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广州 引领前行

——推动广州文化繁荣兴盛系列评论

发布时间: 2018-01-03 10:08:16 |来源:广州日报 | 佚名 |责任编辑: 沈晔

 

岁末年初,文化广州绽放耀眼光芒。

2017广州《财富》全球论坛,既是一次关于创新与开放的高端对话,也是一次对“文化广州”淋漓尽致的全球展示。在中山纪念堂前,生旦净末丑各行当轮番亮相,六位梅花奖得主联袂演出的粤剧先声夺人;在珠江边,1180架无人机编队在夜空中翩翩起舞,与会嘉宾纷纷拿出手机拍下这神奇的一幕。

刚刚作别财富论坛,广州文化产业交易会又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掀起一阵新的文化热潮。整合六大平台打造文化“广交会”,串联起文化产品从创意、生产到营销、落地的全链条,硕果累累。千年商都释放出的强大文化辐射力,让人眼界大开。

毫无疑问,2017年是文化广州大放光彩的一年。2018年,广州大力推动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再上新水平,大步迈向“全球一线城市”和全球引领性城市。

广州已步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坚定文化自信成为这一阶段的必然要求。文化是城市的根和魂,更高品质的文化既滋养着公众,又引领着城市向上发展,向世界清晰地传递出广州的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纵观世界城市格局,一个城市要在全球城市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离不开文化的积极引领。当前,广州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当下的重点是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更好展现广州文化独特魅力,形成与广州城市水平和国内国际地位相适应的文化软实力。

文化,既是支撑广州发展的坚实基础,更是引领广州前行的精神力量。

文化广州:现代化、国际化、多元化

在《辞海》里,“文化”这一条目下写道:“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千百年来,文化既是描摹时代演进的注解,又是透视社会发展的窗口。

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作出的重要论断,提出要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抓好文化建设,增加社会的精神文化财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包括文艺作品在内的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的要求也更高了。

作为国家重要的中心城市,广州要进一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正是题中之义。广州文化发展迎来充满机遇、大有可为的黄金期。

文化,深深扎根于城市的历史积淀,汲取经济社会发展养分。明清时期,随着广州航运通商城市功能的凸显,广彩、广绣等行销欧洲,成为皇室贵族争相拥有的中国宝物。上世纪80、90年代,广州文化在全国刮起一阵旋风,《雅马哈鱼档》《外来妹》《情满珠江》等影视作品,和《弯弯的月亮》等流行音乐广受欢迎。风靡全国的“广州热”背后,既有这些作品自身质量高、制作精的主观因素,更有其反映了广州改革开放前沿的发展实践这一客观因素。文化吸引力,从来都离不开经济社会的发展、思想观念的领先。

走进新时代,丰富多彩的“广州故事”为文化大发展进一步厚植土壤。文化,为一座城市汇聚起的认同感、归属感,是任何经济数据都无法替代的;在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任何短期的人为刺激都无法替代长期的自然积累。长达2200年的广州建城史,就是这样一本得天独厚的文化宝典。

在国际权威机构的测评中,广州已迈向“全球一线城市”。要在全球城市体系找到自身位置,文化是一项不可或缺的软实力。提到巴黎,人们首先想到的并不是有多少知名企业,而是卢浮宫、歌剧以及卢梭、伏尔泰、巴尔扎克、雨果等巨匠;提到纽约,人们也许不知道它的GDP数字,但一定知道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林肯艺术中心和百老汇在世界文化版图上的重要地位。如果说经济实力的增长让今天的广州与诸多世界名城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那么在这些全球顶尖城市的竞争中,文化才是更深层次、更具识别度的竞争力。

更加开放、自信、包容的广州,已经到了这样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公众需要更高质量的文化供给,文化发展的各方面条件也日益成熟。广州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既符合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城市发展的必需与必然。

文化广州:中西合璧、海纳百川、求新求变

“如果在中国居住,我会选择广州。”美国百老汇巨星、音乐剧王子布拉德·里特尔在广州大剧院上演的《歌剧魅影》中担任男主角,在他看来广州有热爱艺术的人们,有非常好的文化氛围;享誉世界的阿维尼翁戏剧节副总监保罗·宏登对广州赞誉有加:“广州既古老又现代,起码要来10次才能真正了解她。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是我来向广州吸取经验和灵感。”国际知名的文化人士,为广州丰富多彩、中西合璧的文化魅力所折服。

不忘本来,弘扬广州岭南文化传统。

——有千年商都之称的广州,文化底蕴相当深厚。岭南画派、岭南建筑、岭南园林等等名扬四海,三雕一彩一绣等入选世界非遗名录。从《雨打芭蕉》的高雅到《步步高》《赛龙夺锦》的热情喜庆,广东音乐成为广州文化的一张国际名片。“广州之夜”震撼达沃斯,靠得正是展示原汁原味的岭南文化。粤剧作为岭南文化的瑰宝,百年南国红豆、代代梨园名伶,把粤韵笙歌唱进广州文脉之中,从“万家灯火万家弦”的私伙局,到“一盅两件,唱曲看戏”的粤曲茶座,粤剧始终是广州最闪亮的文化名片。眼下,广州举办国际粤剧节、非遗进校园等活动,让传统文化代代传承,迸发出新的生命力。

吸收外来,海纳百川打造现代文化名城。

——“得闲睇戏”,而且是世界级、高水平的“大戏”,日渐成为广州人娱乐休闲的新选择:近年来,广州几乎以一年一部的速度,将《图兰朵》《蝴蝶夫人》《茶花女》《歌剧魅影》《阿依达》等名剧搬上舞台,让广州人大饱眼福的同时,更吸引了不少戏迷从全国各地“打飞的”来看剧;不久前,世界古典音乐“天团”柏林爱乐乐团和维也纳爱乐乐团先后来到广州演出,引来全城热议;自由浪漫的爵士乐也在广州找到了众多知音,在广州国际爵士音乐节上,海内外的爵士乐爱好者在羊城共襄盛举。

