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时尚 直播 热图 科技 快消 小镇 专题 联盟

三地艺术团 齐齐谈匠心 中日韩文化交流故事会在穗开讲

时间:2019-07-16来源 : 广州日报作者 : 申卉、张姝泓

加藤嘉一

胡智荣

周强

“要成为鼓童的成员,必须经历为期两年的艰苦训练。青年聚集在一所废弃学校里,日复一日接受培训。”——太鼓

“我们共约切掉了227600个洋葱、45520个黄瓜,364160个包菜,227600个胡萝卜。”——乱打秀

“制作狮头有四大工序,细分的话,可以分出300多道小工序,1300多个节点。匠人要不断地用尺子去比对,再用眼睛去衡量。”——黎家狮

为响应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提出的“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号召,7月15日,由广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正佳集团承办的“初心匠心”中日韩文化交流故事会在广州举行。

故事会上,包括日本传统太鼓乐团、韩国乱打秀团队和广州歌舞剧院舞剧《醒·狮》艺术家在内的来自中日韩三国各界嘉宾等,用亲身经历,讲述在艺术创作、文化交流道路上“初心匠心”的故事,展示中日韩传统艺术文化的魅力,推动三国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中日韩民间友好交流交往。

匠心对谈

日本太鼓:

“苦行僧”式修炼以保纯粹美感

日本国宝级太鼓乐团鼓童Kodo除了在昨晚的故事会惊艳登场,他们还将于今明两天,在广州大剧院为市民带来由歌舞伎“人间国宝”坂东玉三郎指导的鼓乐表演《螺旋》。

鼓童成员住吉佑太说,在太鼓艺术中,表演者被称作“鼓童”,是因为在日语里,“鼓童”(Kodo)指胎儿在母腹中听到第一声,“童”为赤子之意,即以赤子之心擂鼓,给人以震撼。住吉佑太的前辈们也是如此践行。1971年,一群血气方刚的年轻人远离繁华都市,来到位于日本海的佐渡岛上,开始致力于日本传统太鼓的表演和研究,开始了斯巴达克式的严格训练,保持匠心,终于为日本这一流传至今、生动活泼的艺术形式,开辟新的天地。

除了音乐创作,鼓童也建立了极其严格的作息与训练体系。正是“苦行僧”式的生活,让他们的灵魂与音乐都保持着纯粹的美感。住吉佑太分享道,鼓童采用了一种“研修所”式的培训体系,以确保多年传承的技艺及精神能传递给后人。“要成为鼓童的成员,必须经历为期两年的艰苦训练。大约20名青年男女聚集在佐渡岛的一所废弃初中学校里,日复一日接受培训。”在他看来,生活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一些已被现代人遗忘的感官本能会不断精进。

如今,鼓童的音乐在不断成长,融入鲜活的元素,并与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合作。“鼓起源于非洲,后经过丝绸之路传到中国,又一路传到日本等国家。如今,太鼓表演也融合了很多韩国打击乐的元素。”随着中日韩等国家之间的艺术频繁交流,他希望,以后有更多机会能有表演上的合作。他举例,在2002年,鼓童加入了张艺谋导演的《英雄》电影音乐创作。

韩国乱打秀:

首个百老汇舞台的亚洲无声喜剧

当拿着锅碗瓢盆的韩国乱打秀团队刚在舞台亮相,就博得现场观众的一阵笑声。也许对于广州市民来说,这个来自韩国的文化名片不是那么熟悉,事实上,《乱打秀》成为第一个登上百老汇舞台的亚洲无声喜剧。

虽说是“烹小鲜”——在舞台上,与演员们打交道的是黄瓜、卷心菜、胡萝卜等蔬菜,但他们却以此为艺术,砧板作鼓、菜刀作槌。正佳光迈传媒总经理崔容硕坦言,直到上世纪90年代,亚洲戏剧都一直无法融入西方舞台,于是,他们决定做一台有代表性的亚洲戏剧,将东方元素传播到全世界。“这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因为没有任何前车之鉴”,在创作过程中,他们也融入广州的饮食文化元素。“无言剧的表现方式解决了文化传播障碍,反复打磨融合亚洲元素,让观看的每一个人都能开心、震撼,为此《乱打秀》诞生了。”

1997年,乱打秀在韩国首尔的首演就大获成功;1999年,乱打秀第一次踏上国际舞台的“英国爱丁堡节”;2006年,《乱打秀》成为第一部登陆美国百老汇的亚洲演出。而在这背后,“是我们共约切掉了227600个洋葱、455200个黄瓜,364160个包菜,227600个胡萝卜……”如果这些数字还不够形象,崔容硕继续解释,“如果一个家庭每天用5个黄瓜,那么这个数量够让这个家庭吃249年了。”

故事会上,正佳集团副董事长兼执行董事谢萌讲述了他与《乱打秀》的结缘。最初他甚至不能叫出这场演出的名字,到后来惊艳于演员们的表现,决心将这场演出带回中国。如今,他通过引进包括韩国《乱打秀》在内的一系列国内外优秀文化品牌,并打造自身的文化品牌的加持,让以正佳广场为代表的天河路商圈迅速发展成为中国第一、世界一流的大型商旅目的地。

