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目标是立德树人,在教学过程中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思政课教学是提升大学生政治理论知识、政治思维能力和大学生自身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是通过思政课堂学习,使学生有成就感、价值感和获得感,从而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利用中医经典突出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有利于促进教学的良性互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还原思想政治教学育人的本质。
【关键词】立德树人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学生主体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而高校思政课是最关键的课程。高校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就是要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勇于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现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教学目标,必须改革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
一、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方法论反思
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成效比以往有所改善,但是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对思政理论课学习的兴趣。大部分学生觉得思政课是枯燥无味的,缺乏获得感和成就感,导致他们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不够,最终影响教学效果。其本质原因是教学的方式方法错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当前思政课教学方法多是专题讲授法,这种教学法的基本思想就是理论灌输,教师在上课时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单向地传递知识。在信息化时代和大学生主体性张扬的今天,其效果欠佳是众所周知的。因此,思政课教学改革必须建立双向互动的教学理念,这种双向互动的教学理念其核心就是确立教学的双主体地位: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育教学目标阶段实现教师、学生两个主体的互动互换。这样的课程改革才能切实增强教学实效性,才能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可见,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缺乏任何一个主体的积极参与,教学效果都会打折扣。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关于学生主体性教学改革的理论探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要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健康地发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除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作用外,也离不开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传统的教育观认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是教师,教师在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随着教育理论的发展和人的主体性地位的不断增强,教育教学理论发生了根本性转向:更注重学生能力提升,更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生的思维培养。也就是说,在教育教学中学生也可作为主体的存在而发挥作用,这些新的认识为思政课改革打开了新的方法论空间。教育哲学认为,主体与客体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对矛盾,它们遵循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双方互为前提和条件,相互依存,共同存在于统一体之中,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矛盾的对立面可以相互转化。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都是教育教学的独立行为者,都具有主体的属性,整个教育教学过程表现为双主体的特征。
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一对矛盾综合体,教育教学的主体与客体具有主体同一性的特征。思政课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主要渠道和主要阵地。可见,思政课教学改革更要强调教育教学过程的双主体性,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主客体角色的互相转换。因为思政课重在理论性,在理论学习阶段如果没有教师的理论讲授,学生就不能很好地接受知识和理解理论内涵,从而学生就不能培养和形成自我教育的能力,不能将理论知识和价值要求内化于心,不能领悟理论知识的真谛所在。所以,在理论教学阶段,教师处于主体性地位,构成了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在学生掌握知识之后的自我教育阶段,即学生是否理解、内化和认同所接受的理论知识,学生就转换成教育教学的主体,这时就构成了矛盾的主要方面。思政课教学改革要善于抓着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主体特征,充分发挥不同阶段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政课教学改革能够认识到这一点,整个教学改革就成功了一半。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路径
在思政课教学中要充分确立双向互动和双主体的教学理念,在中医院校思政课教学中更为重要。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在中医院校思政课教学中,以中医经典作为教学案例是成功的实践。中医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瑰宝,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上医还可以治国。中医经典是中医文化的精髓,不但有强大的育人功能,而且是“圣贤教人之法”。立德树人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必然要求,而思政课教学的根本任务也是立德树人。如何在中医药院校的思政课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中医药院校的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题中之义。
一是科学地选择教学案例。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深彻地感觉到,在中医院校进行思政课教学,中医经典是最好的教学案例。因为医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思政课的理论知识没有直接的联系,许多学生认为我们是学医者,只要把医学知识和技能学好就可以了,从而在思想上对思政课重视不够,心理上有抵触情绪,对思政课丧失兴趣。其实,医乃仁术,医德与医术是互为相通的,医术高明的人其自身就拥有仁爱之德,只有具有仁爱之德为前提才能修炼成仁爱之术,这一点认知必须在教授思政课的导论时要讲清楚。中医经典的人文精神蕴含有极为丰富的思政元素: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金匮要略》、《温病学》、《伤寒论》)蕴含着丰厚的育人哲理和育人功能;历代中医大家励志成才、济世救人、医国医民的感人故事蕴含有强大的正能量;中医文化的名人名言蕴含有教人成才之法。深入挖掘整理中医文化的育人功能,将其整理为思政课的教学案例,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贴近学生的实际,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从而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这正是思政课改革的目标所在。
二是课前指导学生阅读教学案例。现代构建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构建的过程。每次思政课下课前几分钟,教师就要引导学生阅读下次课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教学案例,使学生在阅读教学案例过程中产生心理好奇和产生疑问,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自主学习不但是学生内在强烈的心理需求,更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形成自己阅读、自己感悟、自己获得的学习方法。因此,高校思政课的改革就要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自己自觉地往前走;抛给学生一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索问题的答案;给学生设定一个题目,让学生自己去创造。教师在运用中医文化和中医经典进行教学案例设计时,要根据思政课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有序地进行案例设计。如果案例设计过于简单,学生一看就明,就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好奇心必然就没有了,这就失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动力;如果案例设计过于复杂,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面的局限,学生百思不得其解,又会让学生失去继续自主学习的耐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高校思政课改革的目标之一,思政课教师要遵循这一教育教学规律,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突破口中,科学地设计教学案例,精心引导学生阅读教学案例。只有这样思政课教学才会收到实效。
三是科学驾驭案例讨论而形成正确的立场和观点。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都是教育教学的独立行为者,都具有主体的属性,是一个对立统一的矛盾体,教育教学过程既体现双主体的特征又体现主体同一性的特征。思政课案例讨论的显著特征是教师与学生双主体互动而不是教师作为教学主体的单向灌输。在思政课堂中,教师组织学生广泛深入地进行案例讨论是案例教学的基本要求。案例讨论是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而且讨论结果具有多向性和不可预测性,如何科学地引导,这是思政课案例教学的关键点。这要求思政课教师不但有丰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有丰富的医学人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因此,在案例讨论环节,教师必须时刻关注每一个发言学生的具体情况,认真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随时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分析问题。案例讨论过程中,学生有不同的认知和不同的观点,教师不要大惊小怪,不要随意乱扣帽子,否则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案例教学具有的生动形象的知识表象和丰富具体的实践背景,是融合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方式。因此,教师在点评总结时就要全面进行正确的评析,这要求教师既要在理论上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精确的阐述,又要全面地分析学生在讨论中出现的优点缺点。教师要时刻牢记思政理的核心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因此教学案例的分析思路方法价值判断和对学生的启示是教学的落脚点,这也是思政课教学的目标所在。
总之,在思政课教学中,要从教育教学理念创新的角度来审视思政课教学,要从立德树人的高度来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要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和专业特长出发来构建思政课改革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将思政课从比较枯燥乏味的理论变成趣味盎然,学生在“寓教于乐”的情景中学到知识和提升能力。
(作者:单位广西中医药大学赛恩斯新医药学院 姚垚)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新华网,2019.3.18.
[2]习近平.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新华网,2016.12.8.
[3]教育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教社科,2018.4.12(2):1-2;4.
[4]魏红霞,杨冬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主体性及其激励策略探析[J].武陵学刊,2021,46(01):132-137.
[5]何肇烈.高校思政教学中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关系研究[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20,28(05):94-97.
[6]艾娜.思政课学生主体性泛化现象研究[J].林区教学,2020(10):11-14.
[7]孙伟,舒心心.高中思想政治课增强学生主体性的策略探究[J].现代交际,2020(16):197-199.
[8]姜晓甜.思政课教学中主导性与主体性结合现状分析[J].现代交际,2020(14):20-21.
(责任编辑:沈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