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商都”情谊通四海,面对疫情,牵引着走出去的中国人和从异国走进来的外国人,跨越国界,携手成为广州抗疫战线的一员。昨天下午,广州市文明办携手广州公共外交协会、广州对外友协、市志愿服务发展中心开展广州新时代文明实践之“同心抗疫情暖广州”宣讲活动,5位中外嘉宾现场讲述跨境抗疫故事,分享“同心抗疫情暖广州”的难忘感受。
广东省驻肯尼亚经贸代表处首席代表刘燕镁:海内外华人战“疫”心连心
2月初,正是国内抗疫的攻艰阶段,肯尼亚的华人华侨采购了大量防疫物资,急于运回国内。2月2日有一趟从内罗毕回广州的航班,当时飞机的货舱都放满了。航空公司驻肯尼亚人员通过各种协调,让一部分经济舱的乘客调到商务舱,最后腾出经济舱来放防疫物资。
刘燕镁动情地说,在现场的华人拍了当时的视频发到了网上,在华人圈引起震动。“海外华人华侨无论走出去多久,去了多远,他们爱国爱乡的情感依然深厚、强烈!”
3月,有境外输入病例在广州社区被主动排查发现,广州市实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防疫措施。当外国朋友乃至肯尼亚的政府官员来了解情况,刘燕镁都会耐心解释:我们的防疫措施对所有国外朋友都是国民待遇,一视同仁,因为病毒没有国界。而且只有当本国的疫情控制住,中国政府才能节省更多的防疫资源,才有条件向有需要帮助的其他国家提供防疫经验和物资,实现共同抗疫、恢复发展。
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张振江:“十个一”服务体现广州格局
张振江从历史一路说来:在千年商都和人流物流交通枢纽的两个优势之上,广州形成了“多元包容和善于学习”的特色。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作为国际交通枢纽的广州,境外输入病例一度有所增加。令他印象很深的是,为进一步优化入境人员健康服务管理,由市商务局牵头,联合多个部门合力开展了“暖爱广州”活动,给接受健康服务管理的境外来粤人员提供“十个一”服务。
“十个一”服务包括一封慰问信、一个暖心包、一套暖心书籍、一份暖心广式套餐、一束暖心花卉、一套儿童玩具、一支心理干预队伍、一套健身保健方案、一批志愿服务、一个暖心专区。
“充满人文关怀的举措,最典型地代表了务实、贴心、不停学习、持续改进城市管理水平的广州人,也体现了广州千年商都、国家中心城市的格局和温度。”张振江说。
也门在穗志愿者Helmy:为“三人小组”当暖心翻译
Helmy来自也门,今年28岁,他在广州念完本科,接着读研究生,在中国已生活了11年多。
Helmy说,抗疫期间,通过中国朋友的介绍,他在志愿者网站上提交个人资料,被录取成为一名外籍志愿者。
Helmy的志愿服务足迹踏遍越秀区一德西路、海珠区江南中街道青凤社区、天河区员村街新村社区。一开始,他为市民测量体温,后来加入海珠区赵广军生命热线中心,开解受疫情影响的居民。
在员村街,Helmy为社区“三人小组”充当翻译,协助他们上门为刚回广州的外国人进行身体检查。后来他又报名加入天河区涉外工作志愿者服务队担任翻译,也参加了“三人小组”,上门了解接受健康服务管理人员的健康状况,协助做好境外人员的服务。
活动中,Helmy觉得最感动的就是听到人们说“您辛苦了”的那一刻,“这句话让我感受到助人为乐的意义。疫情无情,我们站在一起!”
俄罗斯在穗志愿者Varya:用实际行动来表达感激
Varya是俄罗斯人,在广州从事外贸工作。3月13日,她乘机从莫斯科抵达广州白云机场后,便在广州宾馆开始接受为期14天的健康服务管理。
广州宾馆是广州最早一批境外来穗返穗人员中转服务及健康服务管理点,至今共接待1091名旅客,其中外籍人士293人,最高峰1天就接收了130名宾客。
在广州宾馆期间,Varya在微信朋友圈里分享了抵达机场、入住酒店的感受。“朋友们看到我发的照片和视频,都表示环境和服务相当好。”
Varya形容,那时的广州宾馆就像一个“小型联合国”。据悉,宾馆服务的客人来自世界各地59个国家和地区,他们需要通过多途径补齐语言沟通短板。这时,Varya主动提出申请担当俄语翻译。每当工作人员要接待不会英语的俄罗斯客人,便通过微信语音联系到Varya,由她来辅助翻译。
“因为他们帮助了我,所以我希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他们表达感激。”Varya说。
青年志愿者代表冯佳欢:连值5个夜班体会一线艰辛
疫情暴发时,冯佳欣正在欧洲旅行。1月31日,得知航班停航的消息后,她决定尽快回国,而且带上最急需的物资一起回去。
在一群外国友人的帮助下,冯佳欣搜罗购买了价值13万元的防护物资,加上航运费用,共花了15万元,装了13个行李箱。回国后,她将这些防护物资全数捐给了海珠区人民政府、海珠区滨江街道和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回到广州,结束居家健康服务管理后,冯佳欣了解到海珠区正在招募疫情防控的志愿者,考虑到当时单位还没正式复工,她第一时间报了名,随即参与了3个星期的防疫物资派发服务。
后来,冯佳欣又成了海珠区第一个参与机场转运翻译的志愿者。上岗后,冯佳欣连续5天值夜班,每天晚上9时左右出发,凌晨4时才回到家,感受到了一线人员的艰辛和不易。
冯佳欣说:“我们生而平凡,但能够在奉献社会的过程中体验不平凡的经历。”(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何道岚 通讯员穗文明)
(责任编辑: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