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脚下,还乡河畔,一个拥有600多年建村史的山区小村——丰润区火石营镇潘家峪村。抗日战争年代,这里曾是冀东最早、最坚实的堡垒村。近年来,唐山市丰润区紧抓机遇,充分发挥旅游产业带动力强的特性,注重红色旅游与绿色生态结合,走出了一条文旅融合的乡村振兴之路。
传承革命精神 教育基地唤起红色记忆
1941年,侵华日军在潘家峪村制造了震惊世界的潘家峪惨案。面对惨绝人寰的杀戮,英雄的潘家峪人民不甘屈辱,一边展开生产自救,一边组建复仇团投身抗日战争……
如今风云已定,战火不在,但是为了铭记历史,不忘英雄,当年的潘家大院依然保持着当年被焚烧的场景,而在紧邻潘家大院南侧,修建了潘家峪惨案纪念馆。寓意“警钟长鸣”的钟塔高高耸立,警示人们时刻牢记发生在这里的悲惨一幕,凝结着潘家峪人民不甘屈辱、奋勇抗争、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1995年5月,潘家峪惨案遗址被省委、省政府确立为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6月,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6年5月,被国务院确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潘家峪村,每天有大批的游客慕名前来学习参观,聆听潘家峪人民用鲜血保卫家乡的故事,追寻“潘家峪”的红色记忆。
坚持以红带绿 山区小村变身旅游景区
2005年5月,潘家峪被中宣部、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等13部委联合命名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为提速红色景区建设,该区专门筹措资金5000多万元,修通了4公里长的红色旅游专线;区政府出资50万元,用于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维修相关革命旧址;争取上级专项资金300万元,对潘家峪惨案纪念馆改陈布展,丰富展示内容,增添现代高科技设备……
潘家峪地处腰带山东麓,最高海拔400多米,空气中富氧离子含量比市区高100倍,夏季气温比城区低2—4度,是唐山北部的一个天然氧吧。这里山连着山,沟挽着沟,土壤肥沃,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宜葡萄生长。据悉,全村葡萄种植面积达1400多亩,年产龙眼、红星等葡萄四五百万斤,远销北京、辽宁和内蒙古等地。该村主导葡萄品种“龙眼”在全省同类品种检测中名列榜首,甘甜怡口,切而不流。潘家峪被原农业部命名为“葡萄华夏第一村”,《人民日报》盛赞为“燕山脚下的小吐鲁番”。
潘家峪村充分发挥资源叠加的吸引优势,以红色旅游文化景观与绿色生态旅游相结合,坚持以“红”带“绿”,大力发展集休闲、度假、采摘、娱乐于一体的农家乐,采摘葡萄、品尝风味美食、住农家院、呼吸清新空气,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绝好去处。景区年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
繁荣红色文化 革命老区焕发新生机
上世纪初,皮影、评剧、高跷在潘家峪村日渐盛行。特别是三十年代,就成立了远近闻名的潘家峪评剧团。为进一步繁荣潘家峪村的红色文化,该区以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建设为依托,组织村民又重建了潘家峪红色剧团,成立了秧歌队、舞蹈队、腰鼓队。《党建》杂志社、火石营镇政府、纪念馆纷纷出资,购买了乐器、服装、道具,建成了专门的文化广场。区文化馆组织文艺骨干,帮助改编排练了红歌《潘家峪大合唱》、双簧《老槐树的证词》、小品《儿子的转变》、快板《说英雄》等十余个精品节目。如今,唱红歌、演评剧、跳舞蹈,已经成为潘家峪村民业余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
昔日焦土废墟,今朝花果满园。潘家峪如凤凰涅槃,显得更加美丽迷人。如今,英雄的潘家峪人民正以“红色”为主题、“绿色”为主导,坚持红绿共进,融合发展,强力打造集爱国主义教育、生态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大型红色综合景区,努力建设幸福宜居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杨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