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时尚 直播 热图 科技 快消 小镇 专题 联盟

虹起伶仃·逐梦港珠澳大桥

时间:2019-06-20来源 : 新华社作者 : 佚名

港珠澳大桥海豚塔(广东长大公司供图)

港珠澳大桥是全球最长的跨海大桥,被外媒称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创下多项世界之最,是我国综合国力和民族志气的体现。你可知道,谁是“大桥动议”第一人?三地首次合作共建大桥如何啃下了这块硬骨头?零经验起步的情况下人工岛如何“速成”?“一流品质”背后有着怎样的国家科研力支撑?大桥通车后,未来的粤港澳大湾区如何启航?……

《虹起伶仃——逐梦港珠澳大桥》,带您了解不一样的港珠澳大桥。

新华社记者亲历大桥建设全过程的专业视角。

《虹起伶仃——逐梦港珠澳大桥》周强著    广州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

《虹起伶仃——逐梦港珠澳大桥》从新华社记者专业视角出发,全面记录了港珠澳大桥从孕育到成长的全过程。真实、客观地刻画了港珠澳大桥建设者的群英像,深入挖掘出许多大桥建设者背后的故事,生动描绘了大桥建设者们不惧困难、勇于挑战、攻坚克难的坚定意志和乐观精神,展示了强大的国家科研力,体现了中国创造的伟大力量。

作者亲历了港珠澳大桥各个重大节点竣工的重要阶段,几乎记录和报道了大桥建设的全过程。他用第一手资料和真实严谨的数据,展现了港珠澳大桥建设过程中的点点滴滴。

新华社独家提供的海量精美图片,让本书图文并茂,更具可读性。在本书中,除了各个重大节点竣工的图片外,还呈现了许多大桥建设者的照片,尽量让更多的建设者在本书中找到自己的身影。更好地回应了本书的主题——“向‘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港珠澳大桥建设者致敬!

港珠澳大桥呈现简约流线之美

作者简介

周强,新华社广东分社对外新闻部主任兼团委书记。历任新华社广东分社记者、时政新闻部副主任、财经新闻部副主任。参与和主笔的新闻作品多次获得中宣部新闻阅评表扬以及国家级和省级新闻奖项,其中:《中国国家主席首次进行宪法宣誓》获得中国人大新闻奖一等奖,《培训中心:奢华的“福利”——深圳20多处别墅式培训中心曝出乱象》获得广东省新闻奖一等奖。工作以来,约10篇调研稿件获得习近平总书记批示,有力推动了问题的解决。

精彩片段

世纪之谜:“单Y”还是“双Y”?

2018年10月24日,车辆驶过港珠澳大桥东人工岛(梁旭摄)

有关“单Y”“双Y”的设计方案一直是港珠澳大桥的舆论热点,对港珠澳大桥放弃连接深圳的议论和揣测就一直没断过,社会各界对此有不少声音。

围绕大桥建设,三地专家学者、民间人士各有看法,提出了不同版本的新设想,据不完全统计,20年间大概冒出了14个建桥方案。

…………

“单Y”与“双Y”方案之争仿佛成为世纪之谜。在大桥通车后,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局长朱永灵与副局长余烈在其官方刊物中首次对外披露,“一桥连四地”的概念虽然更受欢迎,但通过论证发现,不论是从大桥交通功能定位上、工程技术上,还是从经济上、管理上讲,目前港珠澳大桥的“单Y”设计是内地及港澳均能接受且合理的方案。

E15沉管:三次出征两次返航

沉管抵达安装作业区(黄育波摄)

返航!再返航,已经走了三分之二路程的沉管再次返航。那一刻,面对变幻莫测的海洋,所有人都哭了,一线工人哭了,经理哭了,林鸣也眼角有泪。近4个月里,他们做了多少准备,耗费了多少精力,多少人不眠不休啊!

正在办公室等待消息的朱永灵接到电话后,也忍不住大哭一场,“真是天人交战,磨人的E15不知下次安装又要到什么时候”。

当天,时任广东省常务副省长徐少华已计划来工地给大家庆功拜年。朱永灵不敢直接打电话给徐少华,他担心自己情绪会失控,便只发了短信,如实相告。

没想到,徐少华很快将电话打了过来,说:“你不要为难,我还是按照原计划来珠海。越是这样,我更要到现场,给大家鼓劲啊!”

