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时节已过惊蛰,所谓“雷动风行惊蛰户,天开地辟转鸿钧”。广州文化产业一直在修炼内功,积蓄能量,如今积极响应号召,精准有序扎实地推动复工复产,以实际行动努力克服疫情造成的困难,激情满满、斗志昂扬地开始大展拳脚。
有序复业,陈家祠的“1.5米”这样安排
陈家祠:精细的开放步骤
3月10日上午9时,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陈家祠)打开了馆门。这是广州地区第一家恢复开放的博物馆。目前开放时间为每日9时~17时30分,每日观众接待量为480人次,每小时可预约60人次。陈家祠2019年参观量为145万人次,目前设定的预约人数为去年日均游客量的12%左右。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走访现场发现,作为广州最热门的文博景点之一,陈家祠的开放步骤很精细:馆内只开放露天场所和敞开式展厅,封闭性展厅、服务场所均暂不开放;暂不接待团体观众,暂不提供人工讲解服务,但同时提供手机扫码的语音导赏;实行分时段预订门票,进馆前须出示“穗康码”,在有效期内最新健康自报内容为“无症状”方可进馆;体温在37.3℃以上或未佩戴口罩人员也谢绝参观。同时希望游客间隔不少于1.5米。
实体书店:日预约人数有限制
广州实体书店也已经有序有限顺利复业。连日来,记者通过实地采访了解到:广州购书中心,广州新华书店、各大独立书店积极响应号召,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陆续恢复营业或开放各式购书服务。
3月1日上午,广州购书中心顺利复业,记者在现场看到,负责防疫安全的门卫严格执行复工要求:凡是进入购书中心的市民,必须要有网上预约码、佩戴口罩,除了监测体温之外,最重要的是必须提供行程查询结果。广州购书中心介绍,为了确保进书店购书人群保持在1.5米距离,该书店每日网上预约的人数为1500人,日均销售金额约30万元。
广州新华书店北京店同样采取了有限、有序、网上预约的方式。日均确保500人次进入书店购书。
广州最美书店方所已陆续恢复营业,各类图书分区全线向读者开放。书店负责宣传的骆小姐告诉记者,即日起至3月20日,方所推出了迄今为止优惠力度最大的礼品卡包——限时低至5折的惠购礼品卡包内含多张礼品卡,可与多位亲友一同分享,使用期限长达3年。
考古院:已有3个项目复工勘探
“我们近期开始一些小项目的调查勘探。一些大的发掘项目还在积极准备,主要是要跟建设单位和相关部门密切沟通配合,在按要求做好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有序开展考古工作”,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方面向记者表示,目前市考古院的队伍已经有3个项目复工开展调查或勘探,另外约10个项目建设单位来电或来函商请开展考古工作,“我们正与建设单位和相关部门沟通,在按要求做好疫情防控、确保人员安全的前提下准备复工。由于各工地所在区域不同,现场及周边情况不一样,每个项目的具体复工日期不同。”
文化企业探索新业态
广州文化企业也在有序复工复产。作为中国乐器行业的龙头企业,珠江钢琴集团着力推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两手抓、两不误”。据珠江钢琴集团总经理、副董事长肖巍透露,截至3月4日,下属19家分子公司已全面复工,在广州增城总部复产率已达98%,随着更多上下游企业有序返岗复工,预计3月中旬,公司产能可以全面恢复,有信心完成全年生产经营目标。
广州锐丰创意视听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武贤告诉记者,为文旅景区提供夜游设计等服务是公司主要业务,由于各地景区大多仍未恢复正常开放,目前许多工作是通过远程办公来实现。疫情后,景区和服务商对文旅业发展将有新预判。吴武贤认为,未来轻资产、轻投入、高传播的产品业态很可能成为新常态。
此次疫情也令一些企业加快业务扩展和提升的步伐。
3月7日,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平凡与伟大——雷锋同志诞辰80周年纪念展”线上首播“雷锋,从未离开”。这是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虎牙直播首秀。虎牙直播企业社会责任中心副总监吴慕贞告诉记者,公司跟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接下来会继续保持紧密合作,进一步探索AI技术、5G+4K高清户外直播技术赋能纪念馆,开创行走的红色研学课堂模式。同时虎牙今年也会深推“直播+博物馆”,帮助更多广州本土优秀文博机构扩大宣传。
精准扶持1337家影院受益
作为全国最大票仓,广东全省影院自1月24日暂停营业至今。为了帮助影院渡过难关,广东省电影局公布了《中央和省级电影专资扶持受疫情影响影院资金分配方案》,在全国率先向全省分配资金4888万元,精准扶持1337家受疫情影响影院。其中,广州共有245家影院获得扶持,分配金额共计1286万元。据悉,此次分配方案的分配原则根据各影院2019年全年票房占比进行核算。分配到的资金数额在1万元至数十万元不等,最多的广州天河区的正佳飞扬影城获得31万元。
