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3月,石家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从此,在流淌着红色血脉的太行东麓,在承载着悠久历史的滹沱河畔,一颗火炬种子破土萌芽、茁壮成长,一场关于荣光与梦想的奔跑拉开了序幕。
披荆斩棘,特色产业集群蓄势崛起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全区主营业务收入从2.2亿元跃升至3015亿元,全部财政收入从169万元到近百亿元,上市挂牌企业从0到9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2343家……数据折射出的是石家庄高新区奋进三十年的丰硕成果,背后是一个又一个大项目在落地生根,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在茁壮成长,是一个个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是一批批默默无闻的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夜以继日的坚守和敢为人先的担当。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战略定力一以贯之,从1991年编制《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到2020年的《石家庄高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聚焦生物医药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突出生物医药产业主攻方向,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大力推动主导优势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根植省会产业沃土,今天的石家庄高新区已经形成了以石药、以岭、石四药等为代表的1800多家企业,产值超过700亿元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以格力电器、先河环保、国祥制冷等为代表的300多家企业,产值达380多亿元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以中电科54所、中电科13所为代表的500多家企业,产值达280多亿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和以中欧联合实验室、科技金融机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构建了特色鲜明的“1+3”现代产业体系,千亿级产业集群正在加速崛起,生物医药的技术竞争力跻身全国前十强。
追“高”逐“新”,火炬之焰点燃强盛之梦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回顾三十年的科技创新历程,石家庄高新区在重大关键技术突破的进程中取得丰硕成果。作为中国医药行业龙头企业,石药集团拥有创新药产品300个,其中高血压专利药“玄宁”成为中国第一个获得美国完全批准的创新药。中电科54所天通一号“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突破国外技术封锁,填补了国内空白,先后获得千余项重大科研成果大奖与54项“国内第一”的殊荣。以岭药业先后6次荣获国家科技大奖,其中包括荣获2019年度医药卫生界唯一的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电科13所“新一代射频芯片”荣获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受创新政策的激励和创业环境的带动,一批批怀揣梦想的有志之士从海外、从全国各地陆续汇集,成为各行各业创新建设的中坚力量。目前,石家庄高新区已集聚各类人才10多万人,拥有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274名,其中国家级人才51名,诺贝尔奖获得者6名,“两院”院士8名,外籍院士9名。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从建区初期仅有的45家高新企业,到如今培育出918家高新企业、234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17家专精特新企业、22家瞪羚企业、19家国家级研发创新平台、20多家技术转移服务机构、6家诺贝尔奖工作站,各类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创新平台320多家,万人拥有发明专利达到103件,形成了全链条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
改革图强,经济社会焕发勃勃生机
高新区应改革而生,因改革而兴,与时代同行。
三十年,从省会西南一隅发展为“一区多园”,从企业零落散布壮大成“1+3”现代产业体系,石家庄高新区的发展历史,每一刻都见证着改革创新的魔力。
建区以来,石家庄高新区始终保持党政合一的管理体制,不搞上下对口,8个内设机构衔接了30多个部门的职能,历经1995年、2001年、2007年、2016年几次重要节点机构改革,形成了职能完善、结构合理、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机关。
作为省会“特区”,特事特办的行政审批制度成为“金字招牌”。从1991年实行“一个机构、一枚图章、一个窗口”管理,到2015年成立行政审批局,政府职能深刻转变,服务理念极大提升。1994年,石家庄高新区三天审批一个内资企业,一周审批一个外资企业。如今,最多50个工作日完成社会投资项目审批、6个工作日内“四证齐发”。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小切口”,重塑了政府和市场关系,进一步激发了全社会的活力和创造力。
三十年来,高新区人恪守创新初心,在科技领域取得了一项又一项改革成就。石保廊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圆满完成了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改革、金融业服务科技创新改革等6项试点任务,“政银保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入选全国百佳案例。京南·河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示范园等一批专业园区拔地而起,50余项京津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落地,年均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30亿元。
民生演进,省会幸福新城悄然而生
在长江大道上奔跑,在昆仑公园中徜徉,在火炬广场里歌舞,在环城水系旁拂柳……或许已经很少有人能将眼前的净美环境和繁华景象,与三十年前村庄密布、农田阡陌、鸡犬相闻相互联系起来。
三十年来,满足民生需求,适应项目建设,源源不断的基础设施投入,全面拉开了城市的骨架,不断丰富着发展的血肉,形成了经济社会进步的强大支撑。长江大道、太行大街等“三纵四横”路网先后通车,完全打开了高新区东区进出通道,高效衔接了省会重要交通枢纽。2014年石家庄行政区划调整后,高新区已经处在省会版图中心区域,西联老城区,东出藁城区,北通正定县,南达栾城区,坐拥石家庄东站,30分钟可达石家庄火车站、正定机场,这里已然成为省会“新秀”。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始终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涌现了石家庄一中东校区、精英中学、瀚林学校等一批知名学校,推动了想象国际小学、第五小学等集团化发展,公立学校和民办教育“百花齐放、特色争鸣”。下大力气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创新出台了《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残疾保险试行办法》,被征地农民生活有了兜底保障。医疗卫生、养老服务、文化服务等体系建设快速跟进,省二院、省三院等三级甲等医院先后落户,全区医疗机构达到102所;6个标准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先后建成投用,高新区文化服务中心竣工落成,52个群众文化站面向群众开放,“彩色周末”等群众文化活动持续开展,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充盈。
党建引领,创新热土党旗分外鲜红
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旗帜鲜明讲政治,这是石家庄高新区三十年行稳致远的制胜法宝。
从1991年3月石家庄市委组织部批准成立中共石家庄高新区党组之日起,鲜红的党旗就在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上招展飘扬,引路指向。三十年来,党组织已由1991年7月第一个临时党支部,发展成为25个党委、22个党总支、559个党支部,管理党员近2万人,构建了坚如磐石的基层战斗堡垒,走出了一条推动党建引领、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2017年8月,设立了中共石家庄高新区综合委员会,将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深度融合,把党员先进典型树在生产车间、研发一线上,目前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组织已达到194个,管理党员6000多名,覆盖了非公企业503家、社会组织23家,天俱时工程科技集团党委荣获“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涌现了一大批“优秀党员”“青年文明号”“青年岗位能手”“三八红旗手”等,“红色基因”源源不断催生“红色动力”,打造了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红色引擎。
社会领域党建风生水起。石家庄高新区将党组织有效嵌入物业企业,促进社区治理与物业管理融合共进,让居民减少了怨气、顺了心气,提升了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目前全区44家物业企业已经实现党组织全覆盖,22家物业企业选派党建指导员,培育了河北三水物业服务有限公司等“金牌红色物业”,在今年初的疫情防控歼灭战中,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初心使命。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石家庄高新区将以建区三十周年为新起点,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在两个大局中,勇立潮头,奋力开创新的辉煌。
(责任编辑:沈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