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时尚 直播 热图 科技 快消 小镇 专题 联盟

2019年闽浙木拱廊桥全国高校巡回展在沪开幕

时间:2019-06-05来源 : 中国网健康作者 : 冯靖雅

为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推进闽浙木拱廊桥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提升全社会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识,营造良好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廊桥申遗氛围。在全国第三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即将来临之际,“廊桥申遗·全民参与”2019年闽浙木拱廊桥全国高校巡回展走进上海。

image.png

6月3日晚,“廊桥申遗·全民参与”2019年闽浙木拱廊桥全国高校巡回展开幕式在复旦大学光华楼学生活动广场举行。现场还进行了关于廊桥历史人文地理的主题报告和泰顺国遗项目提线木偶戏和寿宁北路戏的表演。6月4日,巡回展走进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精美的巡展图片、精彩的国遗表演、精良的主题报告引来广大市民和学生驻足参观。

image.png

据悉,本次活动泰顺县、寿宁县代表闽浙七县向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分别捐赠了泰顺溪东桥、寿宁仙宫桥和寿宁銮峰桥。

举办本次巡回展的单位来闽浙七县,分别是浙江省泰顺县、庆元县、景宁畲族自治县,福建省寿宁县、屏南县、周宁县、政和县。他们于2004年开始启动联合申遗工作。

据记载,廊桥是历史遗存在闽浙山区的一个文化瑰宝,是数十万山区群众引以为豪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象征。它以独特的桥梁结构形式解决了木结构大尺度无柱跨越的问题,成为中国木结构桥梁中最具创造性和技术性的桥梁形式,代表着中国历史上木拱桥营造技术的先进和精湛;同时,它们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和乡土文化,是中国山地人居文化的典型范例,该区域内保存完好的唐、宋、明、清代的木拱廊桥,其数量之多、工艺之巧、造型之美以及与周边环境之和谐,在世界桥梁史上堪称一绝,是《清明上河图》中虹桥结构的再现。据考证,在这个区域保存较好的古代廊桥有100多座,其中列入国保的就有33座。可以说,廊桥是闽浙边山区古代先民的智慧结晶。虽然,这种古代建筑在当今已经失去了它作为方便交通的实际功用,但是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厚重的精神文化寄托,广大人民群众还是把它视若珍宝,精心呵护,赓续传承。闽浙七县共同致力于廊桥保护和申遗工作,不仅仅在于七县都有廊桥,而且在于拥有共同的精神文化家园。

闽浙木拱廊桥联合申遗工作2004年启动。十五年间,闽浙七县围绕加快申遗步伐这个目标,携手并肩,精诚合作,矢志不渝,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009年“中国木拱廊桥传统营造技艺”被列入《联合国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闽浙木拱廊桥”正式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7年,组建了闽浙七县廊桥保护和申遗联盟,共同聘请专家,委托课题研究,开展申遗规划编制。十五年间,闽浙七县抓住扩大宣传这个关键,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社会共识逐渐形成。庆元县建成全国首家廊桥博物馆,为廊桥及其传统营造技艺的传承、保护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寿宁县拍摄的《爱在廊桥》影片荣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金鸡百花奖最佳导演奖;周宁县廊桥传承人张昌智把廊桥建到德国雷根斯堡,成为海外建成的首座中国木拱廊桥,引起轰动;屏南、政和、景宁、泰顺等地也都分别依托自身平台、利用各种形式不断加大宣传。泰顺县连续举办了七届廊桥文化旅游节,六届廊桥文化论坛,形成了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今年2月,泰顺廊桥非遗传承人曾家快修建的台湾南投县集集镇的泰顺廊桥举行了隆重圆桥仪式,廊桥又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联心桥”。

2016年,泰顺县三座列入申遗的国保廊桥,遭受百年未遇的超强台风“莫兰蒂”袭击,自然落架;在政府和民间组织的呼吁下,落架当天,上万名群众参与廊桥构件的搜寻工作,并找回了80%的廊桥原构件,为国保廊桥修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构件找回以后,许多民众自愿捐资参与修桥,文物专家和非遗传承人携手精心修桥,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三座国保廊桥修旧如旧,成功复活,泰顺修桥故事被评为全国文物保护与非遗传承完美结合的经典案例。

高校是廊桥申遗工作的重要技术支撑,也是廊桥申遗宣传的重要平台。自2002年首次在杭州、上海等地高校举办泰顺廊桥巡回展以来,至今巡回展已经走进了22所国内外高等院校。每次巡回展,都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也都增强了做好申遗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此次,举办“廊桥申遗、全民助力”2019年闽浙木拱廊桥全国高校巡回展,希望把廊桥独特、鲜活、极具生命力的文化形态和精神力量,传递给更多的高校师生,得到大家的认可,促进廊桥文化在校园的普及、推广,并通过大家的呼吁,唤醒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让更多人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中来,参与到闽浙木拱廊桥的申遗工作中来。(冯靖雅)


(责任编辑:曹洋)
返回首页 返回栏目首页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公告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 对外服务: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无线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union@china.org.cn 电话:86-10-88825924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