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时尚 直播 热图 科技 快消 小镇 专题 联盟

“向未来出发——我与改革开放的广州故事”系列之三:广州的文化之光

时间:2018-09-11来源 : 中国网作者 : 侯翔宇

改革开放四十年,广州发展几经变革,经济、商贸等领域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作为一座有着独特而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广州在文化领域依然独树一帜。“向未来出发——我与改革开放的广州故事会”系列专题报道第三期的文化之光专题,将围绕改革开放四十年文化故事,展现社会变迁、时代进步。

在时代洪流中,广州文化始终保有最初的光辉,这其中除了有市民的合力,离不开职业文化人的坚守。其中有将广州交响乐团打造为城市名片的乐团领袖;在传统剧目上锐意创新,让大学生也迷上看戏的粤剧大师;在兴衰起落中坚守初心56年的广彩工匠;还有画木棉成痴的广州画家。让我们走近他们,聆听他们口中如何讲述正宗的“广州文化范儿”。

广州交响乐团前团长余其铿:乐团要扎根于城市

余其铿(广东省文化厅副厅长、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广州交响乐团团长)

“衡量乐团价值,就要看它能否真正与所在城市建立联系。”多年来余其铿一直深信这句话,并且身体力行地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广州交响乐团”成立于1957年,是国内的老牌乐团。1977年重新起步的几年,受到了流行音乐市场的冲击,乐团基本上处在吃饭糊口的状态。

1996年,余其铿通过广州交响乐团内部投票选举,成为了团长。1997年乐团进行体制改革,聘请香港著名指挥家叶咏诗担任乐团首席指挥,并且进行“拉幕考试”,实行“考核聘用制”。

“拉幕考试”其优胜劣汰的结果不是“换血”、而是“换位”——保留了乐团95%的人员,只是不再“论资排辈”,根据考核结果重新调整了演奏席位的先后。“就像广东的老火汤,无论汤料贵贱,只要火候到,汤的味道自然会越煲越好”。事实证明,这个举措调动起全团的工作积极性,一批年轻有为的演奏员脱颖而出。

1998年开始,广州交响乐团连续三年获邀赴京参加“北京国际音乐节”,首年演出意大利歌剧《波希米亚人》,在京城获得一片喝彩,被誉为“音乐节上的一匹黑马”。而后两年演出的法国歌剧《卡门》和《少年维特的烦恼》。更是获得国际著名的音乐大师潘德列斯基的赞赏:“这是我听到的中国乐团最好的声音。”

不过在余其铿看来,衡量乐团的价值还是看乐团能不能真正扎根于城市。为了让乐团更主动地拥抱大众,‌‌2006年开始广州交响乐团每年都会在星海音乐厅‌‌举办10场‌‌面对大学生的免费‌‌普及音乐会。此外还有普及性质的“音乐下午茶”,每个礼拜天的下午3点至5点,起初的票价只有50块钱,每年有8-10场,至今也有9年了。“反响最好的是下午茶,有听众会一次性预购全年场次。

2012年5月,广州交响乐团联合广州市教育局共建广州青年交响乐团,目的是为了从小将音乐融入孩子们的思想,并在演奏中感悟团队的意义。而不一定成为演奏手。“在城市人的发展上,乐团正在做应有的努力。让乐队和足球队一样,成为城市的骄傲,也成为广州的文创名片。”余其铿说,

广彩非遗传承人许恩福:坚守广彩56年

许恩福(广东省陶瓷艺术大师、广州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与他女儿

广彩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广彩工艺美术大师许恩福从事广彩工艺美术已经56年了,他经历了广彩行业兴衰起落复苏的50多年历史。许恩福回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广彩瓷出口是以低廉的价格争取市场份额,或与东欧国家换货的形式出口创汇。出口产品以传统广彩日用瓷产品为主,花样样式是普通的常规图案装饰。月销量价值只有六万元左右。

同时月产量却达到一、二个30尺货柜,每个货柜约一万多件套瓷器。过去的广彩从业人员,文化程度相当低,只有师徒传承的技艺,而没有理论实践的基础。广彩工人工资低,生产产值低,出口产品价格低,是标志性的三低企业。

1976年,广彩厂搬迁到芳村大道,扩大了工厂厂房规模,工人发展到近千人,增加了工厂生产人员的数量,开展了新的技术革新,广彩由全手工改变为半机械化的生产,生产产量大幅度提高,在出口价格上进行了全面的调整。

新工厂地面面积3000多平方米,厂房面积4000多平方米,有专供广彩工人上下班的六条路线汽车。出口创汇也大幅提高。

而在这四十年时间里,广彩与其他工艺美术一样,不断地对自身进行改变。在设计制作广彩工艺美术的过程中,许恩福和同事们进行了一种新的尝试,设计适合收藏界所喜爱的广彩风格特色,又有新的内容作品,设计本地特色风情的题材风景画,吉祥如意内容题材画作,百花齐放,争芳斗艳。

