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业型企业快速成长,为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7月19日,财富中文网与全球同步发布了2018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财富》杂志的世界500强排行榜一直是衡量全球大型公司的最著名、最权威的榜单,由《财富》杂志每年发布一次。
在这份全球瞩目的榜单上,哪些新晋的力量在崛起,哪些公司在陷落?对比今年和去年的榜单,我们发现,一大批中国民营企业快速崛起,成为世界经济舞台上的重要力量,更展现出了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实力。
其中,一家来自广州的民营企业——雪松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首次入选世界500强,成为今年的黑马。
这家颇为低调的企业,在广州有着“第一民企”的称号,旗下拥有供通云供应链集团、化工集团、文化旅游集团、君华地产集团、社区生态运营集团和金融服务集团等六大产业集团,同时拥有齐翔腾达(002408)、希努尔(002485)两家A股上市公司。
创办于1997年的雪松控股,凭什么能够在21年时间里,跻身世界顶级企业之列?这背后又凸显着什么样的产业风向,释放出什么样的发展信号?
企业崛起的三波新浪潮
1989年,在这一年的《财富》上,中国银行首次进入世界500强排行榜,而在当年,这条新闻几乎没有为国内的媒体所关注。
到2018年,包括雪松控股在内,已经有?家中国企业跻身世界500强榜单,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
回溯中国企业进入世界500强的历史,基本上有这么三波浪潮:
第一波浪潮,大型央企和国企是主角。
1995年,《财富》杂志首次将所有产业领域的公司纳入评选范围,中国银行、中国中化集团和中粮集团3家中国企业(仅指中国内地企业,不包括香港和台湾企业,下同)在这一年进入世界500强名单。
此后13年,入围世界500强榜单的中国企业,全部都是在国企改革中不断壮大的央企和地方国有企业。到去年,入围榜单的央企数量达到了48家。
第二波浪潮,是来自房地产和金融领域企业的崛起。
2008年,中国平安首次入选《财富》世界500强,排名第462位。彼时20周岁的平安是这个顶级俱乐部的最年轻会员,也是唯一一家入围的非国有企业。
随后,招商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等,成为世界500强中的中国金融企业代表。
2012年,绿地成为中国第一家跻身世界500强的房地产企业。几年之间,恒大集团、万科集团、保利集团、碧桂园等4家房地产巨鳄也接连现身世界500强榜单。
第三波浪潮,来自以美的集团、雪松控股为代表的实业型企业,以及京东、阿里巴巴、腾讯这样的新经济巨头。
可以说,三波企业发展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既是中国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推进的企业印记,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新进展的时代刻度。
最近一波的企业发展浪潮,是在这两年快速掀起的,首先是崛起于世纪之交的新经济企业开始崭露头角。2017年,随着BAT三巨头中的阿里巴巴和腾讯首次进入榜单,全球6家互联网服务大公司中国和美国各占据半壁江山,力证中国新经济的核心企业群已有了比肩全球巨头的实力。
紧接着,在互联网蓬勃兴起之际,发轫于传统产业的中国民营经济企业,星光并未因此暗淡,反而成为榜单中更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走入“无人区”的深圳华为,已经和中国平安一起杀入了世界百强的行列。
尽管处于竞争已经白热化的家电行业,美的集团仍突破重围。转型“科技集团”的美的,向中国乃至世界展示了传统制造企业转型之决心。
“实业+民营”,中国的民营企业不断为在转型过程中的中国经济,顽强地积蓄市场的力量。现在,首次杀入世界500强榜单的雪松控股再次壮大了这股力量。
业绩保持高速增长的腾讯、阿里巴巴,它们代表的是中国新经济的迅速崛起。在中国新四大发明——“高铁、移动支付、共享单车和网购”中,后三者都是新经济的佼佼者。而事实上,在光芒闪耀的BAT互联网巨头之外,雪松控股这样一家踏踏实实深耕大宗供应链、化工等实体领域的企业,从世界500强的激烈竞逐中突围而出,具有典型的意义。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当前,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产业结构、消费需求和国内外环境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
在这样的节点上,以华为、腾讯、阿里巴巴、雪松控股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民营企业走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前列,将有望持续发挥榜样的力量,为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赋能,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力量。
到全球舞台上对话 广州“第一民企”的进击
一些熟悉广州的朋友还会记得这样的场景:去年9月5日,在广州市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大会上,广东省委副书记、广州市委书记任学锋在讲话时“点将”雪松:“到全球舞台上对话,以前通常都是国企。广州的世界500强企业,就是这几家国企。以后,是不是雪松也能出去对个话?”