朱永灵的眼泪再次夺眶而出。理解,是对前方将士最好的鼓励。那段时间,他为了工程“突困”,自己家中老人一直在病危中抢救都没来得及尽心尽孝。

精调!那一刻他们成为命运共同体

2017年5月2日,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最终接头顺利吊装(李建束摄)

2018年1月16日,庆功宴上,朱永灵突然举起酒杯,走向林鸣。

两位豪杰将酒杯郑重地碰到了一起。林鸣对朱局的感激溢于言表。英雄重英雄,好汉惜好汉。

有人评价,林鸣对施工细节的执着,对完美的苛刻追求,为港珠澳大桥树立起高标准的质量标杆,成就了港珠澳大桥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有人评价,朱永灵宽广的胸怀和管理模式,提供了一个辉煌的舞台,成就了林鸣和岛隧工程。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回顾实现宏伟建设目标的过程,不得不承认,建设目标实现的第一步且是最为关键的一步,是成功选择优质的实施单位并构建同舟共济的合作伙伴关系。

朱永灵说:“工程是人造物,造物先造人。”

张劲文说:“工程管理,照见人性、格局和境界。”

粤港澳大湾区的“试验田”

2017年7月5日,青州航道桥和“中国结”桥塔(梁旭摄)

历经15年筹建,他们曾憧憬、曾豪迈,也曾迷茫和抱怨。

相比而言,同样是桥,同样是区域协作,长三角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很快就已落成,为何港珠澳大桥却显得如此好事多磨?其实,相较长三角,珠三角“一国、两制、三地”的政治、经济因素,区域协作问题要复杂得多。在35年的漫长博弈中,桥,本是“连接”的代名词,却由此见证了珠三角经济实力的变化、影响力格局的变迁。

作为“一国两制”下三地首次合作建设的大型跨境基建项目,港珠澳大桥筹建的这15年,也正是粤港澳三地不断走向合作与融合的15年,理解取代了误解,宽容取代了狭隘,分歧终变为共识。

“三地的融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这座桥由粤港澳三方任何一家单独建,可以说都建不成、建不好。”朱永灵事后说,港珠澳大桥跨境协作的每一小步,都可以说是粤港澳大湾区在“一国两制”框架下跨境协作的重要一步,“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实践表明,三方有共同利益的事项,在中央政府主导下一定能办成”。

东西人工岛全景图

《虹起伶仃——逐梦港珠澳大桥》从前期策划、论证到施工建设各个环节,全面真实地记录了港珠澳大桥孕育和成长的全过程,生动地再现了大桥建设者如何在“一国两制”背景下化解矛盾冲突、攻克技术难关、保护生态环境,及其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时代精神。作为大桥建设者,我也要真诚地感谢作者深入细致的采访和客观公正的记载,周强确实是用心用情在挖掘大桥故事。可以说,正是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鼓励成就了港珠澳大桥。

——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党委书记、首任局长朱永灵

作为新华社记者,周强几乎参与了港珠澳大桥各个重大节点的报道,用“脚力、眼力”采访了各个工程标段,用“笔力、脑力”在谋篇布局上兼顾了参建各方。凭借翔实的调研采访,有效避免了因“张冠李戴”引起的当事人之间的争议,可谓是一本诚意满满的“暖心之作”,兼具一定的文献史料价值。

——全国政协委员、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程师苏权科

历经96小时鏖战,E1沉管安装成功

翻阅全书,往事历历在目,过去5000多天战风斗浪的雄心壮志和艰难险阻仿佛又经历了一遍。作者在本书所呈现的所有故事都彰显了“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港珠澳大桥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是建设者个人需要的,更是新时代中国爬坡过坎,迈向高质量发展需要的动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中交集团总工程师、港珠澳大桥岛隧项目部总经理林鸣

2018年10月24日,正式通车运营当天的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梁旭摄)

(责任编辑:沈晔)
返回首页 返回栏目首页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公告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 对外服务: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无线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union@china.org.cn 电话:86-10-88825924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