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时尚 直播 热图 科技 快消 小镇 专题 联盟

德法融合“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模式探索

时间:2022-04-29来源 : 作者 : 谢锦荣

摘要: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是将道德内容与法治内容的有机结合进行教学,该课的出现是“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的必然结果。德法融合教学能够让学生将道德与法律进行辩证学习,实现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相融合。当代社会不仅要求人才具备专业科学技术,更要求人才能够德法兼修、知行合一,降低人才在社会中出现违法乱纪、道德缺失的现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为学生们普及法律教育的同时,为学生们讲述社会道德要求,从而培养优秀人才。思想政治教育中包括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将两者有机结合进行教学,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与法律治素养,让学生能够辩证统一的看待道德与法治。本文就德法融合“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模式进行探索,仅供参考。

关键词:德法融合;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索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设置是为了提升学生们的道德素质与法律素养,培养学生成为可以担当时代重任的综合型人才。道德是人们行为的约束,法治是约束人们行为的最后一道防线,在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前提下,可以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人才,必须要有着良好的道德素质,也要具备相关的法律知识。大学时期正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在此阶段为学生们进行德法融合相关教育,可以培养学生们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们有着良好的道德素质,使得学生具备相关的法律基础,为培养学生成为综合性人才奠定基础。思想道德素质是思想政治、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的相结合,是时代要求当下青年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这些素质不是单独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中,而是相互依托存在。

一、德法融合

从国家层面看,想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仅需要道德的支撑更需要法律的保障,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离。德法融合治国的实现是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相互演变的过程,道德法律化是指将人类的道德理念转化为法律约束,而道德法律化是指将法律内化为人们的品质与道德。从人才培养看,在教育上将道德与法律有机融合,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道德与法律作为社会的规范,在社会的正常运行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法律明确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是公民在社会活动中的最低要求,而道德主要是对人们内在的行为思想进行约束,它侧重于人们的义务而不是权利,与法律有所不同,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而道德主要是依靠社会舆论让人们自觉维护。对学生们进行道德素质与法律素养的相关教育有助于提升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

二、“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目标、特点及内容

道德教育不只只是单纯的伦理教育,而法制教育也不单指法律知识普及教育,教师在教学中应认识到法治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们专业的法律技能,也是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法治观念、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而道德教育不能仅仅为学生们讲述道德行为约束,更要让学生们懂得道德的社会主义价值取向。“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目标便是让学生们提升道德素质与法律素养,能够充分理解道德与法治在社会中所具有的价值导向。有一些观点认为,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属于不同学科,两者有着不同的逻辑概念,不能很难将两者融合教学,但是在现实社会中,法治离不开道德教育,道德行为离不开法律约束。“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特点便是将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相融合,不是单将两者分开讲述,而是讲述道德在法治中的作用,以及法治在道德中作用。两者相结合进行教学。可以使得学生们系统的提升综合素养,让学生们懂得法律与道德相结合的道理。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内容是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相融合进行教学,在讲授的过程中,不能单讲授思想道德内容或者法律内容,而是在道德教育中体现法治内容,在法制教育中体现道德作用,而且在教学中需要为学生们进行社会主义价值法治观念导向教育,以及社会中道德观念教育,增强学生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使之成为学生的一项相关技能,以解决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三、德法融合“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意义及作用

开展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意义在于培养全方面人才,让大学生在成才过程中能够懂得法治社会的含义,增强学生的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学生应具备适用社会发展的综合能力,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应该懂得道德与法治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从而能够辩证看待问题,在依法治国的社会前提下人才步入社会就必须懂得社会主义法治观念,而开展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能够为社会培养适应性更强的人才。随着该课的开展与不断深入教学,可以弘扬我国的法律体系,从而建立法律的权威性。青年是国家发展的主要动力,青年拥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具备相关的法律知识,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让当代青年人才能够学法、懂法、用法,遵法、守法,让青年人才能够在新时代社会中发挥出最大的能力,使其摒弃旧社会封建下的无人权思想,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

开展“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作用在于可以弘扬我国法律体系,是依法治国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让大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能够谨遵我国道德法律,青年人才需要对国家制度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对家乡有着归属感,才能更好担当社会责任,为社会发展付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依法治国的同时,法律体系也在不断完善,时代要求青年人才应不断学习,时刻跟随国家发展脚步。

四、德法融合“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模式实践

4.1有机融合德法知识,形成情景贯通

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养并不是相分离的知识,两者融会贯通、相互依存,任何一种都不能单独在人类社会存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是法制知识与思想道德知识的相互借鉴,在此基础上使得道德约束和法律规范相结合,这不仅仅能使教学内容能够与学生们更加贴近,更能用理论知识征服学生。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本就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此课程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更是能将理论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成为学生的一份能力,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充分将现实事例与课堂知识相结合。这样不仅能使道德知识与法律知识相结合,更能使得课程与现实生活相贴切,让学生们更容易理解道德与法治之间的联系。