中国醒狮:

“最燃”团队与百年手艺的坚守

现场,这部被称作2018年度“最燃”的大型民族舞剧《醒·狮》光是上演片段,就已经让人看得热血沸腾。广州歌舞剧院院长、《醒·狮》总导演史前进则分享了“最燃”舞剧背后的故事。《醒·狮》不仅荣获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奖,同时启动了在全国15个省份80多场巡演,并计划在北京、香港、澳门三地进行主题展演。今年5月,《醒·狮》参加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的展演现场,观众报以55次的热烈掌声。

他说,《醒·狮》策划历时5年,构思和创作用了3年时间,剧本更是历经13稿打磨。他坦言,正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醒狮”的民族文化自豪感,让他有了想创作一部有关醒狮题材的舞剧的初心。

为追求更高的艺术呈现,演员们每天从早上9点排练到晚上10点,当舞剧的雏形第一次在排练场完整地呈现时,所有的演员都累瘫在地上。如今,舞剧所到之处,观众无不报以持久的掌声,许多观众说:没想到传统文化通过现代、创新的演绎会是那么精彩。

除了创作表演团队,《醒·狮》舞台上威风凛凛、精工细作的狮子,同样源于初心与匠心的坚持。原来,这部剧中的所有狮头都产自佛山“黎家狮”。故事会上,黎家狮的第六代传人周嘉欣讲述了黎家狮的故事。黎家狮自清代道光年间开业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周嘉欣说,黎家狮是佛山唯一一家六代做狮头的家族。1991年,导演徐克准备开拍电影《黄飞鸿之狮王争霸》时,就指明了要用黎家狮。

周嘉欣介绍,制作狮头分为扎、扑、写、装四大工序,细分的话,可以分出300多道小工序,1300多个节点。稍微有一个小工序出现错误,就会导致整个狮头的变形。因此在制作过程中,匠人要不断地用尺子去比对,再用眼睛去衡量,才能保证做好一个坚固美观的狮头。“对于一门手艺来说,一百年是一段传承的历史,而对于一个人来说,一百年是鲜活的一辈子。我也希望有一天,黎家狮可以走向日本、走向韩国,让更多的人能够体验到我们佛山狮头的传统文化。”

粤剧名家欧凯明之徒、青年粤剧表演艺术家陈振江则讲述了他作为年轻人,为何选择粤剧这门古老的艺术。“我原名陈镇江,‘镇定’的‘镇’,在红线女老师和欧凯明师傅的提议下,将‘镇’改为‘振兴’的‘振’,意为立志传承、振兴粤剧。”而他也决心,以工匠精神,肩负起对粤剧艺术的传承、发展的责任。

从初心到匠心

共述三地美好情谊

从艺术创作到文化交流,中国、日本、韩国的三地交流交往源远流长。故事会上,众多学者、非遗传承人和作家也讲述了三国交流交往的历史,与其当中“初心”与“匠心”的故事。

香港大学亚洲环球研究所客席副教授、作家加藤嘉一讲述了自己求学、工作的故事。他说,在日中邦交尚未正常化的时期,一位日本民间人士冈崎嘉平太通过经贸交流,为两国邦交正常化扮演了桥梁角色。他说,记得冈崎先生始终强调说,为了实现日中友好,最重要的首先是好好了解对方。2003年,他选择到北京留学。北京大学给了他宽松、包容、自由的环境。“有机会通过专栏写作和时政评论参与和见证中国的改革开放,以及日中关系所经历的时光。”在他看来,选择到对方的国家看一看,走一走,是了解对方,反观自己的最佳渠道。“我希望,日中关系越来越需要的是民间人士,尤其是年轻人的直接交流和真实体验。”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全国理事、国际菁英会主席胡智荣则讲述了自己和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以及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的友谊故事。他说,他与鸠山由纪夫认识交往多年,鸠山先生长期致力于推动中日友好往来,很喜欢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的书法。2013年9月3日,鸠山先生为他挥毫题词“友爱”,并在签名时特意把自己的名字“由纪夫”改为“友纪夫”,表示从今天开始就用这新名字了。来自韩国的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先生同样是胡智荣多年的好朋友。他说,潘基文也很喜欢中国文化。在潘基文先生的熏陶和感染下,胡智荣和他所在的基金会积极参与各种慈善公益活动和社会捐赠,截至目前累计捐款超过人民币1亿多元。

新华社广东分社对外新闻部主任、《虹起伶仃——逐梦港珠澳大桥》作者周强则作为港珠澳大桥的见证者,讲述了一个个大桥建设者的“初心”“匠心”故事。在他看来,建设者的初心是把港珠澳大桥建设成屹立百年的标志性工程,为此他们也参考学习了日韩的典型范例。如今,“港珠澳大桥标准”也正像日本本州—四国联络桥标准一样,成为跨海大桥参照借鉴,推向世界。在他看来,当前世界经济增长缓慢,作为东北亚的三大重要经济体,中日韩也一样需要发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港珠澳大桥精神以及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工匠精神。



(责任编辑:曹洋)
返回首页 返回栏目首页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公告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 对外服务: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无线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union@china.org.cn 电话:86-10-88825924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