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开咿呀的大门,阳光洒在院落中挂着的旧灯笼上。时光凿下的痕迹,似烙印,亦如印染的年轮,向人们倾诉着燕坊的过往。
(司州马大宅院)
22日下午,“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2019全国重点网络媒体吉安行”的网媒记者来到吉水县金滩镇的燕坊古村,一睹古村往昔的岁月,前人的生活,感人的故事,深度感受古村的魅力。
古村的老书记鄢国培亲自作为讲解员带领记者团游览燕坊古村,老书记声音洪亮,讲解生动精彩,富有感染力,记者无一不点赞称叹。
据老书记介绍,燕坊又称鄢家坊,位于吉水县赣江西岸金滩镇。古村始建于南宋时期,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在2平方公里的村庄内,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有102处之多,被业内人士称为“庐陵民居博物馆”。
马头墙
“小桥流水桃源家,粉墙黛瓦马头墙”。跟随老书记行走的燕坊古村落,我们感受到最突然的建筑特点就是马头墙, 墙面以白灰粉刷,墙头覆以青瓦两坡墙檐,白墙青瓦,明朗而雅素。远望马头墙,黑白辉映,错落有致,给人一种明朗舒雅层次分明的韵律美。没有人来车往的喧嚣,马头墙阅尽了千百余年的幽幽历史,也接受了新时代的洗礼。
三座牌坊
古村内现有保存完好的古民居100余栋,宗祠8座,古牌坊13座,造型各异,别具一格,甚为壮观。老书记将庐陵文化的建筑风格总结为两句话“青砖灰瓦马头墙,飞檐翘角坡屋顶”,燕坊以建筑著称,却以三座牌坊的文字而闻名。其中“水木清华”牌坊与清华大学“水木清华”坊如出一辙,堪称一绝。这四个字主要是对对主人家庭院前水塘、水井、花鸟树木等优美生态环境的描述,表达了主人家对这种生态环境的享受和赞美。
(水木清华牌坊)
大夫第偏门的门额上书写的“视履”二字,时刻告诫子孙后代为人处事应脚踏实地不好高骛远。“视履”思想正是庐陵文化的体现。
“字水潆洄”浅刻在坊中红石上,意为子孙满堂,更要子孙有文化,且像水流一样不断,繁衍不息,代代相传,光宗耀祖。同时,它也是燕坊村最大、最好的牌坊,从牌坊类型看,它是四柱三间五楼式八字型或折屏式牌坊,一明二暗开间。这一明二暗三门最早源于寺院的山门,有远离尘嚣,托诸山林之志。
(字水潆洄牌坊)
宅前“聚宝盆” 中国网 gelsey 摄
古村内不仅园子多,古樟、果园、水塘更随处可见,整个村庄掩隐在翠绿丛中,一幅“村在园中,园在林中”“水绕山环”的自然生态田园风光,美不胜收。
记者团在参观中,发现燕坊古村几个大宅院的院前都有一个水塘,老书记介绍以前建房,讲究的是座向,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房后负青山为青龙,前面水泽为白虎,所以主人就在宅子前面挖水塘,并做成半圆外弓形,学名半溏,一可蓄水聚财,遇水而止。二可用外弓弦避凶化吉。
被戏称为宅前“聚宝盆”。
(燕坊古村航拍)
江南第一照壁
照壁,是燕坊古村的一大特色,几乎所有祠堂和古宅前面,都建有一座照壁,风格大同小异,有“一”字形、弧形,但功效一样。“王氏三槐第宗祠的照壁,长22米,高9米,为弧形,像如此巨大的照壁,在江南地区乃至全国都非常少见”老书记说。
据记者了解,燕坊古村也引进了全新的产业业态,如90后根雕艺术家的木心木艺工坊,今年底“麟凤院”也将开设一间唐寅主题的博物馆,此博物馆的馆主胥先生就是燕坊古村人,胥先生表示除了看中这里的历史文化氛围以及政府的大力支持,作为燕坊人也想为这里尽自己的一点贡献。
穿行在古村的巷道,记者感受到内心的纯静安宁,仿佛在街角不经意的一转身,就会跌进古村过去的老时光里。每一幢古宅都有一部历史,每一户人家都不尽相同,不仅连接着此岸彼岸,也连接着过去与未来。(作者:gels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