学生在学习思想道德与法治相结合的课程时,不仅要了解到道德与法治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更要将两者辩证看待,能认识到两者之间产生的冲突方面,而且可以在分析对比此两者知识的基础上,能够有自己的判断,不能仅仅依靠外部解说,而浅显的认为自己对两者知识有着充分理解,该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能够将两者知识化为自身工具,传统意义教学中,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仅仅是让学生们了解表层知识,并不注重让学生内化知识成为一种道德与法律能力。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不能仅仅是喊口号的面子工程,在依法治国的前提下,要让学生们能够依靠道德与法治维护自身权益,自觉维护社会秩序,承担起民族复兴的重任。

将生活实例引入课堂教学,才能够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道德与法治结合的内涵,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本就是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课程,在课堂上引入生活示例,才能够使得情景融会贯通。例如“在公交车上是否为老人让座”,是道德规范而不是法律约束,若是青年人不愿为老人让座,法律也不能管束,法律是现实社会中最低的行为规范,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因此,法律更注重维护社会的公正公益价值。道德思维方式与法律思维方式是有着一定不同的,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问题用两者思维方式进行思考,会得出不一样的答案,因此,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让学生们用不同的思维辩证思考问题,而不能单单以一种思维判断事情对错,有很多问题并不能单以黑白论对错,更需要道德与法律有机结合进行调节,所以,教师要注重让学生们辩证思考道德与法律的关系,从而将知识内化为一种能力。

4.2辩证理解新版教材,形成知识共通

在传统教育中,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相脱节形式存在时间久远,而且成因较为复杂,因此,想要实现思想道德与法治相融合的教育有着一定的难度。改变思想道德与法治相脱节的情况,不仅需要从表面原因入手,为相融合教育提供解决方法,更需要究其深层根源,了解两种教育相脱节的根本原因,才能更好的解决两者知识相脱节的问题。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相脱节,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对新版教材理解程度不够,教师在教学一个知识点的过程中,在很多情况下会偏重其中一方,而忽略另外一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先讲解事例中蕴含的基本理论,然后进行理论解释,进而讲述社会主义道德框架,最后让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种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师并没有理解新版教材的内涵,思想道德与法制课程的新版教材,意在将两者知识相结合教师首先要充分理解。

当下社会科技在不断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人们的社会生活也有着显著提高,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满足,人们更注重社会礼仪,也就是社会道德规范,因此,当下社会要求新时代青年能够做到德法双修,成长为全能型人才,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都是为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引导性或是认同性教育。在高校法治教育中应表明法律中的道德正义性,让学生能够正确的看待法律内容,将法律内为成为自己的一种能力。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可以让学生们能够理解依法治国的概念,并能将道德素质融入其中,可以更加深刻的懂得法治社会的优点,也可以使得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深入学生的内心,激发学生们的爱国情感,从而促使学生们更加理性的并且更全面的爱护祖国。

当代学生能够理解道德与法治不可分离、相互依托的关系,需要教师能够充分解读新版教材的内容,教师在教学前夕应该充分理解教材知识,进而辩证的看待教材中的逻辑关系,将道德思维与法治思维相融合,不能偏重其中一方才能更好的进行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辩证的看待两者之间的关系。道德思维与法治思维有所不同,教师不能偏向其中一方,只有教师辩证的将两种思维有机融合才能使得学生更好地理解两者的关系,辩证的看待两种知识,理解两者相互依托不了分离的关系。

4.3营造德法结合环境,形成知识内化

德法结合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应与现实相结合,不能与现实生活相脱节。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地,在校园内营造德法结合的环境,更能够使得学生将学习知识内化,使之成为自身能力,在校园环境中体现德法兼备的观点,可以加强学生们的法治观念,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环境往往能影响一个人,让学生在德法结合的环境中生活和学习,可以在无形中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素养。高校可以结合校园情况开展系列的德法结合相关讲座,也可以结合社会实事,将德法结合的观念传输给学生。大学时期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让学生生活在德法兼备的校园生活里,更能培养出知行合一、德才兼备的全能型人才。因此,校方要重视营造德法结合的校园环境。

校方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平台为学生们传授道德与法律知识,将社会热点问题放到校园论坛,让学生们进行讨论,或者开展相关辩论会让学生们辩证的看待道德与法律关系。道德与法律本就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关系,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不能仅仅偏向于哪一方观点,更要辩证的看待其中的联系,能够正确地利用道德思维与法律思维,将两者思维有机结合,是学生学习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需要达到的目标之一,比如就“老人摔倒扶不扶?”这一问题开展论坛会,让学生就这一问题进行法律与道德的讨论,然后让学生可以认识到“老人摔倒到底扶不扶”是一个法律与道德相融合的事例,二者需要有机结合处理这件问题,不能单单依靠法律或者道德评判对错。

