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时尚 直播 热图 科技 快消 小镇 专题 联盟

我与改革开放的广州故事会系列之四:广州的城市规划故事

时间:2018-09-17来源 : 中国网作者 : 侯翔宇

建设一座城市非一日可毕,一座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城市更是人类的自然选择。作为中国南部重要的对外开放的前沿城市,广州在改革开放伊始便被赋予了特殊的使命。

“向未来出发——我与改革开放的广州故事会”系列专题报道的第四期广州规划故事,五位亲身见证参与的广州规划大咖,将围绕改革开放四十年的规划和建设故事进行分享。

广州市规划院总规划师黄慧明:我与改革开放一道成长

广州规划院总规划师黄慧明

作为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的总规划师,黄慧明还有另外一重身份:生于1978年的他是改革开放的“同龄人”。

“1980、1990、2000和2010年,我成长的四个时期和改革开放息息相关。”黄慧明说。1978年黄慧明出生于南昌市郊区,印象里上世纪80年代的交通没那么便利,从家进南昌市区要坐一个小时的汽车,“那时候进市区逛一次公园,或者买一次年货,前一天会兴奋得睡不着觉。”黄慧明从小就对城市有强烈的艳羡与向往。

邓小平南巡后,广州这座南方沿海城市引起了正在高中的黄慧明注意。“广州兼具城市的温度、文化的深度、包容的气度,很吸引我。”黄慧明说。于是1995年高考后,他没怎么犹豫地填报了中山大学。

2000年黄慧明前往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工作,而这时广州也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重大项目接踵而至。初到规划院,黄慧明所在团队只有四个人,由于任务繁重。加班画图纸就成了常事。“一周至少通宵两次。”

他对参与的首个项目至今记忆犹新,当时他们负责广州开发区科学城的规划设计。科学城地势起伏,周边都是50米高的丘陵地,然而科学城定位是要成为高品质的工业园,这给规划师们带来了挑战。“当时为了看周边的植被环境,跟着工程师们一起爬山。”黄慧明回忆,“突然暴雨袭来,我的整个衣服都湿透了。结束之后黄慧明的T恤都被植被的绿浆染成了绿色,然而回去之后他还是伏案继续做方案。“当时我才发现,原来规划师并不只是在图纸上做文章,规划不是画画。”

而后黄慧明又参与了对于老区如荔枝湾、东濠涌等的改造和重新规划。然而他也经历过不少遗憾。“广州有很多有名的老建筑,比如西关大屋,我们也有很好的方案。但受制于经济的实施条件没能完成。”

2010年后,广州城市发展趋于成熟稳定,更注重品质化的发展和沟通。“这时我的项目开始更偏向于文化社区和深层次的思考。”黄慧明说。2018年,黄慧明又承担起了2035年广州建设规划的主导工作。“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们的这代人的使命就是将改革进行到底。”他说,“我们的设想是让广州成为‘活力全球城市,美丽宜居花城’,规划院也将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让广州规划建设更有高度和温度”。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倪阳:“西塔”设计者见证珠江新城发展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及总建筑师倪阳

作为广东省内建筑设计领域的知名专家,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倪阳见证了珠江新城CBD从无到有。他还是广州国际金融中心(西塔)的设计者。

上世纪80年代,珠江新城一带还属于铁皮房堆积的市郊,直到1997年,这片区域才重新得以规划。倪阳作为团队代表参与双子塔的设计,本来想要设计成外形完全一致的建筑,但是最终未被采纳。

不过也正是倪阳提出,让西塔的两面朝向珠江,从而更好地展现壮阔的城市景观。同时富力中心大厦也出自倪阳与同事们的手笔。倪阳还陆续参与了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等国内大型项目的设计。“其实对对一个城市,建筑设计的投入意义重大,好的设计能拉长整个城市建筑的生命周期,我希望广州建筑能朝精细化这个方向走,打造有品质的东西。”

广州市政府原副秘书长潘安:广州的规划方案是自然选择

广州市政府原副秘书长潘安

1981年,潘安毕业实习第一次来到广州,这座城市每一处角落都散发出浓浓的商都遗风,给他留下深刻印象。1991年为了攻读博士他再次来到广州。

“广州是一座缺少矫揉造作的城市。海纳百川是这个城市的基本特征。因此,这座城市也具有遇泥则污,遇水则清的特点。”

面对如何平衡经济与环境,广州着力拆除违章建筑物,恢复绿化,不断完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这些成果是广州人尊重城市秩序,尊重科学规律,尊重空间法制,尊重客观环境的回报。”潘安说道。

2011年,广州完成了城市空间框架建构工作,开始谋划新的十年。广州新十年的目标是建设智慧城市,在2020年之前广州可以完成“城市数字模型”测试和试用工作。

原广东省高教厅厅长,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原教授、博导许学强:从出力到献策

原广东省高教厅厅长,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原教授、博导许学强

1958年,原广东省高教厅厅长,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原教授、博导许学强来到广州,从此就在这里学习、生活、工作。“很荣幸能参与广州的发展,我出过力,也献过策。

他曾经参与了修建东湖公园的工程。当时的东湖还是一片淤泥,许学强在那里连续劳动了一个星期左右,虽然天气已经很冷了,但他每天都干得满头大汗,除此以外,还要时刻防备蚂蟥的叮咬。

1961年,许学强以学生身份参与第11版城市总体规划。在改革开放后的规划中,许学强也一直没有缺席,1983年的增城县域规划、1987年的广州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00年的广州市概念规划方案竞赛等等。

“比我辛苦的大有人在,不过一想到在这座日新月异的城市里,有我曾经贡献的一份力量。”许学强说。他还致力于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广州建设者。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博导何艳玲:建造一座可以对话的城市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博导何艳玲

1996年何艳玲来到了广州,如今她担任着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博导,长期研究城市建设中政府的角色问题。

“政府应该是一个引领者,改革的初期政府管理并没有适应突然而来的变化,我们的设计和管理体制能够保证基本的秩序已经不易。”何艳玲说。在她看来,广州市民公共参与精神非常强,这些年发展背后有公众参与基础,很多政策建立在听取民意基础上的,比如以前职能部门会出来摆摊听取意见,媒体也扮演者重要角色。

而对于未来的发展,何艳玲认为广州应当更加开放,“在新媒体时代,广州需要利用好媒体,将我们的文化底蕴传承下去,建立更好的城市形象,从而集聚非常优秀的产业和人才。”(穗外宣

(责任编辑:沈晔)

为你推荐

返回首页 返回栏目首页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公告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 对外服务: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无线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union@china.org.cn 电话:86-10-88825924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