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9月7日讯 今年是中国自贸试验区设立十周年,也是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揭牌运行三周年。9月7日,安徽省政府新闻办举行了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三周年建设情况新闻发布会。
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三周年建设情况新闻发布会现场。许梦宇/摄
发布会上,安徽省商务厅厅长、省自贸办主任方旭介绍了安徽自贸试验区建设三年以来的成效和进展。他提到,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建设的三年,是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全面融入世界经济的三年,是不断形成制度创新成果,加快科技创新引领的三年,是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赋能产业集聚发展的三年。
2020年9月24日,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揭牌。三年来,安徽自贸区形成了一批具有安徽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累计形成制度创新成果162项;以不到全省0.1%的面积,贡献了全省约25%进出口、33%的实际使用外资、4%的新增市场主体、7%的税收;中欧班列(合肥)累计发行超过3500列,进出口总额突破1000亿美元;境外世界500强德国大众、美国康宁、法国圣戈班、渣打银行等一批企业落户安徽并持续扩大在皖投资。
利用外资占全省比重超三成
安徽自贸试验区建设三年来,实施自贸试验区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把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与构筑高能级开放平台结合起来,以“投资安徽行”为统揽,打造“天下徽商圆桌会”、“海客圆桌会”等品牌,推进“徽动全球”出海行动,组织“跨国公司对接会”,打造了定向联系外商、磁吸海外投资的工作品牌,不断提升利用外资规模、质量和水平。
值得一提的事,安徽自贸试验区利用外资占全省比重从2020年成立初的约28%提高到31%,今年1-7月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2.5倍,高于全国、全省261和228个百分点,境外世界500强德国大众、美国康宁、法国圣戈班、渣打银行等一批企业落户安徽并持续扩大在皖投资。
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双轮并进
三年来,安徽自贸试验区率先开展与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联动创新,全国首创产业化经费股权投资改革试点,深化新型研发机构市场化改革,产业化经费投资超过8000万元,带动引进社会资本投资近20亿元,孵化企业170家。
设立全国首个城市场景创新促进中心,建设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为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提供真实应用的示范场景。成立长三角首个量超协同创新中心,积极开拓量子计算产业应用场景。
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行动,集聚深空探测实验室等一批国家级大科学装置,打造一批引领性科创平台,涌现一批量子科技、细胞药物研发等领域“高精尖”技术产品,累计评价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3615家,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551家。
主导产业不断壮大
三年来,安徽自贸试验区围绕主导产业开放创新需求,推出集成电路、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量子信息、生物医药等4个产业的76项创新举措,大力发展“十大新兴产业”,全力打造汽车“首位产业”,着力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量子中心”等未来产业。
大力推广“车芯协同”攻关模式,建设国内首个量子计算芯片联合实验室,落户中电科汽车芯片技术发展研究中心华东应用创新中心、全球首个汽车数字化涂料色彩实验室,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今年1-7月,在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的带动下,全省电动载人汽车、太阳能电池、锂电池“新三样”出口253.3亿元、增长46.4%,拉动全省出口增长3.0个百分点。
产业平台不断强化
大众集团全球第二大的技术研发中心落户合肥片区,发挥智能网联汽车及应用标委会、芜湖智能网联产业研究院、机器人产业联盟等平台作用,协同打造长三角汽车产业链生态,推进整车、零部件、后市场三位一体全面发展。
创建智能语音、玻璃新材料两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总量居全国第3。全球10%笔记本电脑、全国20%的自主品牌汽车整车出口、全国65%智能语音产值都来自于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
国际化营商环境更加开放包容
三年来,安徽自贸试验区探索在公立医院开设国际门诊,开展外籍人才随行配偶及家属就业便利化试点。畅通海外高层次人才职称评审“绿色通道”。设立《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企业创新服务中心,打造“一网通”国际人才一站式服务体系,为重点企业和海内外高端人才提供创新创业、双向投资、知识产权、涉外税收等全流程服务。
省内省外联动有效促进走深走实
聚焦省内,分两批设立13个联动创新区,承接省级赋权事项190项,探索形成“区域评估”机制、林业碳汇路径、出境竹木草制品检疫监管模式等14项创新成果,辐射带动安徽全域改革开放。
聚焦省外,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探索长三角“双创券”通用通兑模式。建立跨地区跨部门的协同执法机制,完成长三角区域排污许可“一网通办”“跨省通办”改革,实现排污许可电子证照化。组建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联盟,推出5项长三角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案例。推行长江支线运输航线共舱管理新模式,船舶装载率由54%提高到77%;探索弱流通性货币结算新模式,促进“一带一路”产能合作。
乘风破浪,向未来!安徽自贸试验区将以更大力度深化制度创新、扩大对外开放、培育主导产业、强化组织领导,着力实施制度型开放、营商环境优化、国际贸易能级、双向投资合作、主导产业集聚、科技创新策源、区域协同联动发展等七大提升行动,高标准高质量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加快打造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平台,更好发挥引领全省高质量发展“试验田”作用。(文/王学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