金逸旗下有多家影院在此次计划中获得扶持,金逸院线总经理助理谢世明表示,目前,广州已有许多电影院另辟蹊径,通过线上渠道销售零食、饮料、电影周边产品等以获得一定收入。“此次精准扶持,让影院感受到了主管部门的关怀与温暖。”谢世明说。
修炼内功,刻准备回归舞台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采访多家文艺院团获悉,3月16日,各文艺院团将陆续开始恢复正常的排练。
广州粤剧院:已有孵化剧目
广州粤剧院董事长余勇表示,“2月25日之前,所有在外地的演职人员都回到了广州,自行隔离有20来天了,目前都没有什么问题。3月16日剧院开始正式恢复排练,先排传统剧目比如《红鬃烈马》《董生与李氏》,还有孵化计划的几个剧目。”
广州芭蕾舞团:创排《一封家书》
日常训练是保障演出质量的重要基石。如今广州芭蕾舞团开放了很多舞蹈教室,演员分批次、分时段进入舞蹈教室进行排练。在训练时保持安全距离。排练后会对课室进行集中消毒。目前正在创排的是芭蕾双人舞《一封家书》。
广州歌舞剧院:大型剧目启动
广州歌舞剧院也将于3月16日陆续恢复排练,预计4月初恢复舞剧《醒·狮》的排练及启动新剧目的创排工作。疫情结束后,广州歌舞剧院将及时为抗疫一线工作者开展文艺服务,并将抗疫的精神、动人的故事,带给广大市民。同时积极调整《醒·狮》上半年国内外的巡演档期,预计5月中下旬将在广州大剧院举行“文艺战‘疫’惠民专场”。另外还启动了剧院下一部大型剧目的策划,用优秀的作品讲好广州故事、讲好中国故事。
广州杂技团:《化蝶》主创出炉
广州杂技艺术剧院总经理吴正丹透露,目前杂技团还没有大面积恢复正常训练,演员都是错时上班。据悉,2020年,广州杂技团“将集中全部力量全新打造一部杂技芭蕾舞剧《化蝶》”。吴正丹表示:“目前该剧已搭建好主创团队,同时开始着手文学剧本的创作,待剧院全面复工后投入创排。”
广州大剧院:筹备抗疫戏剧
目前,广州大剧院正在为复演积极准备。爆款舞剧《昭君》《花木兰》《沙湾往事》、音乐剧《白夜行》等项目经过档期调整,确定会与观众见面。
2020年是广州大剧院开业十周年,原创作品将迈向新的台阶。原创歌剧《马可·波罗》特别版将于5月9日至11日上演;以广州大剧院戏剧艺术中心为平台,著名戏剧导演傅勇凡、编剧唐栋等业内大咖担纲主创,一部反映抗疫英雄事迹的戏剧正在紧张筹备创作中,预计8~9月在广州首演;剧院还将联合中国最有影响力的80后戏剧导演王翀、编剧赵秉昊打造以“时间”为主题的广州大剧院十周年原创戏剧。
云探索:开启文化服务新模式
疫情防控期间,很多文化产业的公共场所不能开放,于是相关机构积极探索,开启了云端文化服务新模式。
剧场:舞台搬到线上
因为疫情因素,各家文艺院团、艺术机构的“主战场”都搬到了线上。广州粤剧院、广东粤剧院纷纷推出“线上春班”。广州粤剧院在学习强国和官方微博上传经典剧目。其中,于2月4日至24日就在官方微博连续上传了24个剧目,有20多万人次观看。点击量最高的剧目《十三行》,在微博上有2.1万人次观看。
广州大剧院推出系列线上见面会《看你怎么宅》。目前,已有男高音歌唱家王凯、舞蹈演员郝若琦、青年男中音歌唱家洪之光等人陆续走进直播间与观众“云见面”。据悉,前5期见面会,已吸引了580万人次“围观”。星海音乐厅的官微最近推出《疯狂涨知识》栏目,针对广大观众在音乐学习和音乐欣赏等方面的问题,邀请广州交响乐团、广东民族乐团的演奏家录制视频在线上答疑。目前已推出2期,留言的粉丝有近70万。
“线上观演”虽然很难转化成经济效益,但它一方面培育了观众,另一方面维系了和观众的感情。
美术馆:虚拟展厅“云展览”
处于闭馆状态的广州各大美术馆,也纷纷推出了云展览。尤其是广东美术馆,在数字化探索和应用方面属于国内走在最前沿的美术馆,此前已有三四十个重要展览都做了虚拟展厅。应对此次疫情,广东美术馆从1月29日起至今,已推出了三四个系列线上大展,总浏览量超过60万次。当中,还有两大展览——“边界的自觉”“图绘新中国”入选文化和旅游部推出的全国50场线上展览。
图书馆:24小时数字化服务
广州图书馆则进行24小时数字化服务战“疫”。广州图书馆公共关系负责人曾茜介绍说,抗疫期间,广州图书馆通过广州数字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及微博等提供24小时不打烊的数字化服务。防控闭馆期间,广州数字图书馆日均访问量在4万人次左右,高于历史同期。广州图书馆面向所有在穗人员全新推出小程序二维码办证和续证服务。只要手机IP地址属于广州的市民均可实时在线办理广州图书馆读者证,开通广州图书馆所有服务功能。闭馆期间新增办证、续证量近1953个。
文化馆:丰富多样的在线课堂
广州市文化馆也以数字文化馆平台为主要阵地,通过开设在线学习专栏、设置“微课堂”小程序、“慕课”、“爱艺术”专区等,提供免费的音乐、舞蹈、戏剧、美术、非遗、摄影等各类精品慕课和微课约700门,并举办了非遗课直播课程,在线观看、学习课程人数超过15万人次。
从未来的发展看,“线上”“线下”的有机融合,会成为大趋势,而形态也必将更加立体和深入。面对在网络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未来的剧场、博物馆、图书馆会进化成怎样的样子?很令人好奇。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张素芹、莫斯其格、卜松竹、孙珺、江粤军、吴波、黄岸、曾俊
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王维宣、王燕
(责任编辑: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