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时尚 直播 热图 科技 快消 小镇 专题 联盟

探索融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政育人工作发展途径

时间:2024-08-20来源 : 中国网作者 : 蒋婷、冯永辉

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多媒体之间的融合发展,在融媒体视域下将传统媒体与新兴网络媒体进行有机融合,发挥出移动自媒体的宣传优势,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加强当代学生与教职人员之间的思想交流。思政教育工作不仅能够改变学生的思维模式,还能够约束大学生的行为特点,达成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本文分析融媒体在高校思政育人工作中的应用优势,探究融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政育人工作发展途径,建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充分发挥出思政教育工作在学生素质培养中的价值导向性作用。

融媒体具有信息量庞大、资源丰富、交互性强、传输快捷的发展特点,融媒体包含传统媒体、网络媒体和移动新媒体等多种形式覆盖面积较广,高校在思政育人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应用融媒体,能够自动获取海量教学资源,吸收校内外优秀研究成果,优化实践教学流程。凭借融媒体向全体学生传播正确的思想观念,更新实践教学成果,为了提高学生团队的凝聚力,为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需要借助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向学生持续分享新闻热点事件,通过网络交流探讨发表个人的意见和想法。加强全体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拓展思政育人途径,手机、ipad等自媒体手段作为融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到当代大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学生学习与社交的重要途径,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加强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复杂的网络信息将会影响到学生的思维发展和价值取向,思政育人工作要提高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让学生在网络使用过程中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融媒体时代的到来,想要搭建一个良好的思想框架,改变大学生的意识形态,需要突破思政教育空间与时间的限制,满足思政育人工作的迫切需求,发挥出融媒体的宣传引导性作用。整合海量网络教学资源,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化学生的网络操作能力,推动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融媒体视域下思政育人工作的稳定开展,能够提高大学生思政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学习需求,通过网络操作,借助微信公众号、微博平台等新媒体途径获取当前的热点资讯,了解本地区开展的重大思政教育宣传活动。通过网络平台报名参加社会体验活动,让思政教育工作走出传统校园的限制,打造图文并茂的思政教学资源库。融媒体具有多样化的信息传播方式,包括视频、语音、图像等等,利用网络平台向学生推送学院重大信息,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发挥出融媒体具有的信息传播效用,加强师生之间的网络互动。融媒体对思政育人工作开展的重要作用在于,融媒体能够整合海量网络教学资源,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选择合适的网络案例,借助自媒体途径将思政教育资源推送给学生,让学生随时随地接受思政教育熏陶,创新传统的思政教育形式。融媒体的应用发挥出了思政育人的教育作用,创新高校思政教学形式,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让学生主动参加思政知识学习,通过融媒体开创思政育人平台,改变高校学生管理形式,保证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时效性,将先进的群体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素养。

要树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思政育人工作的开展需要通过融媒体技术的应用,拓展学生接受思政教育的途径,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教师能够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行为,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指导。教师与学生在网络上的交流和互动具有一定隐蔽性,双方处于平等的交互状态,自由平和的交流氛围下,学生能够直接向教师传达内心的真实想法,通过网络途径展开思政教育,能够消除学生的心理隔阂,降低学生的戒备心,保证思政育人的整体质量。融媒体时代的到来,思政育人工作需要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不断调整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将传统课堂与融媒体进行有机结合,高校思政育人工作做到因人而异、实事求是。根据融媒体的基本特征,探究融媒体与思政教育工作之间的内在联系,发挥出融媒体的宣传引导性作用,融媒体是信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基础上逐渐融合发展而来的一种广泛深刻的网络传播形式。在思政育人工作中通过融媒体加强高校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能够增强教师对学生心理思维状态的理解,有利于教师调整思政育人教学方案,满足现代化素质教育的根本需求。