德法融合的价值在于道德与法律相辅相成,二者有机结合处理问题可以提升整体价值。德化融合情况下道德不能代替法律,法律也不能代替道德,二是两者在各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道德素质是为法治精神提供内在基础,而法律是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为道得提供外部保障。现代的文明社会应该兼具道德与法治观念,两者互补促使社会正常运转。学生生活在德法结合的校园生活中可以更好的明白,依法治国离不开以德治国,而以德治国也离不开依法治国的道理,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4.4设置德法教育专题,形成良好教学

道德教育与法律教育应该齐头并驱,在教育上实现两者并重,不能因为法律是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而忽略道德教育,也不能因为道德教育是人们日常行为规范而忽略法律教育,两者本来就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关系。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可以设置相关教育专题,将道德与法治结合的内容分为多个专题进行分开教育,这样可以使得学生们更好的理解,从而形成良好教学。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重要要求,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便可以设置大学生诚信这一专题,为学生们讲授诚信在道德与法律中的含义,更深刻的了解诚信做人的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增强法治素养。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可以分为多个专题教育,其中可以将一个板块儿分作为“成为一个真正的爱国者”,有很大一部分的学生是刚刚离开家庭独自外出求学。在学生们独立的过程中,不能忽视为学生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而爱国主义教育不仅仅包含道德内容,更包括法律知识,成为一位真正的爱国者,需要完成道德义务,也需要完成法律赋予的义务。爱国教育是对一个人才最根本的思想教育,青年人才是国家发展的动力,而一位人才能否真正为社会做出贡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对其进行了爱国教育。大学生应有自觉维护国家文化意识,拥有促进民族团结,增加国家安全的观念,同时应该掌握身为一个公民应做到的法律义务。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法治方面仅仅涉及法律的基础内容,其目标主要的是培育大学生的法律观念,使学生们能够主动履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新兴技术,随着信息化社会进程的不断推进,许多外来文化冲击着中国本土文化,而价值观尚未形成的学生,不能辩证的认识各种思想观念,所以,在学校开展思想道德与法制教育是必然情况。爱国是一个人在日常行为中体现的对国家产生的而持久的情感,不是一时的冲动行为。

五、结语

综上所述,道德离不开法律,而法律也离不开道德,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才能使得社会生活正常有序的进行,二者不可分离、相互依托。留住人才,提升国家软实力,需要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对其进行思想道德与法制教育,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机融合德法知识,形成场景的融会贯通,因为思想道德与法治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课程,许多事情并不能单一的看待,因此需要有机结合德法知识,另外需要辩证解读新版教材,从而使知识形成贯通,道德思维与法治思维有所不同,学校积极营造德法结合的校园环境,才能够让学生们更好的融合道德与法治思维,使得知识内化,使之成为个人能力,可以将道德与法治课程设置德法教育专题,让学生能够分块儿理解其中知识,从而形成良好教学。

作者:谢锦荣 广西中医药大学哲学博士

参考文献:

[1]李尚卫.我国特殊教育课程标准研究反思与展望[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1,35(06):112-129.

[2]孙东山.论高校“思政课”德育生成的三重逻辑[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9(03):77-81+86.

[3]赵万福.高校本科思想政治课热点案例教学模式的建构[J].教育教学论坛,2021(13):135-138.

[4]李修懿.高职院校法律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究[J].科教导刊(下旬刊),2020(36):75-77.

[5]孙灵灵.“互联网+法治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思想政治课研究,2020(04):84-88+93.

[6]李晓溪,杨丽珠.大学积极心理学课程的双元互动教学模式改革实验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20,36(02):184-192.

[7]张会芸,冯晓玲.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发展研究(2006-2018)[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35(06):68-73.

[8]栾声越,丁颖.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学生自主学习路径探究[J].经济师,2019(07):176-177+179.

[9]曲玉梁.论我国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学科体系的构建[J].法学,2019(06):49-60.

[10]兰婷婷.“法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模式初探[J].公安学刊(浙江警察学院学报),2019(02):107-112.

[11]舒国滢.中国法学之问题——中国法律知识谱系的梳理[J].清华法学,2018,12(03):5-25.

[12]魏晓欣.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运行机制——以乐山师范学院短学期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2(16):254-257.

[13]张明新.从科学与人文冲突视角看中国法律教育问题[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01):115-122.

(责任编辑:曹洋)
返回首页 返回栏目首页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公告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 对外服务: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无线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union@china.org.cn 电话:86-10-88825631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