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时尚 直播 热图 科技 快消 小镇 专题 联盟

探秘金陵石化—“无异味工厂”是怎样炼成的

时间:2021-06-10来源 : 中国网作者 : 佚名

6月9日下午,中国石化母亲河畔绿色发展企业行的记者们走进了金陵石化。进入大门之后,就能发现右前方有个公共自行车站,一排色彩鲜艳的自行车,供职工们免费使用。石化企业投用公共自行车,这在国内尚属首例。

近年来,金陵石化积极推行绿色低碳环保的出行方式,依托企业内部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推出了厂区公共自行车系统,职工们刷职工卡借用,分布在公司21个基层单位的自行车网点,实行24小时服务,通借通还。这样,既方便职工出行办事,也大大减少了生产区汽车的行驶,这是金陵石化人绿色低碳的缩影。

10年来,随着油品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金陵石化原油加工量增加24%,与此同时,该公司严格履行社会责任,以绿色低碳战略统领全局,扎实提升环保管理水平,以废气、废水、固废的“近零”排放作为投身“碳达峰”“碳中和”行动的新目标,推进在企业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做示范、当标杆。

通过采取系列有效举措,实现污染物排放减少90%左右,其中二氧化硫减排97.4%,氮氧化物减排93.6%,化学需氧量减少62.4%,氨氮减排92.8%。

有声有色的排放管理

建设“智慧金陵”。对所有排口、尾气排放数据实行在线实时采集,设立“环保地图”实施厂区异味监控,管控整个区域区域的大气质量和异味处理,并且把各个单位的管控情况列入月度经济责任制考核。同时,前移管控关口,强化源头预警,将异常数据第一时间发送至企业负责人及相关管理人员手机,实现由“管排口”向“管源头”转变。该公司已经有49套废气和废水CEMS在线仪表,实现与南京市管控平台联网,在线数据传输率100%,在线数据达标率100%。

主动引进社会监督。设立24小时环保举报电话。在公司生产区域、附近居民区、办公楼大厅设立“金陵石化环保有奖举报电话”告示牌,欢迎职工和居民一起监督企业环保。

不断超越的提标排放

金陵石化5号硫黄装置区的核心反应器,是氨法脱硫技术在石化装置尾气脱硫的首次亮相,也是该公司应用最新科技成果推进绿色发展的具体实践。

这是该公司运行的第5套硫黄回收装置,使用炼化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氨水作为原料,脱除硫磺回收尾气中的二氧化硫,而且在生产过程中不产生废水和废渣,每年还副产2.3万吨硫酸铵化肥,全面解决了炼化企业采用传统工艺脱除二氧化硫时却又产生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的瓶颈问题,实现了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的零排放,以废治废、变废为宝,在减污同时实现了碳减排。

金陵石化坚持对标国内、国际更先进企业,近10年投入了47亿元实施环保提标改造和安全环保隐患治理,COD、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近10年的排放量,分别下降62.4%、92.8%,97.4%、93.6%。

该公司对热电锅炉实施了烟气脱硫脱硝、一炉一塔脱硫改造和锅炉超洁净排放改造,采用先进湿法脱硫工艺效果非常理想,排放烟气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浓度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对4套硫磺回收及3套催化裂化装置实施了环保提标改造,装置排放二氧化硫浓度已实现“近零”排放。对40台加热炉实施低氮烧嘴改造,氮氧化物排放浓度大幅度下降。同时通过控制好全公司干气脱硫系统,使得加热炉的二氧化硫排放浓度也已实现“近零”排放。

2009年,金陵石化主动开展VOCs和异味治理,“十三五”期间在原有治理装置的基础上进行了二次提标治理,已经实施22套尾气治理项目。目前VOCs治理覆盖储罐呼吸气、铁路油品装车、码头油品装船、工艺尾气、污水处理集输尾气治理等各个方面,形成了完整的VOCs治理管网,VOCs排放实现全面受控状态。

目前,金陵石化所有装置全部选用清洁生产工艺,实施超百项节能降耗技术改造,在2020年比2015年降低93%的基础上,推进装置主要气相污染物浓度实现“近零”排放。

微乎其微的泄漏检测与修复

油品里面的酸性物质会对管线、阀门等造成一定的腐蚀,形成微小的漏点和微弱的异味,并造成一定的环境风险。针对此问题,金陵石化在全国最早开展了泄漏检测与修复工作(LDAR),引进了国际最先进的查漏仪器,成立了专门的泄漏检测队伍,并基于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了无泄漏管理信息平台,全过程跟踪装置泄漏检测与修复效果,装置泄漏点明显减少,区域大气质量进一步提升。

今年以来,金陵石化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划好“责任田”,落实区域网格化管理,强化监督检查,加大检测与修复双项工作力度,为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增绿赋能。

(责任编辑:沈晔)
返回首页 返回栏目首页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公告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 对外服务: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无线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union@china.org.cn 电话:86-10-88825631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