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时尚 直播 热图 科技 快消 小镇 专题 联盟

成都锦城学院:创新“茶馆式”教学法 提升思政课两性一度

时间:2024-07-08来源 : 中国网作者 : 魏长青 温晶晶​

成都锦城学院是一所立足四川、服务西部、面向全国的多学科、应用型大学,多年来始终把“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经世致用、面向未来的应用型人才”目标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并重的高质量人才。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成都锦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团队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践行“锦城教育学”理念,创新“茶馆式”教学法,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着力打造思政课品牌特色,成效显著。

一、聚焦学生发展,培养目标三阶递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以党的二十大报告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为指引,落实学校“做人的教育与做事的教育并举”,着力塑造政治可靠,具有坚定信念、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时代新人。

教学团队“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清晰构建了“知识、能力、价值”“三阶递进”的培养目标。从知识层面来讲,学生要准确理解中国近现代以来中国革命、改革和建设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掌握一条主线、两大任务、三个为什么、四个选择的基本内容;从能力层面来看,要形成历史思维和创新思维,树立正确的唯物史观和党史观,具备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尤其是历史虚无主义的思维能力;从价值层面来看,要厚植爱国情怀,增强做中国人的底气、志气和骨气,赓续红色精神,增强历史自觉性和历史主动性,树牢四个自信,堪当民族复兴大任。

二、找准痛点分析,构建《纲要》课程矩阵

在教学实践中,团队聚焦《纲要》课一般会出现的痛点问题,推动“三阶递进”目标的达成。

痛点一:学情复杂化,大一新生文理科背景相杂,需要开展基于学情分析的针对性教学;

痛点二:课情形式化,纲要课知识迁移缺乏情境,需要拓展多元化授课形式;

痛点三:教情惯性化,课堂教学讲深、讲透、讲活,需要教师进一步提升设计和教学能力。

针对以上问题,团队在近几年的教学中践行学校提出的“课程与课堂设计”,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学生获得感,打造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思政金课,努力创造师生同频共振、有温度、有浓度、有梯度的课堂。

在课程内容建设方面,依托“一条主线”(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线),围绕“两个结合”(大历史观与历史细节相结合、区域文化与国内外热点相结合),落实“三项优化”(大中小课程内容衔接优化、以史代论到史论结合讲授方法优化、学科背景不同案例选择优化),形成“七个专题”(落日余晖、上下求索、终迎曙光、浴火新生、人间正道、崛起东方、光明前景),坚持问题导向,构建“课程矩阵”。为了支撑学生线上线下的学习,团队利用“锦城在线”“学习通”等不同终端自建网络资源。同时,整合区域文化签订成都市烈士陵园、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等11个实践基地,带队学生开展相关实践活动学习300余次

三、依托巴蜀文化,创新“茶馆式”教学法

团队多年来就教学改革进行积极探索,依托巴蜀文化底蕴,创新“茶馆式”教学法,学生课前“识茶”(教师发放具体任务,学生线上自主选题)、课中“品茶”“论茶”(运用批判性思维就专题内容进行探讨,论从史出,师生互评、生生互评)、课后“煮茶”(实践调研形成报告,以赛促学入脑入心)。依托“两个茶馆”(线上资源馆、线下实践馆),注重知识迁移、知行合一,进一步引导学生上好“行走的思政课”。

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与组织实施中,团队利用“茶馆式”教学法开展混合式教学,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价值目标和谐统一。

课前注重主动学习。课前教师开展学情调研,设置个性化翻转主题,线上资源馆强化数据赋能,学生须观看视频、查阅文献,促使主动学习。

课中注重知识迁移。课中分小组将课前学习成果形成读书报告、调研报告等进行课堂展示,教师结合历史专题与时政热点,组织讨论,理论联系实际,对知识进行迁移,移情入境。

课后注重创新实践。课后线下实践馆利用实地调研,“访、学、研”三位一体,形成调研报告,打磨优秀作品申报红色赛道,以赛促学,思政教育入脑入心。

四、创新成效显著,学生信仰入脑入心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创新特色。结合学校提出的“一基两轴、三阶递进”的“高阶教学”理念,教师高阶教学,学生深度学习,实现了以下三方面的创新:

创新一:内容创新。通过专题设计构建知识内容矩阵化,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线,对教材内容进行梳理,突出党史学习教育,进行课程矩阵。通过专题教学,论从史出,德能互溶,培养时代新人,厚植家国情怀。

创新二:思维创新。通过“三阶递进”实现思维能力高阶化,低阶强调线上自学,理解记忆历史知识,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中阶强调课中参与,引导学生完成知识迁移,要求学生会分析、会思考;高阶强调课后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开展社会调查,参加红色赛道,做到有调研、有报告、有成果。

创新三:实践创新。通过实践体验达到价值塑造沉浸化,将党的二十大报告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体系贯穿课程教学,培养学生核心价值观;依托区域历史文化、实践基地,引导学生深入博物馆、纪念馆、历史遗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教育基地、社会实践基地等场所进行实践,实现沉浸式、体验式教学;以史明鉴,以赛促学,以行融知,使学生信仰真正实现入脑入心。

五、成果推广辐射,种田守渠同向同行

在学校党委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永湘教授的指导下,近年来,学院制定实施方案和标准,扎实推进思政课程建设,课程创新取得巨大突破。2020年团队承担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获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022年获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023年被省教育厅推荐参评国家一流本科课程。

校长、党委副书记王亚利教授担任学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与实践中心”主任,带领中心团队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近年来,学校已立项建设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1门,获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7门、教学团队2个、示范专业2个、标杆院系1个;2022年,中心获批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2024年,团队主持“‘一点两面三线五维’精准构建课程育人新圈层”获批省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团队成员主持国家级课题2项、主持参研省市厅级教改相关课题20余项、发表教研教改论文20余篇。

课程改革助推思政育人取得实效,共计11个学院、70余个本专科专业,数万余名学生从中受益。已有1000余名学生参加全国、省市相关学术类、思政类竞赛,获得国家级奖项3人、省市级奖项112人;涌现出北京榜样”“四川好人”“四川省见义勇为大学生”“四川省大学生年度人物”等明德典范;培养100余位乡镇干部勇担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重任,扎根基层、建功立业。

作者:成都锦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副院长 魏长青 副教授

          成都锦城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 温晶晶 副教授

(责任编辑:曹洋)
返回首页 返回栏目首页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公告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 对外服务: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无线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union@china.org.cn 电话:86-10-88825631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