面向未来,求新求变注入年轻活力。

——《漫友》这份诞生于广州的杂志,带动了全国动漫行业的发展。时至今日,广州动漫、游戏产业领跑全国。在权威机构公布的中国动漫十大中国品牌榜单中,广州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猪猪侠、巴啦啦小魔仙、快乐酷宝占据四席。其中《喜羊羊与灰太狼》登陆迪士尼频道,向52个国家和地区播出。纪录片在全世界范围内从小众走向大众,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已跃升为亚洲规模最大纪录片专业节展,为广州在这一新兴领域内占得先机。

生活在广州,文化惠民大大提升了公众的幸福感。从跻身“世界十大歌剧院”的广州大剧院,到历史悠久、特色突出的星海音乐厅、友谊剧院、黄花岗剧院等,年演出量超过10000场;广州文交会、广州艺术节(戏剧节)、中国音乐金钟奖等文化活动,既让专业人士收获满满,也为广大市民提供了高质量的精神食粮;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图书馆等,城中遍布的公共文化设施让人流连忘返,处处可享受丰盛的文化大餐。

文化广州:既有高端文化供给,又有广州特色

波澜壮阔的新时代,呼唤更高品质的文化产品;砥砺前行的新广州,需要更加高端的文化产业。

相关统计显示,2016年广州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043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达5.28%,成为广州市又一个超千亿元重要支柱性产业。广州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4991元,占城市家庭人均消费支出比重为13.1%,位列全国第一。当前,广州在文化惠民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标国际国内一线城市,文化供给还存在结构性问题,突出表现在高端文化产品供给不足、文化出精品的能力还有待提升。展望未来,广州必须在文化建设上坚持全球视野、高点站位、广州特色,推进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文化建设上实现从大到强的突破。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文化品位体现在城市的方方面面。高水平的城市是设计出来的,需要追求卓越、主动谋划。在广州国际灯光节期间,经过精心设计的灯光装置让珠江两岸呈现出别样的风采,连很多“老广州”也感叹,原来珠江灯火如此美丽;如今,广州的绿化已经不再只见树木不见花草,而是打造有体系、有层次、有侧重的综合花景。这些静悄悄的改变,正是有为的结果,正体现设计的力量。

着力提升高端文化产品供给能力,需要提升精品意识和品牌意识。广州的文化建设要在全球城市竞争中脱颖而出,不能吃老本,更不能“过得去就行”。出精品,意味着要有一批更高质量的文化产品,既要瞄准世界一流,又要加强本土原创。比如近年来知名剧目接连在广州各大剧院上演,但还有《战争与和平》等一大批世界顶尖剧目,尚未与广州观众见面;剧院里的大制作多是国外的作品,广州本地能否拿出一些具备世界水准的原创剧目?此外,打造广州文化的品牌也很重要,比如由广州交响乐团创办于1993年的广州新年音乐会,是国内最早且唯一由同一乐团连续举办超过20年的城市新年音乐会品牌。当前,初试啼声就一鸣惊人的文交会等大型文化活动,已成为广州一张新的文化名片,还要长期做大做强。

着力提升高端文化产品供给能力,需要不断创新。包容和创新,是文化的生命力。事实上,敢为天下先、善于接受新事物一直是广州文化的特色,比如岭南画派就率先引入西洋油画创作手法,飞机轮船等皆可入画。今天,创新同样引领着广州文化发展得更加多元而精彩。在朋友圈里刷屏的无人机编队表演,第一次把无人机与户外演出结合了起来,这一奇思妙想让人叫绝;珠影集团开拍我国首部4K粤剧电影,让传统文化坐上了新科技的快车。在文化建设方面,同样需要“饮头啖汤”的创新精神。

着力提升高端文化产品供给能力,需要体制机制保障。在文化领域内,政府大包大揽未必有益,转变思维做好服务、厚植土壤静待花开,才是水到渠成。文化建设需要培养氛围、传承积淀,讲究厚积而薄发。政策帮扶,也需着眼长远,不能过分看重短期效果,更不能拔苗助长。由于文创行业小微企业多、投资回报慢,融资难一直困扰着很多文化企业。广州不妨成立专项基金,撬动社会力量,推动广州文化创意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发展。

着力提升高端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尤其要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相比于其它产业,文化产业具有智力密集的突出特点。换言之,人才,是文化建设的决定性力量。古往今来,广州汇聚了一大批出类拔萃的文化人才,在粤剧领域有名角红线女以及欧凯明、崔玉梅等诸多梅花奖得主;在流行音乐领域,陈明、甘萍、林依轮、李春波、陈小奇等一大批歌星及词曲作者都是从广州崭露头角、走向全国。如今,在各地争相加强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广州在人才储备方面也要有危机感。积极引进国际国内一流人才,大力培育本土文化人才,尤其要注重集聚一批市场化人才。不仅要有一批名作家、名画家、名导演,还要一批优秀的策展人、推广人、经纪人等。引才用才,关键在于为人才提供一个自由宽松的发展空间,让创意的力量碰撞激荡。

走进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仅是物质方面要更加充裕,更在于精神方面要更加充实。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创高端、出精品,进一步提升广州的文化内涵,让公众得到高层次的文化享受。

中西合璧,海纳百川。

文化广州,引领前行!


新闻热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