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2024年3月18日,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五周年。
五年来,学校党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决心,抓紧抓实抓细思政课建设,从政治站位的高度以顶层设计引领夯实育人方向;从科学创新的精度以科研优势提高育人水平;从“回归初心”的温度以铸魂强基提升育人格局;从多措并举的广度以“大思政”格局建设打造育人合力,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政治站位的高度:以顶层设计引领夯实育人方向
及时出台文件定目标。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9—2023年)》等文件精神和中共四川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等十一部门《贯彻落实〈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责任分工方案》,结合学校实际,牵头制定《成都理工大学深化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成都理工大学关于加快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责任分工方案》《成都理工大学贯彻落实〈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21年本)〉实施方案》《中共成都理工大学委员会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实施方案》等系列制度文件16个,厘清思路,明确目标,细化任务,落实举措,压实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持续深入推进思政课教学体系、课程体系、师资体系、领导体系、财务保障体系建设,积极推动上级文件精神在学校落地落细落实。
党政负责人带头抓落实。学校始终坚持政治性是思政课的第一属性,进一步完善学校党政主要负责人带头抓思政课机制,学校党委书记、校长作为思政课建设第一责任人,带头走进课堂听课讲课,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学校党委常委会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思政课建设,召开10次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推进思政课建设。学校主要负责人和领导班子其他成员给学生讲授思政课80余次,听课学生30000余人。2023年,专职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两支队伍”如期配齐、四川省特色马院成功获批,学校党委书记、副书记先后10余次带队前往马院调研指导,现场召开会议解决发展难题,切实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高质量发展。
科学创新的精度:以科研优势提高育人水平
立足优势搭建科研平台。立足学校传统地球科学优势,建设文理交叉、跨界融合的高水平研究平台,聚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成立8个重点研究基地,助力学科专业建设提档升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2023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位居前30%,比2022年进步23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2023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位居第61位,获评“B+”层次;学校组织“成马论坛”,每月举行一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论坛;学校重视思政课教师外出参加学术会议提高学术水平,2023年,专兼职思政课教师外出参加各类学术会议达100余人次,资助师生参加国内学术会议50余人次。
营造科研学术研究氛围。邀请王炳林等专家来校宣讲60余场次,发布研究阐释重点课题,组织学习研讨会10余次,在《人民日报》(理论版)等中央权威媒体及网站刊发理论阐释文章10余篇,报道50余次。举办四川省第十一届硕博学术论坛暨全国高校研究生交流会,征集221所高校1200余篇学术论文,以特邀专家报告、分论坛报告、高校交流会等形式为研究生搭建了全方位、高层次、多领域的学术交流和知识共享平台,受到多家主流媒体报道,进一步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搭建各类思政育人平台。以成都理工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求实计划”为依托,申报“大思政课”协同创新实验室、天府社区思政实验室。近年来,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思政课教师共获各类科研项目50余项,获得咨政报告、建言献策等批示、采纳或应用多份,科研经费大幅提升。学校依托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梭梭拉达村和昭觉县三河镇三河村资助育人实践教育基地,开设暑期学校,为当地彝族孩子提供暑期作业辅导、“资助政策宣讲”“地灾知识科普”等支教服务,活动受到当地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支教感人事迹激励鼓舞更多大学生投身祖国建设,并得到《中国网》《教育导报》《北京青年报》等主流媒体的报道。
“回归初心”的温度:以铸魂强基提升育人格局
构建“督导督查”+“指导示范”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学校构建校、院、系三级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和教师互评互查等多层次“教学督导督查体系”,强化校、院两级教学督导督查组专家听思政课制度,聘请校内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及相关学科5名退休教授为思政课教学督导督查专家,五年来,听课指导300余人次;成立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加强“5+2”教学团队建设、坚持集体备课制度、定期组织专兼职思政课教师开展教研活动、每学期开展思政课青年教师示范课教学观摩活动,构建“指导示范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推动“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效应。制定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发展专项工作方案,《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获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劳动教育》等8门课程获批校级2023年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改革试点课程,《中国共产党历史》等3门课程获批校级2023年“四新”项目式改革试点课程。2023年,学校举办“思政大讲堂”“砚湖论坛”等高水平思政讲座20余场次,思政课教师荣获全国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四川省级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二等奖;四川省思政课“精彩一课”教学竞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
多措并举的广度,以“大思政”建设打造育人合力
扎实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扎实推进,深入推进以“田野”教学为特色的“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取得“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省级教学团队+省级教改项目+省级教学成果奖”等一系列成果。着力构建“五相融合”工作机制,将思想教育与学生发展相融合,将教育教学与学生工作相融合,将队伍下沉与社区管理相融合,将精准关怀与文化浸润相融合,将关心关爱与解决问题相融合,组建“党员先锋队”、设置“党员先锋岗”“党员寝室”,切实发挥学生党员的示范引领作用。截至目前,学校为四川省“三全育人”试点高校,现有四川省“三全育人”试点学院5个、思政工作精品项目8个、思政工作名师工作室2个,教育部思政工作精品项目3个。
大力推动师德师风铸魂工程。学校专职辅导员队伍持续配齐建强,全力组织辅导员申报思想政治教育课题。2023年,学校辅导员获得厅级及以上项目8项,思想政治教育省级课题(辅导员专项)1项;学校出台《成都理工大学师德集中学习教育工作方案》,构建学校、学院、系(部)三级师德师风建设组织体系,组织近3000名教职工完成师德集中学习教育。严格按制度落实“三会一课”,扎实办好“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党支部书记带头讲党课”等系列活动。
大力推动实施“1234工程”。“1”是坚持立德树人一条主线,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是统筹线上线下两个阵地,着力打造班级、寝室文化建设,丰富党员工作站内涵;建好易班主阵地,拓展“看成理”视频号、抖音、微博等网络平台,通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线下思想政治教育品牌活动形成合力。“3”善用育人工作三大举措,通过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联系学生工作实施办法,持续推动校、院领导、职能部门领导联系学生班级,广获学生好评;在每学期开学和重要时间节点完成大学生思想动态调查,配合完成教育部完成思想滚动调查;结合“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多个党员工作站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4”是着力提升四大品牌作用,通过新生入学教育、登攀宣讲团、微信矩阵、“学宪法讲宪法”系列活动,厚植成都理工大学“攀登”精神,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
打造线上线下思政育人共同体。以学生为中心,凝聚学生、服务学生、引领学生,不断创新特色活动载体,积极推进网络思政平台建设。开展有针对性的网络思政教育。强化易班app、易班网、易班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的内容建设,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举办文娱活动、开展问卷调查、组织在线测试等。2023年,学校依托易班网举办活动483个,易班平台新增独立访客量314074人次,新增页面浏览量448409次,微社区板块新发布推送话题49120余篇。成理易班被教育部易班发展中心评为“全国优秀易班共建高校”,一名教师和同学分别获得“全国优秀易班指导老师”和“全国优秀易班工作站站长”荣誉称号。同时学校还获得“四川省优秀易班共建高校”等四项省级荣誉。
回首过去,成都理工大学以“四个度”用心用情践行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精神,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三全育人”、“五育并举”“十大育人”体系上取得了良好成绩。展望未来,学校将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在新征程上再创辉煌,奋力谱写成都理工大学新篇章。
(谷照亮,成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百人专家库”成员、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刘奇淇、王迪、曾倩,成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