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时尚 直播 热图 科技 快消 小镇 专题 联盟

城市社区微治理模式探究

时间:2024-03-25来源 : 中国网作者 : 邱波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社区治理面临着诸多困境,“微治理”的概念应运而生。微治理是社区治理主体由政府主导向多元主体合作转变的过程,是多元共治在社区的延伸,通过居民群众自治和志愿服务的形式来实现对社区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微治理”模式的提出,能够弥补传统社区治理模式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不足,同时也为解决我国城市社区“碎片化”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微治理;微自治;志愿服务;自治空间

一、引言

城市社区是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基础,它担负着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同时也承担着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社区“碎片化”问题日益突出,不仅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还导致了社区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治理面临着诸多困境,比如社区自治组织的行政化趋势日益凸显,社区居民参与度不足、参与机制不健全、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等。同时,伴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和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对城市社区治理模式也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在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背景下,我国城市社区治理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在此背景下,本文提出了“微治理”这一概念,并对“微治理”模式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旨在为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提供新思路。

二、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治理困境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社区作为社会基层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社区不仅是居民生活的基本单元,也是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的关键载体。然而,在我国当前的城市社区治理过程中,“碎片化”现象十分突出,严重制约了社区自治功能的发挥。这不仅使社区工作难以深入到居民生活当中,也导致社区服务难以真正满足居民需求;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我们要明确认识到,社会治理具有多元性和复杂性。在我国当前的城市社区治理机制下,各个治理主体之间的协同不够,导致治理效果不尽如人意。此外,社区自治空间受到很大限制,使得社区工作难以深入开展。这些问题的存在,既有社会整体层面的问题,也有微观层面的问题;既有社区内部的问题,也有外部环境的影响。

其次,我国城市社区治理中存在的“条块”分割现象,也是导致治理效果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不畅,导致社区治理过程中出现治理主体单一、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这不仅影响了社区治理的效率,也使得社区服务难以真正满足居民需求。

进一步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社会整体层面的问题,包括政策法规不完善、资源分配不合理等。二是社区内部问题,如社区居民参与度不高、自治能力不足等。此外,外部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如城市化进程中的利益分配不均、社会矛盾凸显等。

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改革和创新。首先,在国家层面,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推动政策资源的合理分配,加强对社区治理的顶层设计。其次,在社区层面,要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度和自治能力,充分发挥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同时,要加强各治理主体之间的协同,构建完善的城市社区治理机制。

三、微自治:社区微治理的具体实现路径

城市社区是由居民、单位和政府等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由他们共同来承担治理主体的职能,而不是由政府一家“包打天下”,这是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基本特点。在“条块”分治的社区格局下,社区居民和单位是最基本的治理主体,但是,这两个主体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张力。这种张力导致了社区中存在大量“真空”地带,这使得居民难以通过集体行动来维护自己的利益。传统社会管理强调行政手段的运用,但是这种以行政命令为主的管理方式对于居民自治而言是不可取的。因此,传统社区治理模式面临着困境。而“微自治”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的新思路,通过微自治来实现社区资源配置和服务供给的优化。

四、志愿服务:微自治的现实平台

志愿服务,顾名思义,是指倡导和组织那些具有志愿精神的个人或团体,自发地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以推动社会和谐进步为己任。这种行为基于公民个人的自愿参与,由各类团体和组织发起,旨在为社会发展注入正能量。

志愿服务的本质是一种精神追求,它凸显了人的价值和社会责任感。这是一种任何人都可以参与的社会活动,它以社区为载体,通过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实现社区资源的优化整合。

在微自治模式中,志愿服务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不仅可以提升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也为其提供了实践平台。这种归属感和认同感来源于社区居民对志愿者服务活动的认可和支持。

由此可见,志愿服务是微自治模式的关键组成部分。它以社区为舞台,以志愿者为行动者,以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为目标,深入展现了公民参与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志愿服务在我国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它既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有助于提升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增强社区的凝聚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五、社区服务项目化:微自治的“产品”

为了更好地实现微自治,需要对社区服务进行项目化管理,将社区服务项目化是一种重要的社区治理方式,是实现微自治的“产品”。对于微自治来说,项目化管理就是以项目为载体,将社区服务作为“产品”,以社区服务作为载体来促进居民自治,进而实现社区微治理。项目化管理是对公共服务进行标准化管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有一个专门的部门或者机构来负责服务的设计、管理和监督。在这个部门或者机构中,不仅要有专门的人员负责制定、执行和监督公共服务项目,而且还要对公共服务项目进行标准化管理。这样就形成了公共服务项目化管理的“三驾马车”:一是政府作为公共服务供给的主体;二是社会组织作为提供公共服务的主体;三是企业作为社会治理和创新的主体。为了更好地实现微自治,还需要将社区服务项目化管理运用到社区治理实践中。

六、三社联动:“产品”转化为“商品”的过程

社区治理模式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三社联动上,即“社区—社会组织—社工”的三社联动。社区治理需要社会组织的参与,社会组织能够提供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社区服务,有利于解决基层社会问题,培育居民自治能力,实现多元主体的良性互动。“社区—社会组织”的三社联动是在政府购买服务和政策支持下形成的一种新型社区治理模式。政府购买服务是指政府将部分公共服务职能委托给社会组织,同时对其进行一定程度上的监管,实现政府、市场与社会组织之间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社区—社会组织”的三社联动是指社区在行政、经济和社会方面对社会组织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引导和扶持,将社区治理中的公共事务交给社会组织来解决,以弥补政府在公共服务方面的不足。同时,这种新模式可以将社区作为一个产品来进行销售,实现居民自治。

七、结语

总之,我国城市社区治理面临诸多挑战,但只要我们正视问题,积极探索创新,不断完善治理体系,就一定能够推动城市社区治理迈向更高水平。通过充分调动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积极性,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实现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要真正发挥“微治理”模式的作用,就必须不断提升基层政府的服务能力,为居民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社区服务;同时还要培育居民群众的自治意识和能力。在此过程中,各个治理主体应共同努力,共同为社区居民创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生活环境。(本文为2023年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一般项目《新发展格局下城市社区微治理模式构建研究》课题中期成果,课题编号为:2023KY1914)。

作者:邱波    广西城市职业大学 讲师 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公共管理

(责任编辑:沈晔)
返回首页 返回栏目首页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公告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 对外服务: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无线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union@china.org.cn 电话:86-10-88825631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