“肯定的!”雪松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张劲当即自信回应。
这一问一答,赢得满场掌声。
也正是在这次广州民营骨干企业云集的大会上,张劲作为企业代表发言时首度公开表示,雪松控股将力争在2018年跻身世界500强,填补目前广州本土民营企业在该榜单上的空白。
不到一年时间,雪松控股真的梦想成真,成功入围世界500强。
这家起步于岭南云山珠水的企业,立业至今不过21年,在这么短时间内便跻身世界500强。这样强劲的发展势头,放眼全球都堪称惊人。
在广汽、南方电网两大国企之后,广州这座国家重要的中心城市拥有了雪松控股这样一家扎根实体经济、民营经济的世界500强企业,有着特殊的意义。
这座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曾是全国较早重视发展民营经济的地区之一,有着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肥沃土壤。数据显示,广州三成税收、四成GDP、五成就业均来自民营经济。
广州现有科技型企业15.3万家,其中90%为民企;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中有4600家为民企,占全市总量的比例为97%;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90%以上来自民企;全市新三板企业中民企达401家,占比95%。
这四个“90%以上”充分说明,民营经济在广州经济版图里的分量。
但是,“星星多,月亮少”却是广州民营经济的痛点。
很多人喜欢对比,广州国企和外企总部数量多于深圳,但是深圳却拥有华为、腾讯、平安、招商“四大金刚”。
民营企业是市场主导的产物,它的数量和质量能反映城市经济活力。拥有众多民企的广州,拥有了来自实体经济的世界500强民企,充分证明了这座城市经济在量与质上的提升。
去年,广东出台了《广东省降低制造业企业成本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为了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广州又在去年9月出台了“民营经济20条”。
“民营经济20条”细分为83项政策措施,包括畅通民间投资渠道、支持民营实体经济发展、促进民营企业创新创造、扶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优化民营企业发展政务环境、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等六个方面,创新性和含金量都比较高。
扶持民营企业创新、做大做强,广州还选择100家民营先进制造企业,作为综合试点进行重点扶持。
正是因为营商环境的提升和制度的优化,广州的民营企业才能在这里迸发活力,激荡进击。再加上企业自身的努力,雪松控股牢牢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成功跻身世界500强的行列。
位于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雪松控股的总部大楼正在加快建设,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投资逾10亿元。扎根广州做大做强,是这家民营企业对于这座城市营商环境的最大肯定。
广州“第一民企”登上世界500强榜单,只是一个开始。包容开放有活力的广州,会迎来下一个“雪松控股”,会有更多民营强企在这里诞生。
雪松是谁?
时至今日,估计还会有人问:雪松是谁?为什么是雪松?
