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种艺术形式能像电影这样深远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并总能唤起我们对它的亲切回忆和礼赞。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欧电影交流频繁,合作紧密,一部部反映东西方文明历史、民族情感与生活方式的电影走进了彼此的生活,从“走进来”到“走出去”,中国与欧洲用电影握紧双手,用开放的心态沟通彼此。
如今,“一带一路”的建设为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电影交流带来全新机遇。9月初,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电影局主办的2019中国(广东)电影欧洲展映以及广东省政府新闻办、广东省电影局主办,广州市政府新闻办承办的中意、中希、中西友好交流故事会暨“读懂中国”广州国际会议路演活动一同走进意大利、希腊、西班牙三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透过电影展映、故事交流、“今日广东”图片展等形式展现了粤产电影的风采与实力,推动广东电影和广东故事真正“走出去”。
广东电影惊艳亮相欧洲
2018年,广东电影票房突破84.73亿元,连续17年蝉联全国电影票房榜首,与此同时,2018年共有83部电影、23部电视剧、57部电视动画片获准发行。广东,可谓是中国第一票仓,也是电影的创作大省。
近年来,广东以电影为纽带,积极推动电影“走出去”,以此扩大广东电影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
本次参与展映的五部粤产电影类型丰富,既有带有浓郁地方特色和震撼视觉的4K粤剧电影《白蛇传·情》,也有画风唯美的动画影片《熊出没·奇幻空间》、还有情节曲折离奇的故事影片《全民目击》、反映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沧桑巨变的《照相师》、讲述中国香港警察英勇无畏精神的《拆弹专家》,所到之处受到欧洲各界及观众的热烈欢迎。
动画电影《熊出没·奇幻空间》海报
展映期间,《白蛇传·情》《变化中的中国》以及位于佛山的南方影视中心等广东电影及产业进行了多场推介,吸引了不少海外电影人的关注。
纪录电影《变化中的中国》讲述六位基层人物的追梦故事
广东代表团还分别与意大利国家电影音像和多媒体工业协会、希腊电影人协会、菲诺斯电影公司、阿尔发电影公司、法罗斯电影公司、西班牙电影主管部门、广播电视公司、电影发展局、阿尔伯特-冈萨雷斯制片公司等机构进行座谈交流。珠影集团、北京和光影视公司与意大利制片方签订联合拍摄《幸存者》合约。通过一系列活动,为意大利、希腊、西班牙民众搭建了一个了解广东电影的平台,也为双方电影人提供了一次交流合作的机会,为中欧电影产业合作带来新的机遇。
同时,广东代表团精选了36张反映岭南风韵风光、广东创新发展、改革开放成就的“今日广东”图片展亮相三个国家。
4K粤剧电影,惊艳了“老外”、勾起了“乡愁”
在五部展映的电影中,由珠江电影集团与广东粤剧院联手打造的首部4K全景声粤剧电影《白蛇传·情》是一大亮点。影片改编自中国著名粤剧曲目《白蛇传·情》,采用4K超高清画质和杜比全景声音效,借用技术的革新,为中国戏曲电影的突破插上新的翅膀。
4K粤剧电影《白蛇传·情》海报
展映活动上,电影《白蛇传·情》主角——广东粤剧院党委书记、院长,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华表演奖获得者曾小敏、广东粤剧院二团副团长、国家一级演员文汝清为欧洲观众现场演绎了影片中的经典唱段,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剧的独特魅力惊艳全场。
广东粤剧院党委书记、院长,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华表演奖获得者曾小敏、广东粤剧院二团副团长、国家一级演员文汝清为欧洲观众现场演绎了影片中的经典唱段(图片摄影:郭求达)
意大利观众亚历山大第一次接触粤剧电影,他连用“太喜欢了”来形容对《白蛇传·情》的喜爱。曾在中国生活工作过的他对“白蛇传”的故事并不陌生,但采用4K技术和特效制作的《白蛇传·情》却让他对这个古老的传说有了全新理解。
另一位观众Adelaide则用意大利语大呼“太美了!”她告诉记者,透过《白蛇传·情》,自己看到中国美丽的自然风光,也看到了中国人的善良:“白蛇传·情》的美,让人拥有满满的正能量,看完电影有种很强烈的感觉,生活可以很美好,梦想也是可以实现的。”
《白蛇传·情》在威尼斯电影节的放映现场吸引了大批观众排队入场
广东在海外华人华侨人数众多,粤剧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是中国广东的第一大剧种,在海外拥有极大市场。4K粤剧电影《白蛇传·情》的亮相也勾起了海外华人的“乡愁”。中国希腊联合会会长张卫东在看完电影后表示:“感恩祖国为我们带来了如此丰富的精神食粮。”
中欧电影交流70年:
译制片曾为中欧交流打开一扇窗
电影的诞生地就在欧洲,1895年,当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咖啡馆放映成功之后,正式标志着电影时代的来临。