搭建网络思政教育平台是为了实现教学资源整合。做到海量网络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教学内容可以涵盖不同专业课程的教学案例、长期处于微博热搜的时事热点问题、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等等。通过对经典案例作品的展示,搭配海量视频教学材料,设计出具有吸引力的实践活动,学生之间针对事件的发展进行激烈探讨,在实践探究的过程中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从事物发展的不同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办法与途径,通过海量教学资源共享,实现优势互补,在融媒体技术的支持下,建立高效思政教学资源库,加强学校之间的通力合作,共同设计思政网络教学课堂,发挥出信息化平台的应用优势,保证平台数据的先进性和平台案例的真实性。教师需要严格规范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避免实践探究流于形式,在进行教学平台模块化设计的过程中,将思政理论知识内容与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进行有机结合,为了提高教学成果,改变传统的思政育人评价体系,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展现出思政教育的重要内涵。要求各级任课教师根据当前学生的身心成长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思政育人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求学生在实践探究的过程中学会用好思政理论知识解答生活问题。明确思政育人的重要意义,充分利用思政教学平台,让学生第一时间了解到区域开展的思政实践活动,主动走出校园到达区域红色旅游基地和当地人文纪念馆进行参观与浏览,丰富个人的精神体验,结合优秀案例树立先进典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实践探究中提高思政育人效果。

建立融媒体网络实践中心是为了优化教学形式。融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我国高校思政育人工作带来基础性变革,在思政课堂教学讲解的过程中,需要利用融媒体网络实践中心,用ppt和网络教学课件代替传统板书,通过微博、校园论坛等途径发布思政教学信息,学生与教师通过交流互动提前接触思政教育知识,根据学生的实际反馈,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真实事件,通过图片与视频等资源的充分挖掘,在课堂上营造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融媒体涵盖微博、微信等新型网络平台,新媒体具有的强大融合性,让信息传播变得更加快捷,吸引当代青年学生的目光,融媒体网络实践平台的构建,需要为师生提供交流互动的渠道,保证思政育人工作的针对性。网络世界具有虚拟化的发展特点,学生在网络交流的过程中受到隐蔽性条件的影响,会放下个人的身份,自由的发表内心的意见和想法,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进行思政交流,教师能够随时随地的为学生答疑解惑,增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教学引导的过程中弘扬正能量,保证思政育人成果。在思政课堂实践教学活动设计的过程中,为了增强思政教育的凝聚力,可以借助微课、慕课等新型教学形式,向学生讲解与思政理论知识息息相关的时事新闻,鼓励学生通过演讲、辩论等方式,在交流与互动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融媒体技术在构建思政育人环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网络信息的不可控性,不同类型的信息内容对大学生价值观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思政育人工作遇到许多困难。因此,需要建立以先进网络技术手段为依据的育人保障机制,要求学校有关部门严格监控校园网络环境,有效进行海量信息甄别与筛选,确保学生接触到的网络信息纯洁性,开展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培养广大学生政治学习自觉。融入时代性的思政育人内容,弘扬社会主旋律,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在融媒体网络终端设置学习强国、网络课程、智慧校园等多个模块,负责向学生推送与思政教育息息相关的理论信息。与校园广播站、校园报社建立合作关系,开展线上线下同步教育活动,定期进行网络直播,让学生明确思政媒体建设全过程,学生主动参与到思政教学资源收集与整理中,提高学生对思政教育工作的认可。

融媒体技术为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奠定基础,将思政元素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中,保证思政育人质量,专业教师在知识传授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优秀的道德标准。融媒体技术的应用将思政理论融入到课程思政,发挥出思政元素的教育引导作用,融媒体具有个性化、实时化、互动化的发展特点,在课程思政中融入思政元素,能够加快信息传播速度,将思政内容贯穿到专业教学的始终,以融媒体为基础建立现代化信息系统,改变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网络学习平台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教学时间与空间的限制,通过交互式教学发挥出大数据技术的教学辅助作用,提高学生的思政素质,为了充分发挥出协同育人的教育效果,需要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发挥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教育合力,健全课程考核机制,了解学生当前的思想动态,完善课程思政教学考核标准,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给予正确的教学评价。

融媒体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生产方式,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也迎来了新的转机,思政育人需要改变传统的工作思路,融合最新的多媒体技术,创新教育内容,提高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的自主性。融媒体视域下,增强高校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发挥融媒体具有的思政教育优势,高校思政育人工作开展需要搭建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建立融媒体网络实践中心,优化高校思政育人环境。

基金项目:2022年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高校融媒体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路径研究》(课题编号:2022SZ186)(蒋婷、冯永辉 广西财经学院供稿)

(责任编辑:曹洋)
返回首页 返回栏目首页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公告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 对外服务: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无线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union@china.org.cn 电话:86-10-88825631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