对于这家民企龙头,其实外界知之不多。
1997年,张劲在广州创立了雪松控股的前身君华集团。
2016年,雪松控股实现营收1570亿元,位列中国民企500强排行榜第16位,蝉联广州民企营收规模之首。2017年,雪松控股营收突破2210亿元。
从0到2210亿元,雪松控股只用了20年时间。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涌现出的最具成长性的民营控股集团之一,雪松控股最关键的便在于扎根实业,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战场发力。
张劲曾经颇为感慨地说,雪松是在广州改革开放的沃土上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粤商的基因是雪松的底色,改革的闯劲是雪松的骨气,创新的精神是雪松的命脉。这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这家企业发展的“密码”。
雪松控股的产业版图上,供通云供应链集团、化工集团、文化旅游集团、君华地产集团、社区生态运营集团和金融服务集团等六大产业集团齐头并进。
这六大业务板块的布局,都是基于对传统产业价值链的重构。大宗商品交易也许充满挑战,但基于大宗商品的供应链管理仍然充满商机;物业公司也许活得不太好,但社区生态运营是有价值的……
2017年,张劲对雪松模式作了系统总结。雪松模式的核心是“重构产业价值,坚守未来主义”,这条主线贯穿于雪松过去的商业实践和未来的发展理念。
“坚守实业兴中国,创造价值报社会”,产业价值是雪松模式的核心驱动。雪松是一个实业驱动型企业,通过“复杂协调、产业升维”的创新模式,不断重构产业价值。
蓝海制胜是未来主义的产业方针。雪松在产业布局和发展思路上始终奉行蓝海战略,努力寻找蓝海产业的“无人区”,不断在细分市场寻求头部突围。
雪松控股旗下的供通云供应链,如今已是中国最大的大宗商品做市商之一,也是智能供应链领军企业,产品覆盖了有色金属、黑色金属、煤炭、原材料、石油化工、农产品等诸多品种。
依托16年行业积累及零违约率口碑,供通云持续构建全产业链渠道优势和全品类规模优势,深度挖掘产业链价值点,为企业提供高效优质的JIT、价格管理、风险管理、物流、加工等增值服务,以一站式智能供应链服务全方位满足客户需求,创造产业价值,服务实体经济和国家战略。
供通云的快速成长,来自雪松控股重构产业价值的“点金术”。供通云经历了三次关键的转型:
2008年以前,供通云主要从事大宗商品的传统贸易,当时大宗商品属于卖方市场,供通云只要拿到货,就能挣钱。
2009年下半年,供通云在铜杆市场上的客户几乎都采用了点价交易模式。借助于此,供通云突破了简单的点对点贸易,开始向大宗商品贸易服务商升级。
2015年,供通云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机遇,在华南市场大幅扩张;随后大举进入华东和华北市场,规模得以迅速扩张。多品类及多市场扩张之后,依托互联网及信息技术变革红利,供通云也逐步完成向大宗商品供应链一站式服务商的跨越。
正是凭借关键时刻的转型,在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降、贸易商被迫退出市场的时候,供通云却一跃而起,填补了其他企业退出后留下的市场空白,许多上游的大型冶炼厂纷纷找上门寻求合作,供通云迅速扩大经营规模。
这也证明,企业自身真正的供给升级才是未来高质量发展的保障。坚守实体经济,发展的航船会在风口上加速前进,雪松控股就是这样做的。
作为一位“70后”,张劲对于当下脱虚向实、经济引擎动力切换的环境有着这样的深刻思考:“近三十年经营企业的实战经验告诉我,所有的行业都在发生巨大变革,行业的边界正在被重塑,产业重构已经成为当下的常态。”
不管是布局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雪松控股都秉持产业创新和价值重构的核心思路。
雪松控股旗下的企业齐翔腾达是化工龙头企业,甲乙酮和顺酐生产规模全球最大。
2017年,齐翔腾达实现222.35亿元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78.44%,实现净利润9.95亿元,同比增长70.90%。
这样让人咋舌的发展速度,同样来自产业的创新。雪松充分发挥自身强大的产业基础和运营能力,推动齐翔腾达重构化工产业价值,从原油到碳四,打造横跨全产业链的世界级企业。
“雪松的愿景是创享商业新生态。商业史上伟大企业的一个共性,正是致力于打破传统的商业边界,构筑进步的商业生态。”张劲说。
可以看出,虽然是深耕实体经济、扎根传统产业,像雪松控股这样的企业却走出了不同以往的发展路径,拥有与BAT互联网巨头们不一样的商业传奇。
新经济领域里的新巨头与传统领域里的新传奇“双龙出海”,是新时代中国发展的两大市场力量。
对于雪松控股来说,跨过世界500强的门槛是一个全新的起点。未来,这家进入世界舞台的广州民营企业如何演绎出新的商业传奇,将是雪松控股留给我们的最大看点。
(责任编辑:沈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