 刘敏敏

从学徒工到成立属于自己的公司、从迷茫的异乡人变成朝气蓬勃的新龙港人、从一无所有到帮助30余位同乡解决就业问题……这是龙港创业者莫梦星的创业经历,也是龙港外来少数民族诸多创业故事中的一个。

8月28日-29日,2024年浙江省推进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暨温州龙港市推动各族群众创业就业启动仪式在温州龙港举行。作为中国首个镇改市,有来自汉族、彝族、苗族等37个民族群众在龙港深深扎根。他们视龙港为第二故乡,积极在创业就业的共富路上阔步前行。

以心暖“新”

提升各族同胞在龙港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28日,由浙江省民宗委领导、温州市统战部领导、温州市民宗局等相关领导组成的考察团走进青龙湖客厅、华昊无纺布有限公司、新城石榴红文化驿站、龙港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实地察看龙港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馆、之江同心·石榴红共富基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石榴红人才培育基地等石榴红品牌阵地,详细了解龙港市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开展情况。

“在同乡的介绍下,我来到华昊公司应聘。从学徒开始,一步步晋升为印刷机长,如今成为公司的技术骨干。龙港和华昊让我有了归属感,我也在此结婚生子,拥有了美满的家庭。”“有一次,我过马路时手被车撞伤,老板二话不说,为我支付了医药费。后来,我亲人生病,我在公司群里发布后,公司上下给我捐资8000余元。”……这些是来自华昊无纺布有限公司少数民族务工者在华昊的故事。“我们公司汇聚了13个民族的同胞,他们以华昊为家。华昊会帮助员工解决子女就学问题,并设立‘红色系列基金’,激励员工向上成长,增加归属感和幸福感。”华昊的相关工作人员向考察团介绍道。

温情的故事,既可窥见员工幸福生活的底色,更能感受龙港浓厚的互嵌式发展氛围。依托“中国印刷城”的产业优势,龙港建立了东西部人力资源合作长效机制,组织本地企业到中西部地区开展人才招聘会,推动互嵌式就业向纵深发展。大力推进“印刷机长”专项技能人才培育计划,积极探索东部与西部协作、学校与企业合作、线上与线下融合的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吸引更多的外来各族群众到龙港就业创业,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在引进中西部地区人才后,如何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改善劳动力结构、提升人力资源素质以适应就业岗位,推动龙港产业发展?对此,龙港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石榴红人才培育基地给出了答案。

image.png

学生正在接受培训 刘敏敏/摄

基地聘请了一支“智能团”,了解企业需求,开设产业技能提升培训班和送培入企培训班,帮助各族群众迅速适应岗位需求。同时,组建“印刷机长”培育联盟,搭建产教平台,建立“联盟式”培养机制。“2023年,基地取得国家职业技能等级证书235人,其中中西部地区少数民族45人,他们返岗后,岗位工资提升10%-30%。”龙港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相关负责人表示。

共建共享

绘就美好生活龙港画卷

image.png

活动现场 王晓莉/摄

29日,一支舞蹈《美丽的中国》道出浓浓民族情。身着各族服饰的少年们翩翩起舞,在大开大合中,生动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绚丽多彩和丰富内涵,生动诠释了各族儿女共同团结奋斗的壮美画卷。

在现场会上,举行了石榴红就业培训指导师、石榴红印刷机长技能培训指导师聘任仪式,签定了“石榴红”互嵌式发展合作、人力资源合作、众创空间合作等协议,共签约“石榴红”文化街、“石榴红”共富基地等项目3个,为龙港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注入新活力。此外,5位代表围绕“互嵌发展奔共富”主题从不同维度作了精彩分享。

近年来,“招工难、用工荒”成为制约龙港市印刷行业发展的瓶颈之一。从地域角度来讲,龙港现共有外来务工人员16万余人,其中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1.7万余人,地域集中在云南、四川等西南地区。为此,龙港市通过实施龙港“之江同心·石榴红”就业行动,有情、有感、有效的推荐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帮助各族群众增加收入、提高技能、开拓视野、更新观念,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依托北京印刷学院龙港研究院,打造石榴红人才培育基地,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推出一系列人才、惠才政策和创新举措。“让各族群众在龙港办事有机会、创业有舞台、工作有岗位、福利有保障。”温州市龙港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侯必仲表示。

籽籽同心一家亲,互嵌发展奔共富。从吸引人才到培育成才,再到留住人才,龙港探索互融新模式,推进“人口红利”和“人才红利”叠加释放。下一步,龙港将继续用好共同缔造理念,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各民族互嵌式发展,促进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努力营造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良好氛围。(刘敏敏)

(责任编辑:曹洋)
返回首页 返回栏目首页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公告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 对外服务: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无线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union@china.org.cn 电话:86-10-88825631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