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时尚 直播 热图 科技 快消 小镇 专题 联盟

新质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守正

时间:2024-06-27来源 : 中国网作者 : 潘昱州 赵怡婷

20239月首次提出,到20241月系统阐述,再到20243月被置于政府工作报告部署的全年任务之首,形成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机、建基于社会主要矛盾转换后的中国实践的新质生产力,已经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作为新时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实践的理论升华,新质生产力建立于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对马克思主义传统生产力理论进行了深入理解和全新诠释。虽然是传统生产力理论在现阶段的最新发展,但它仍然具有生产力的普遍性特征,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传统生产力要素说的坚持、对社会发展根本动力理论的坚守、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坚持,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守正。

一、新质生产力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传统生产力要素说的坚持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指出,生产力主要由“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等情况而决定,包括“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是“生产能力及其要素的发展。”也就是说,在马克思看来,生产力主要包括实体性要素与非实体性要素,其中,实体性要素主要由劳动者、生产资料(即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所构成;非实体性要素包括科学技术、管理等渗透性与附着性要素。每个生产要素各自承担着不同任务,起着不同作用。各要素之间通过紧密联系、动态的协同运作,共同构成生产力系统。在这一系统中,劳动者作为生产主体,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是其基本运动形式。新质生产力是“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将科技、信息等智能型、渗透型因素融入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中,将其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赋予传统生产力要素以新的内涵,创新生产方式,全面提高生产效率,实质是生产力发展的新质态。当然,溯其源流,这一新的生产力理论仍然建基于传统生产力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传统生产力要素理论的坚持。

首先,新质生产力仍然坚持了传统生产力理论的三要素说。虽然,新质生产力以科学技术这类非实体性要素为核心动力,虚拟化、数字化程度高,发挥科技创新在生产实践中的支撑引领作用,进而培养高素质化的劳动者、创造新型生产工具、拓展新的劳动对象。但是,它仍然强调新质生产力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统一体,是生产力的实践主体、实践客体与实践中介的统一体,是人与物的统一体。其次,新质生产力仍然坚持了传统生产力要素在生产力系统中的固有地位。新质生产力仍然将生产力视为改造世界的对象性的物质力量,强调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研发更具有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拓展更广范围内的劳动对象。在这一体系中,劳动者仍然是生产力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高素质的劳动者依然如传统生产力理论一样被作为生产实践的主体,数字化的生产资料依旧和传统生产力一样被作为一切生产实践的物质对象,是生产实践的客体与中介,生产力各要素的地位在新质生产力系统中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最后,新质生产力仍然强调传统生产力要素的协同配合。传统生产力理论强调生产力要素之间的协同配合,强调生产力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结合与相互作用。新质生产力,依托科技的飞速进步及其向现实生产力的快速转化,进一步提升了劳动者、生产资料和组织管理方式的水平,促进了传统生产力理论三要素的高效协同配合,是对传统生产力理论三要素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是三要素协同质变的结果。也就是说,新质生产力理论继续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的实体性要素,进一步优化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的非实体性要素,其要素构成及各要素地位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这就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要素说的坚持。

二、新质生产力体现了对社会发展根本动力理论的坚守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根本驱动力。社会发展紧密依赖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标准是衡量社会发展与否的主要标准。于生产力的发展而言,科技是有着重要作用的因素,每一次科技变革所引起的生产力“质变”都将开启新的社会时代。正是由于生产力不断地从落后到先进的发展,才推动了社会形态逐渐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更迭。因此,社会发展的实质就是生产力动态发展过程的外显。

马克思指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人的活动归根到底具有物质动因,隐藏于人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等背后的真正动因就是物质利益或经济利益。因此,社会存在的前提就是人类物质需要、精神需要的不断被满足。人类社会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满足人在物质生活方面的基本需求。这一基本需求的满足离不开对物质资料生产的索取,因而,人类最基本的活动就是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人们用于生产自己生活资料的方式,首先取决于他们已有的和需要再生产的生活资料本身的特性。”对物质资料生产索取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因为,生产力体现的恰恰就是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关系,是以改造自然的手段满足人类日益复杂的社会需要而最终推动社会发展。最终,生产力也因此而成为了社会发展最基本的动力因素。相对于资本主义而言,社会主义要充分体现出其相对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就必须要能够创造出高得多的生产力,并实现共同富裕。由此,就需要极大地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快速变革与发展。正是在这一需求之下,新质生产力理论横空出世。

首先,新质生产力是对高质量发展的适应。新质生产力强调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强调新质态而不单是业态,其实质就是通过革命性技术对传统产业生产要素进行创新性组合,促进传统产业高端化、低碳化、数智化升级,创造高质量的新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它结合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以更加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以新质生产力推进社会高质量发展,是对生产力是社会进步重要推动力观点的坚持。其次,新质生产力是对生产力标准的坚持。生产力标准,实质上就是将生产力的解放程度与发展程度作为判断社会制度是否优越、是否进步的根本标准。新质生产力,进一步强调了科技创新在生产力中的突出地位,强调以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革命性技术创新性组合传统产业要素,就是对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是以生产力的解放推动社会发展。

三、新质生产力体现了对马克思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坚持

马克思指出,在生产实践中,人们逐渐形成了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7]这阐明了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构成。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生产力是改造物质世界的基本力量,在生产实践中决定并形成了基本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而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又构成了经济基础,在经济基础之上则形成了思想、文化、制度等上层建筑。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便成为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始终的基本矛盾。同时,由于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便成为最基本的矛盾。对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马克思一语中的:“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谋生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也就是说,生产方式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组合而成的有机统一体,生产力就是物质资料生产的物质内容表现,生产关系就是物质资料生产的社会形式表现。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具有反作用。因而,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核心就在于既要充分发挥生产力的决定性作用,又要不断变革生产关系以使之最大限度地适合生产力状况。

新质生产力理论体现了对马克思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坚持。首先,新质生产力强调了生产力的决定作用。新质生产力通过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智联网等技术构建智能化系统实现人机物交互,突破了传统生产力发展模式的既定框架与限制,顺应了现代社会对高效率和可持续的双重要求,强调了生产力要素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其次,新质生产力强调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技术性的生产力最终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必然要依托生产关系这一载体。新质生产力强调生产力的变革过程,强调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与优化组合过程,其实也就是新型生产关系的建立过程。也就是说,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与新型生产关系的革新本身具有过程的同一性,本身就是以生产关系的优化来最大限度地解放生产力的过程,是对生产关系巨大反作用的强调。最后,新质生产力强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新时代以来,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主旋律。高质量发展需要一种新的生产力理论来进行指导。高质量发展本身也就是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关系的变革的统一,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作为适应高质量发展、体现高质量发展内在要求的生产力理论,新质生产力立足于生产力发展,以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度提升为其核心标志,既包括技术和业态层面的提升,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创新,既有生产力要素的优化组合,也有生产关系层面的调整,坚持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潘昱州 赵怡婷)

(责任编辑:曹洋)
返回首页 返回栏目首页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公告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 对外服务: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无线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union@china.org.cn 电话:86-10-88825631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