2010年,许恩福在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设立广彩方向的研究生教育,他的女儿许珺茹成了他的研究生。如今父女俩都是广彩代表性传承人,在广彩的道路继续前进,创造新的广彩发展路程。

粤剧大师倪惠英:创新粤剧文化是这代人的使命

倪惠英

从艺48年、主演了80多部原创与传统剧目、国内演出超过5000场,出访五大洲、行走世界1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交流演出近600场、发行了近70张戏曲音像......这一串成绩放在任何艺人身上都足够耀眼,这是省粤剧团老戏骨、粤剧非遗传承人倪惠英交出的成绩单。

倪惠英从小在广州西关长大,从小耳濡目染,对粤剧艺术的喜爱潜滋暗长。和长辈看大戏是她童年记忆中浓墨重彩的一笔。那时西关是众多粤剧艺人聚居地,也是最具广州风情的老城区。“那时候还有不少白天戏,在文化公园,在红星露天剧场。”

而倪惠英与粤剧结缘,还是8岁那年,广东省排演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她有幸被选中参演。“第一次登上中山纪念堂的舞台,满眼都五彩缤纷的琉璃瓦,雕刻精美的满洲窗,宽阔明亮的殿堂”倪惠英回忆,“从事粤剧的愿望从那时扎根。”1970年,14岁的她进入广东省粤剧团成为学员。

倪惠英很快便迎来了成名作《红色娘子军》。“那时候每逢下乡演出,村民打着火把、撑着小艇从十里八乡赶来看演出,一场演出能有上万观众。”

不过随着开放不断深入,外来文化的涌入演艺市场。“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粤剧团一年演出只有十几场,与原先的几十场相比相形见绌。

为了开辟新观众群,2002年倪惠英创作《花月影》,让年轻人和白领一下就喜欢上了这部新粤剧,800多篇来自大学生的观后感如雪花般飞来。随后倪惠英连续推出改编自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的粤剧《豪门千金》、反映广州大革命时期的《三家巷》等一批精品力作。

“戏剧有很深刻的人文情怀和思想,嵌套了人物命运和社会命运,通过艺术思考来到大家身边。”倪惠英说,“传统的剧目要好好保护,但不同的时代也应该有属于自己的粤剧。”

岭南画家陈永锵:热爱乡土的木棉画师

陈永锵(岭南知名画家)

陈永锵是广东南海西樵人,1948年生于广州,20岁的时候和父母一起回家务农。1978年刚好30岁,参加当年的高考, 1981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研究生班,获文学硕士学位。这成为了他人生的转折点。

如今陈永锵已经岭南知名的画家。1985年以来,他是分别在国内外举办七十多次个人画展,目前出版的个人专集有二十九本,文集四本,诗集二本。

正是因为自己务农的经历,陈永锵与农民、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他最为人熟知的是画木棉,而在他眼中木棉是一种象征,是“为人正直,君子之风”的象征。

陈永锵坦言,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他进而懂得了许多绘画教不了的道理,比如团队精神,集体力量,还有思考问题的方式。“没有改革开放,我就没有这样的机会。”

“岭南画派代表是一种精神,包含着开放,兼容,务实创新的思想。”陈永锵说,“岭南画派的创始人是救国于危亡的仁人志士,思考如何用绘画振兴民族精神,才是岭南画派艺术家的本质。”

摒弃“罐头乐”缔造纯正国风仙侠

麦振鸿(香港音乐创作人,香港浸会大学电影学院特邀客席讲师,入围第三十届香港电影金像奖)

相信每个看过仙侠影视剧的人,都对剧中悠扬的国风音乐印象深刻,而这些音乐大多出自麦振鸿之手。麦振鸿,被称作仙侠乐之父。

麦振鸿是中国香港人,回忆起与内地影视的缘分,麦振鸿认为正是开放包容给了他更多的机会。1997年,面对影视配乐圈恪守成规的创作模式,刚入行三年的麦振鸿不禁思考,是否应该走出去,在音乐创作上接触香港以外的机会。

从2005年的《仙剑奇侠传》开始,麦振鸿的配乐掀起了一波波仙侠乐浪潮。此外,麦振鸿还投入了原创电影音乐的教育工作,为“香港电影专业培训计划”担任讲师,而在参加广州白云时尚音乐节时,麦振鸿把音乐节变成了广州音乐人的交流聚会,即兴创作音乐,面对面交流音乐艺术,鼓动更多年轻音乐人感受原创音乐。2011年麦振鸿更是专门在广州、深圳设立了培训课程,有策略地在内地发掘具音乐创作潜质的青年人。(穗外宣

(责任编辑:沈晔)

为你推荐

返回首页 返回栏目首页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公告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 对外服务: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无线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union@china.org.cn 电话:86-10-88825924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