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出了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新号令,为美丽四川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南江县坚定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扛牢“护绿”担当,创新“用绿”路径,在美丽中国和美丽四川建设中积极贡献南江力量、彰显南江担当。
一、以山水为基塑造绿色空间。构建全域一体化绿色空间格局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关键。南江县坚持整体规划、系统推进原则,以山水为骨架、绿色为基底,统筹考虑生态保护、城镇布局、产业发展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构建绿色生态空间。推进生态空间管控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结合南江地域特点,聚焦秦巴山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重要水土保持防治等生态保护重点,科学划定自然保护地626.79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18.49%,规划四条县域河流生态廊道,形成“一屏四廊多片”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绿色魅力空间。围绕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结合全县文旅资源及A级景区分布,构建起北部以光雾山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世界地质公园为核心的生态旅游环线,南部以传统村落、特色旅游村为空间承载的乡村旅游环线,打造秦巴南麓生物科普研学和生态山水康养旅居区、中部旅游服务集散区、南部乡村旅游产业区。构建绿色基础空间。把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作为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不可逾越的红线,严控资源利用上限。一体编制特色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等13个专项规划,构建覆盖全域、安全高效的供水、供电、供气以及资源利用体系。
二、以生态为先筑牢绿色本底。绿色是南江的底色和价值,生态是南江的责任和潜力,作为国家主体生态功能区、渠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南江县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持续加强大气、水、土壤污染综合治理,一体推进扩绿、治污、降碳,守护绿水青山、厚植发展优势。多维度全域扩绿。深入拓展护绿、扩绿行动,全面落实林长制,构建县级林长包乡(镇)、乡(镇)级林长包村、村级林长包村包组的责任体系。大力实施国家储备林、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国土绿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项目,统筹推进城乡道路、公园、水系增绿、添彩、提景。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1.78%,绿化率达98%,空气平均优良率达97%。全方位协同治污。强化源头治理、系统治理、整体治理,一体推进城乡污水、城乡垃圾、农村厕所革命以及土壤面源污染治理,建成污水资源化利用设施380处、农村厕所革命示范村101个,污水处理率达95.14%,入选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试点示范县。探索实施“户分类、村(社区)收集、乡(镇)运输”处理模式,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达95%以上、处理率100%。精准化持续降碳。深入开展绿色机关、绿色社区、绿色社会建设,有序引导群众绿色消费,县城电动公交车占比达40%以上,城镇新建绿色建筑比例达100%,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深入落实碳排放碳达峰要求,拓展“绿色转型贷”等金融政策,加快推动现有企业绿色转型,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入选全省林业碳汇交易试点县。
三、以产业为要厚植发展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强调,“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前瞻部署未来产业”。南江县紧扣“文旅康养+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定位,强化文旅、矿产、特色农业等资源开发及精深加工,产业集聚迈出更快步伐。突出发展文旅康养。聚焦建设国际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发展定位,深度挖掘红色文化、米仓古道文化以及田园风光等地域特色文化,大力推进文旅品牌创建,加速放大“天府旅游名县”综合效应,不断丰富新业态、打造新爆点,切实做优全时、全域、全景旅游。截至目前,南江成功创建光雾山·诺水河世界地质公园、光雾山国家5A级旅游景区等世界级和国家级文旅品牌15个,入选2023中国最美乡村旅游目的地、美丽中国首选旅游目的地、中国县域旅游发展监测强县,获评中国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县。聚力壮大新型工业。依托石墨、霞石等矿产资源,以及光能、风能、水能等优质资源,深入实施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食品饮料“三大主导产业提质倍增行动”,实行“链长+链办+攻坚团队”专班推进,全力延链补链强链,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力争到2027年,全县工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持续育强特色农业。坚持国省市县四级现代农业园区示范带动,深入实施“2+1”种养业优势大品种计划和南江黄羊倍增计划,因地制宜发展南江黄羊、南江金银花、南江大叶茶、长赤翡翠米等特色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有效推动三产融合发展。成功创建南江黄羊-金银花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创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2个,南江黄羊入选2022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畜牧)品牌声誉前100位榜单、2023年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名单。
四、以人文为本建设美丽城乡。建设优美生态环境是最基本的公共服务、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来,南江县深入践行“三生相融”理念,通过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传承晏阳初先生乡村运动试验和平民教育精神,结合南江实际,在县城和农村创新开展“三区同建”,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县城,持续用力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培植优美人居。聚焦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完善、人居环境治理等重点,围绕“米仓古道第一城”定位,将县城作为A级景区标准打造,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全面提升县城品质,持续拓展城市空间,累计改造老旧小区145个、18217户,建设县城绿道20余公里,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园林县城。扎实推进和美乡村建设,一体开展村庄清洁、美丽新居行动,建成美丽新村30余个、巴山新居8万余户,改造土坯房6万余户,上榜“中国最美乡村百佳县”。涵养醇美人文。深入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百千万”工程,深度挖掘区域特色文化,融汇塑造农耕文明、田园风光、村落建筑、乡村生活等地域特色文化IP,建成省市级文化振兴样板乡镇、村(社)10个,村史馆、农耕文化博物馆35个,14个村入选国省传统村落名录。全面推行“道德银行”、基层微治理、“一约七会”、党员干部驾考制和评分制等制度,创新“治理专员千人行动”等乡村治理品牌45个,成功创建国省乡村治理示范村8个,文明乡风、淳朴民风吹遍南江乡村大地。共享和美生活。通过空间重构、资源重组、品质重塑,打破二元分割、城乡壁垒制约,实现以城带乡、工农互惠、一体发展,推动“产村景文人”深度融合,从根本上转变生产方式、提升人居环境、改善生活条件。截至目前,建成“三区同建”巴山田园综合体22个,综合体区域内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县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
(作者系省委党校第31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员,中共南江县委副书记、南江县人民政府县长韩君才)
(责任编辑:曹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