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面对当今激烈的国际竞争,作为引领发展第一动力的创新显得越发重要,构建创新型国家也成为我国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和水平的关键所在,也是国家发展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高职院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具有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注重和加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育是其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新时代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创新精神培育的重要性
加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育,是作为以培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为使命的高职院校教育的重中之重。高职院校学生作为国家重点培养的一批具有专业技术和实用技能的人才,是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支重要生力军。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创新精神的培育,不仅是提升其专业素养的重要方式,也是培养时代新人的客观需要,更是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高职院校学生作为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成为能够肩负起历史重任和使命的合格时代新人是其奋斗方向和目标。身处日新月异的新时代,面对创新型社会快速发展,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意识的激发、创新能力的提高对于时代新人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尤其对于以成为专业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学生来说,在专业技术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更需要融入创新精神,不断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才能不断提升其专业技能和水平,充分展现其才华,以逐渐成长为一名符合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因此,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不仅能够提升其本领,而且能够帮助其树立崇高的理想和激发担当精神,是成为一名合格时代新人的客观需要。
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创新精神培育的困境
传统的教育观念亟待改变。教育观念反映了教育的整体面貌,也决定着教育的成败。当前高职院校的教育观念依然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更注重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因此,在课堂上依然是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教师主导课堂,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这使得学生成为一种教育的被动接受者,缺乏一种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独立思考能力的提升和问题探索意识的培养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很难促进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形成。此外,“重理论、轻实践”也是传统教育观念的一个重要特点,在职业教育的过程中依然更重视理论知识点的传授,而没有立足于职业教育的特点,更应重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问题,因而限制了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创新能力提升。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已然不能很好地适应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形势,也不能适应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新要求,亟待需要更新和改进。
学生的创新基础不牢固,创新意识不足。高职院校学生作为创新精神培育的主体,其自身的状况关乎着培育的效果。目前学生在创新精神培育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创新基础不够牢固。知识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没有知识的积累作为基础,创新就如无水之源,尤其是对于职业院校学生来说,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是其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和能力的基础,也是其能够进行专业技术领域创新的前提,但是就目前来说,职业院校学生大部分仍然存在掌握基础知识比较薄弱的问题,这成为影响其培养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二是创新意识不足。要实现在专业技术领域的创新,强烈的创新意识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但是目前来说职业院校学生缺乏较为强烈的创新意识和意愿,这主要表现在没有非常清晰的职业规划,对于未来所要从事的行业没有足够的了解和认识,对于创新的兴趣不够浓厚等,这些都严重影响到高职院校学生创新精神的培育。
新时代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创新精神培育的有效路径
创新精神不仅关乎国家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更关乎于大学生自身的进步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因此,培养出一支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探索、敢于拼搏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职业教育所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
构建科学合理的创新教育体系。高职院校加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育,必须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创新教育模式,形成科学合理的教育体系。首先是教育观念的更新,必须要改变传统以老师为主导的授课模式,明确学生在创新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之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并且在理论知识教学的基础上要更加重视实践教学的力度,鼓励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专业技术的实践过程,敢于发问、大胆摸索,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乐趣,逐渐形成创新思维,从而达到提升创新能力的目的。其次是要搭建好学生创新实践的平台,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专业技术的学习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要建设拥有先进设备、良好实训环境的实践中心,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理论进行应用,从而在动手实践中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和水平。最后还要构建一支素质高、经验丰富的创新教育师资队伍,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素养与教学的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打造一支具有丰富创新经验、理论与实践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营造良好的创新校园氛围。校园作为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其氛围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营造良好的创新校园氛围,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育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职业院校可以创建大学生科研创新基地,给学生营造一个可以进行创新项目研究、交流的空间和平台,积极鼓励依据自身的专业背景进行创新课题的申报和研究,并且配备相关专业教师进行辅导和帮助。其次,职业院校可以组建学生创新社团组织,积极开展各类活动,鼓励不同学科背景、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互交流,并且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体对活动进行宣传,让更多学生了解创新知识和创新动态,以激发他们参与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职业院校还可以举办各类创新活动,例如:举办校内创新大赛、专业技能大赛等,还可以邀请大国工匠、劳动模范、优秀职校生等做讲座分享相关经验,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育。
优化创新教育的评价奖励机制。评价奖励机制在激发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具有重要作用,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创新积极性不高的重要的原因就是其评价奖励机制不够合理,因此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育。就目前来说,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考核评价方式依然是重视学生的成绩和学分,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实践过程和自身能力的增长,而奖励机制也是依据此评价机制进行,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参与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改革评价机制,构建起向创新倾斜的评价奖励机制,对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增加创新理论学习过程、创新实践过程等作为评价的重要指标,在创新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所掌握的创新基础知识、对专业技术的理解和把握、参与创新研究实践的积极性等内容的把握,对于表现良好的同学,要进行一定的加分和奖励,以鼓励其进一步参与到创新实践之中。此外,还要进一步打破改变“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评价奖励导向,对于能够深度参与创新实践的学生也要给予相应的奖励,以营造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从而提升学生参与创新的热情和信心。(梁 晨 作者单位:南充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沈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