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时尚 直播 热图 科技 快消 小镇 专题 联盟

推进地方实践创新全面建成新发展格局

时间:2023-09-26来源 : 中国网作者 : 颜维海 谢锦荣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我国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部署,更是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有力保障。近年来,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进,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全面建成新发展格局还任重道远,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观念,推进实践创新。构建新发展格局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既要顶层设计更要各地区更好地参与实践创新只有各地区找准自己在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位置和比较优势,把构建新发展格局同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等有机衔接起来,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才有可能全面建成新发展格局。

打造新发展格局重要枢纽。此举并非各自为政、搞小循环,而是为了更好畅通国内大循环。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和开放诸环节,理应全国“一盘棋”。但我国地大物博、空间异质性突出,同时建设、同等贯通、同步建成新发展格局的可能性不大也不现实,为此需要发挥支点的杠杆作用,打造若干重要枢纽。以长三角地区为例,2022年其GDP占全国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国1/4以上、进出口贸易占全国1/3多、利用外资占全国2/5,将这样的地区打造成新发展格局重要枢纽,其具备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毋庸置疑。从全国层面看,可先行规划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双城、长江中游城市群等五大重要枢纽,将其打造成为全国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和冲要地区。具体而言,这些枢纽在生产环节要着力推进自主创新和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中间投入品产业,解决卡脖子和现代化产业体系问题。在分配环节要着力打造全国共同富裕示范区,解决中低收入群体增收问题。在流通环节要着力构建现代流通体系,助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解决区域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问题。在消费环节要着力挖掘消费潜能和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解决全面促进消费和扩大内需问题。在开放环节要着力对接国际高标准,推动外贸外资和对外投资高质量发展以及促进服务业对外开放,解决国际循环动能不足问题。

构建新发展格局联动带。发挥线条的骨骼作用,做实协同发展与协调发展大文章,以东中西联动、南北联动、沿边联动、沿江联动、沿海联动以及陆海联动为纽带,打造若干新发展格局联动带。东中西联动带,重在贯通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部崛起战略和东部率先发展战略,着力缩小自然地理、要素禀赋、生产效率、资本流动和产业政策等差距,在中国横向版图上形成东中西设施联通、物流畅通、效率相通、资金融通和政策沟通新格局。南北联动带,重在解决南北分化趋势日益明显问题,着力缩小市场化程度、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以及价值观念等差距,在中国纵向版图上形成南北市场化贯通、产业化联通、企业化融通和价值化相通新格局。沿边联动带,重在支持边疆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提升边疆治理和发展能力,推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畅通边疆地区对内对外循环。沿江联动带,重在打造“黄金水道”,以江河为通道畅通经济循环,优先推进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和珠江西江经济带等高质量发展。沿海联动带,重中之重是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和打造超大型产业集群,实现集群间联动以及抢抓全球产业发展主导权,打造安全稳定的中高端产业链条。陆海联动带,重中之重是以陆地良好发展基础带动海洋强国建设,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以及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发挥地方积极性主动性夯实地缘经济国际循环。发挥版图的外延作用,在国际秩序被迫深刻调整下,我国要更为重视周边国家关系,可通过调动地方积极性主动性的方式夯实周边国家经贸循环,深挖东、南、西、北地缘经济国际循环潜力。东向在RCEP合作框架下鼓励“长三角”地区和长江经济带等进一步加强与日韩的合作,深化贸易投资关系,特别是利用好双边贸易的互补性以及进一步加大对日韩的引资力度。此外,推动国家尽快加入CPTPP以及深化与朝鲜的友好邻邦关系。南向支持北部湾、西南、中南地区在RCEP合作框架下巩固发展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服务打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3.0版,增强双边贸易和双向投资关系,特别是扩大西部陆海新通道对东盟国家商品进口以及深化对东盟国家基础设施、制造业等多领域投资。此外,尽快加入DEPA,更好发挥数字经济联结赋能作用。西向深化“一带一路”和金砖国家等合作,发挥四川、重庆、甘肃、新疆等西南西北地区及中欧班列的纽带作用,巩固“巴铁”关系以及稳定与不丹、尼泊尔、阿富汗、印度的合作关系,重在扩大双边贸易和投资规模,升级印巴经济走廊建设。北向深化上海合作组织和“一带一路”等合作,加强与俄罗斯的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以及加强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蒙古的合作关系,重在扩大贸易往来和双向投资规模,特别是加强对这些国家的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战略性合作。

作者简介:颜维海,广西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谢锦荣,广西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责任编辑:曹洋)
返回首页 返回栏目首页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公告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 对外服务: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无线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union@china.org.cn 电话:86-10-88825631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