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浙西山地丘陵、浙东丘陵山地和浙北平原交接地带,素有“六山一水三分田”之称。近年来,绍兴市高度重视现代农业发展,坚持“良田、良技、良机、良法、良制”五轮驱动,着力加大农业投入,做强特色主导产业,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积极打造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示范样板。2022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357亿元,农业劳动生产率达5.1万元/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5709元,居全国地级市第3位,城乡收入倍差缩小至1.67。
一、聚焦“良田”,增强稳产保供能力。坚决扛起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守住“米袋子”,拎稳“菜篮子”。一是在“良田”种好粮上下功夫。每年出台粮油生产保供意见,建立健全包县、包乡指导督促机制,多管齐下发挥粮功区、种粮大户主平台、主力军作用。2022年粮食播种面积179.79万亩、产量71.71万吨,面积、产量稳居全省第2,其中下辖诸暨市、上虞区稳居全省县(区、市)第1、第2。二是在“良田”建设保护上下功夫。优先划足、划实、划优耕地保护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2019年以来累计建成面积为30.5万亩,全面完成粮食生产功能区“非粮化”和耕地“非农化”整治。三是在“良田”综合利用上下功夫。合理布局蔬菜、畜禽、水产等主导产业。坚持“六化”引领,完成新建猪场项目10个,新增产能45.6万头,总产能达136.9万头。稳定蔬菜生产规模,新一轮认定市级“菜篮子”蔬菜基地38家、面积1.1万亩。优化水产养殖结构,全年水产品产量保持在13万吨左右。
二、聚焦“良技”,着力推进科技强农。实现农业稳产增产,根本靠科技创新,必须向科技要产量、要产能。一是加快发展现代种业。早稻新品种“舜达135”通过农业农村部超级稻认定,国伟科技、舜达种业分别入选国家、省级种业阵型企业。实施“百品万亩”工程,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建成国家级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基地1个,省级种质资源保护单位4个,省级良种繁育基地3个。二是加快科技平台建设。做好市农科院升格“后半篇”文章,打造高能级农业科研平台。推进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建成省级农业科技园区1家、“星创天地”9家、农业科技企业170家,累计认定省级重点农业企业研究院2家、省级企业研究院3家、省级农业科技企业研发中心97家、市级重点农业企业研究院13家。三是加快重大项目招引。积极引入敏实生物、大北农、中国农机院先进装备研究院等项目落地建设,“水稻精量机插秧和智能化育秧”“蚕种智能化供应链”等2个项目入选省级重点突破试点项目。
三、聚焦“良机”,全力推进机械强农。用现代化的物质装备破解资源禀赋约束,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一是提升机械化水平。以示范创建带动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上虞区、诸暨市建成省级农业“机器换人”示范县,柯桥区、嵊州市建成茶产业“机器换人”示范县,全市农作物、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达79.75%、91.3%。二是提升宜机化水平。制定《绍兴市丘陵山区宜机化改造技术指引(试行)》《关于开展丘陵山区宜机化改造工作的实施意见》,“十四五”计划投资约1亿元,着力改善农机通行和作业条件,切实解决农机“下田难”“上坡难”“作业难”问题。三是提升社会化服务能力。持续健全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成省级农机服务中心17家、全程机械化应用基地30家,创成全国农机合作社示范社7个,省级农机合作社示范社51个,数量位居全省前列。2022年,农机合作社开展农机作业服务109万亩次,实现收入3亿元。
四、聚焦“良法”,大力发展高品质乡村产业。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增强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一是坚持融合发展。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累计建设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1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2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6个、特色农产品优势区9个、特色农业强镇9个,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省级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6条。二是坚持绿色发展。深化“肥药两制”改革,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率达92%,废旧农膜回收处置率达98%,绿色优质农产品认证率达59.2%。创设“会稽山珍”“鉴湖河鲜”“稽山古榧”等区域公共品牌。三是坚持联合发展。鼓励农业企业做大做强,现有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49家。推进合作社、家庭农场规范化建设,累计建成省级以上示范性家庭农场17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6家。实施万名农创客培育工程,累计培育农创客3858名。
五、聚焦“良制”,全面激活现代农业发展活力。全面深化改革,畅通要素流通,推动系统性变革、整体性重塑。一是着力改革牵引。加快推进土地流转,按照“扩大总量、整合存量、提高质量”的思路,推动土地流转从短期化、零碎化向长期化、规模化转变,全市土地流转率达70.9%。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地”改革,探索“土地集中连片流转+标准地+建设用地”的新模式,越城区、诸暨市列入省级试点。二是着力要素保障。土地出让收入优先用于农业农村占比达13%,一般公共预算中投入“三农”资金达50.85亿元。有效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全市小麦、水稻等主粮参保率达72.5%。截止到2022年底,全市涉农贷款余额5208亿元。三是着力数字化改革。实现“浙农”系列全面贯通,累计赋码用码超950万次,新昌茶卫士列入全省数字经济领域“一地创新、全省共享”应用,建成省级数字农业工厂19家、未来农场1个。
(责任编辑:曹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