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时尚 直播 热图 科技 快消 小镇 专题 联盟

粤港澳画坛近200位名家力作集结

时间:2019-06-27来源 : 南方日报作者 : 杨逸

image.png

“粤港澳大湾区美术作品展”在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正式开幕。南方日报记者李细华摄

6月26日,在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的指导下,由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东省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的“粤港澳大湾区美术作品展”在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正式开幕。展览将持续至7月9日。

本次展览是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展览召集了香港、澳门和珠三角九市广州、佛山、肇庆、深圳、东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门的重要美术团体,汇集了粤港澳三地近200位美术名家近期的240余幅代表画作。主办方还将本次参展作品集结成册,充分地展现大湾区近年来文化艺术的沉淀与创新。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离不开文化支撑,中华文化扩大国际影响力也绕不开粤港澳大湾区,这也是摆在我们艺术家面前的重要任务。”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许钦松开幕发言中说。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广州美术学院院长李劲堃期望,三地美术界紧抓大湾区建设这一时代机遇,以“大美术”理念促进大湾区城市群的美术发展与繁荣。

展示湾区艺术风貌与传承创新

本次展览自筹备之初,就呈现出开放、融合、多元、跨界的格局。粤港澳大湾区各地区美术团体与美术家们积极参与,征集稿件达到400余幅。经过对作品题材与材质的筛选,展览与画集最终收录作品240余件。

“展览一方面集中展示各地区参展名家的艺术成果,进行系统性的学术梳理;另一方面团结粤港澳大湾区美术工作者,传承和发展岭南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粤港澳地区的美术沟通与交流。”李劲堃介绍。

展品体裁包括国画、水彩·粉画、油画三大类。三地不少画坛名家都有代表作在展场亮相,包括许钦松《高丘之下必有浚谷》、李劲堃《珠江故事》、司徒乃钟《邀山伴月听琴声》、石俊《华灯》、孙洪敏《女孩·猫》等,题材丰富,风格多元,全方位展现湾区美术家的艺术风貌和传承创新。

湾区风物是最受三地艺术家青睐的创作题材。粤港澳大湾区美术家联盟副主席、香港水彩画研究会主席沈平,为画展带来两件今年刚刚完成的新作:《香港之晨》描绘的是香港中环早晨的静谧安宁,《澳门大三巴的假期》画里游人如织,色彩丰富,节日欢乐气息溢于纸上。“今年是澳门回归20周年,作品也寄托着我对澳门前景的良好祝愿。”他说道。

画家们也通过自己的笔墨追溯大湾区深厚的人文传统。香港港澳台美协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司徒乃钟创作的组画《邀山伴月听琴声》,取材于清代“广东四大名园”之一东莞可园。司徒乃钟向记者介绍,这次创作并未参考图片、影像,仅在古琴音乐伴奏下,凭记忆与想象完成。他将“音符”变为“笔墨”,展现画家与可园主人张敬修“神交”的场景,抽象而富有浪漫气息。

除粤港澳三地画坛名家外,本次展览也征集到不少就读于广东的港澳艺术生作品。“我们还从历届全国美展、包括今年即将举办的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中,精选一批优秀作品参展。”李劲堃期望,展览为三地艺术家建立更广泛的联络,进一步凸显大湾区美术人才优势。

为新时代中国美术发展提供支点

在中西文化相互影响碰撞中,粤港澳三地也形成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一直影响至今。许钦松表示,澳门是西方油画艺术最早进入中国的窗口,光影的丰富表达为国画岭南画派的发展带来启迪。如今,传统的西画技法演变成跨文化的、有强烈现代意识的综合绘画,推动着澳门画坛呈现繁荣的局面。

香港画坛也在岭南文化的根基上,不断吸纳西方现代艺术造型元素,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这也离不开与内地画人的交流互动。“我40多年前从内地来到香港,见证了香港近半个世纪的美术发展。”沈平向记者介绍,正是吕寿琨、赵少昂、杨善深、刘国松等前辈名家打下的基础,让“现代水墨”的理念在香港得以开花结果。

“粤港澳三地常年保持着频繁的艺术交流,既表现出文化共性,又充分展现了各自的地域特点,为不同地区之间的艺术交流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参考。”澳门艺术事务学会副会长石俊说。

粤港澳大湾区的美术历程,也是新时代中国美术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支点。今年1月,由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管,广州市美术家协会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的美术家协会及相关艺术团体共同倡议的“粤港澳大湾区美术家联盟”在广州举行成立大会,通过开展各类美术展览与交流活动,为湾区美术家提供合作平台。

对于粤港澳大湾区美术作品展这一平台,三地美术家同样乐见其成。许钦松期待,联合策展可成为未来三地美术界交流互动的新形态。“我们也应当充分发挥广东画院、广州美术学院等学术机构优势,为大湾区艺术创作提供更多服务与支持。”李劲堃补充道。

(责任编辑:沈晔)
返回首页 返回栏目首页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公告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 对外服务: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无线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union@china.org.cn 电话:86-10-88825924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