而在遥远的东方,中国人也开启了光影的旅程。1896年,上海徐园放映西洋影戏,成为近代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
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在北京丰泰照相馆诞生,著名京剧老生表演艺术家谭鑫培在镜头前表演了自己最拿手的几个片断,片子随后被拿到前门大观楼熙攘的人群中放映,万人空巷。
《定军山》剧照
若要窥探70年来中欧电影的发展交流,译制片是一个标志性窗口。1948年9月,东北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前身)开创了我国译制事业的先河,并于1949年5月,完成了我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译制片《普通一兵》。
以《简·爱》《佐罗》《王子复仇记》为代表的一大批经典欧洲译制片,曾带领一代中国观众走进遥远而充满沧桑与辉煌的欧洲历史征程,走进博大精深的欧洲人文风情,成为一代中国人欧洲电影、艺术、文学的启蒙者。
孙道临配音的《王子复仇记》堪称经典
译制片是一种难度极高的艺术再创作,一部经典的译制片能够赋予一部电影以及电影中的人物形象一次新的生命。其中,老一辈配音艺术家做出了极大的贡献。邱岳峰版的“罗切斯特”、孙道临版的“哈姆雷特”、童自荣版的“佐罗”……这些观众耳熟能详的名字,勾起人们记忆深处的怀旧情结。
中国已经成为欧洲电影最大出口市场
随着电影科技的发展,译制片逐渐式微,但中欧电影的交流却日渐频繁。
根据欧洲视听观察组织发布报告称,2017年欧洲电影在中国的观影人次较上年增长69%,达3500万,就观影人次而言,中国已经成为欧洲电影最大出口市场。
2017年,法国电影《星际特工:千星之城》在中国市场斩获票房4.9亿,欧洲以外地区总观影人次达1940万,其中,中国观影人次超过1100万。
西班牙导演奥里奥尔·保罗在中国有着庞大的粉丝群,近年来,他的影片已经成为外国悬疑题材影片的金字招牌,几乎部部都在中国获得优质口碑。
由他导演的影片《看不见的客人》在中国获得的票房收入是西班牙本土的近6倍;今年他的另一部作品《海市蜃楼》也在中国市场取得破亿票房,成为继《看不见的客人》后第二部在中国内地票房破亿的西班牙电影。
西班牙导演奥里奥尔·保罗亮相中国
中国观众对欧洲电影的青睐给予欧洲电影进入中国市场更多信心。而随着“一带一路”的建设,近年来中欧在电影领域的合作也日渐深入。目前,中国已与包括英、法、西等在内的10多个国家签署了电影合拍协议,合拍片已成为中欧电影合作的重要模式。
与此同时,许多欧洲电影IP也吸引了大批中国买家。去年,意大利热门影片《完美陌生人》就被中国片商购买了版权并改编成电影《来电狂响》,这部将视角瞄准城市“低头族”的影片凭借放诸四海皆有共鸣的故事题材,以及充满想象力的剧本编排,上映之后反响不俗,最终突破6亿票房,成为欧洲电影“本土化”改编的成功范例。
《来电狂响》剧照
一份来自广东的回礼
用电影回馈电影,或许是对这份精神享受最好的回礼。在此次“欧洲行”中意、中希、中西三场友好交流故事会上,一段电影片花吸引了观众注目。这是由中国电影资料馆联合暨南大学艺术学院制作的经典欧洲译制片精华片花。短短几分钟的视频,一幕幕光影飞驰而过,46部涵盖剧情、喜剧、爱情、悬疑、科幻、动画等不同类型的欧洲译制片精华镜头的流畅剪辑与动人的电影音乐交相辉映,电影的魅力此刻被展现得淋漓尽致,令在场观众的内心被深深触动。
中国电影资料馆事业发展部主任黎涛介绍道,由于年代、片源等诸多因素,导致很多素材片段的质量和规格出现了不够清晰、无法使用等问题,为了保证这部混剪作品的成色,只能反复下载和尝试,或是替换其中片例。
片段中除《天堂电影院》、《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神探夏洛克》、《钢琴家》等也截取了一些类似《伦敦上空的鹰》、《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下一球成名》这样类型更佳丰富、更能体现欧洲时代特征和本土生活的电影,一片看尽欧洲电影70年来的辉煌与感动。
片花采用《天堂电影院》中两段舒缓、优雅的音乐,与画面的内容和剪切速度形成对比,形成了强烈的视听感受。黎涛表示,“这种反差感就像很多欧洲艺术电影一样,表面风平浪静,实则主题内核却具有强烈的矛盾和戏剧性。”
欧洲电影核心更聚焦于人
欧洲电影对中国电影发展有深远影响。郑洞天《邻居》张暖忻《沙鸥》等作品让银幕上呈现出一派写实风貌时,他们借助的正是巴赞、克拉考尔等欧洲电影理论家的观念,受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等作品的影响,以创作进行了跨文化的回应。
暨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李学武表示,与好莱坞电影相比,欧洲电影有其独特的特色:“欧洲电影的核心更聚焦于人、人物关系上,情节为人物服务,因此出现了经典线性叙事之外的多种情节模式。”她相信,随着中欧电影交流不断深入,带着不同民族文化印记的作品进入中国,文化的交流与互鉴,会让观众以更加开放的心态面向不同样式的电影,并与创作者相互促进,提升中国电影的品质。
(责任编辑:沈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