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广德市卢村乡依托当地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坚持党建引领,按照“生态立乡、旅游兴乡”发展战略,扭住乡村振兴战略这一总抓手,抢抓“一地六县”战略机遇,敢于创新,善于实干,打造“湖光山色·生态卢村”乡村振兴示范区。
项目为先 提升发展动力
卢村乡坚持党建引领,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项目为王、项目为纲,2016年以来,全乡签约旅游项目16个。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和特色农业,积极主动融入并推进苏皖合作示范区和“一地六县”合作区建设,找准定位、明确目标,发挥自身优势。卢村乡以打造民宿小镇为依托,以笄山村、甘溪村、丁冲村等民宿集群带为保障,以澄德现代庄园、牧春度假山庄、异星部落等乡村民宿康养项目为点缀,带动乡村民宿康养产业发展和周边农户就业。目前全乡有农家乐(民宿)90余家,农家乐(民宿)年接待旅客人流量约20万人次,解决就业人员近1000人,年总营业额约3000万元。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笄山村、石狮村先后获得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笄山笋”成功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证明商标,笄山、牛山景区创成国家级3A级景区。
加大建设 刷新乡村颜值
卢村乡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依托网格化管理,充分发挥人居环境理事会作用,加强对中心村环境整治及三线四边环境综合治理。出台美丽乡村长效管护奖补机制,对全乡美丽乡村中心村、三线四边及河长制公园等重点点位进行长效管护,统筹安排专业人员对绿化、污水、亮化和公共服务设施进行管养和维护,通过美丽乡村建设不断完善水、电、路、讯、网、厕、公共服务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对全域生态环境再提升。完善保洁机制,乡村主导、双月考核、市场运作,并结合文明创建工作,加强“三线四边”环境综合治理力度,全面持续开展街道整治工作,依托网格化管理,重点整治沿线占道经营、乱堆乱放、乱披乱挂等问题。截止目前,已完成8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实现县级美丽乡村示范点全覆盖,笄山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移风易俗 倡树文明乡风
卢村乡作为广德市最早一批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乡镇之一,共有6个文明实践活动基地,85个文明实践点。作为“广德好人”发源地,卢村乡一直注重发掘卢村传统文化和优秀文化,从2013年开始连续10年开展“最美卢村人”评选活动,定期评选出一批“好人”、“好媳妇好婆婆”、“优秀少年”、能人代表等,让本土优秀人才,为全村村民的科学文明素养养成树立标杆,以身边人、身边事、身边典型教育广大群众。利用甘溪村汤家边美丽乡村示范点和新风堂、三治融合馆,唐流村两堂两馆(新风堂、万寿堂、好人馆、村史馆)、一行一院(爱心银行、幸福院)为乡风文明传播载体,提炼在乡风文明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响应移风易俗“221”行动,在全乡开展对高价彩礼、人性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封建迷信等不良风气持续治理,推广移风易俗建议菜单,树文明新风、破陈规陋习。
三治融合 创新基层治理
卢村乡探索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新路子,其中以甘溪村为代表,打造三治融合馆,构建“甘溪特色”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并在全乡推广。甘溪村入选安徽省民主法治村。以“村民议事日”为抓手,让农村自治“实”起来,村民全面参与村级事务。以公开听证为重点,让农村法治“严”起来,设立律师工作室、矛盾调解庭、普法教育室和法治大讲堂。以家风晾晒为标杆,让农村德治“活”起来,制定村民道德规范,促成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养成。为畅通群众信访渠道,合理解决群众诉求,自2014年开始,卢村乡持续开展“温暖星期一”活动,即每周一乡党政领导班子到村实行开门接访、带案下访,对矛盾纠纷进行常态化摸排,对重点信访事项进行调度会商,耐心倾听群众心声,坚持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
因地制宜 壮大集体经济
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以村集体资金入股企业、成立农村产业合作社、盘活农村闲置土地和农户用房等,通过流转、租赁、出售、变更、改造、入股等形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盘活农村闲置用房和宅基地用于休闲旅游发展,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重点扶持村唐流村达到年集体经济收入50万元以上,中明社区30万元以上收入,其余村均在10万元以上。其中,桃山村以资产资源入股灵山景区项目(二期),石狮村入股云景牛山景区,并以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入股,股份分红;宋陈村入股传峰杨桐合作社,每年实现6万元固定收益,同时以6万元入股到合作社作为股金,按股金进行分红收益,每年分红在原基础上可逐年递增1万元以上。依托杨桐种植产业,发挥“传锋杨桐专业合作”带动作用,利用“公司+合作社+农户”,建立“四带一自”产业模式联农带农惠农,帮助农户从“吸血”到“造血”,从而实现持续稳定增收,全乡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农民生活不断改善,幸福指数不断提高。(杨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