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文化自信 传承匠心之美 “2017文化自信——中华匠心文脉传承与非遗保护发展论坛”在京召开

发布时间: 2017-09-14 13:00:15 |来源:中国网 | 佚名 |责任编辑: 孟君君

 

2017文化自信论坛现场

9月12日下午,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罗哲文基金管理委员会、中国紫禁城学会、中国建筑与园林艺术委员会主办,四川水井坊股份有限公司协办的“2017文化自信——中华匠心文脉传承与非遗保护发展论坛”在北京太庙举行。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励小捷,四川水井坊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范祥福,中国民协原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中国建筑与园林艺术委员会主任罗杨,文化部党组成员、中国紫禁城学会会长晋宏逵等领导嘉宾,以及来自文化、文物保护、非遗保护等领域相关的专家学者和媒体出席本次论坛。论坛分为主题演讲和嘉宾对话两个部分,分别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秘书长周燕屏和中国建筑与园林艺术委员会秘书长曲云华主持。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秘书长周燕屏主持论坛

坚定文化自信,是文物保护和非遗传承行业领域所有人的职责及历史担当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励小捷致辞

励小捷理事长在致辞中强调“讲文化自信是党的宗旨,也是对全民的要求”,并指出“我们不但要树立对中华文化的自信,还要坚定普及并传承好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的自信,这是我们的职责所在,也是我们的历史担当”。

他认为中华匠人是把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得最多、最好、最深化的一部分人,不论是建筑行当的瓦匠、木匠、泥水匠,还是其他的领域如花匠、裱糊匠,凡是匠人针对的都是一种物质的载体,而他所具备的技艺则是非物质遗产的精华。宣传中国匠人精神,就应该把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遗产的保护结合起来。

水井坊坚守匠心传承与非遗保护

四川水井坊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范祥福致辞

范祥福总经理在致辞中讲到,传承是在中国文化里面起着重中之重的角色。1998年,水井坊挖掘出来了一个600年前的白酒作坊,这个有实物传承的白酒企业作坊到现今刚刚600年。中国的故宫、太庙刚好也有600年左右的历史,这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水井坊希望能延续600年的传承,匠心匠艺,一心一意只做好一件事情。他说,水井坊未来计划建设一个非遗文化遗产保护的基金,让随着科技发展而逐渐消逝的东西、慢慢淡化的记忆可以继续留存下去,在社会责任方面略尽绵力。

非遗保护与工匠精神

中国民协顾问、中国建筑与园林艺术委员主任罗杨做主题演讲

中国民协顾问、中国建筑与园林艺术委员会主任罗杨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生生不息所传承的文明的基因和文化的印记,是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的标记,也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承载着民族的价值观。

他在主题演讲中提到,我们不缺乏创新的激情,而缺少对传统的继承;我们不缺少对外开放的勇气,而缺少我们自己文化走出去的能力;我们也不缺少五千年的文脉传承和历史的资源,而缺少这些资源在当代的转换和创新发展;我们不缺少经济发展的速度,而缺少文化发展的高度。当速度为王,短平快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的时候,精益求精,完美无瑕的工匠精神,却得不到应有的社会尊重和应得的社会回报。所以我们今天要重提工匠精神。

中国传统营造技艺三题

中国紫禁城学会会长晋宏逵做主题演讲

晋宏逵会长以中国的传统建筑为例,从文化内涵、特殊现象、传承创新和保护三个方面讲述了中国传统营造技艺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向大家展开的阐释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博大精深。他认为官式营造技艺不仅仅是在流传一种技艺,更是要升华为对文化传承的自觉性,是一种对民族文化遗产的责任和担当。

酒在宫廷饮食文化中的地位

故宫博物院宫廷部原副主任、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苑洪琪做主题演讲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苑洪琪提到,酒是中国四大饮品之一。在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中,酒形成了特有的文化内涵,它不仅仅是口舌之享,更是精神的寄托。苑洪琪老师从古代饮酒谈至当下饮酒,从酒可入药谈至多饮伤身,确立了酿酒也是中国传统的技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罗杨(左一)、刘魁立(左二)、刘兰芳(右二)、李松(右一)

在嘉宾对话环节中,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坦言,说到怎么传承,评书就是需要坚持,因为学艺至少要五年才能满徒,站在台上还得看你的天分。工匠也是如此,学完之后也要看天赋、看悟性。说到怎么办,她说作为一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评书艺术的传承人,自己就有一份责任,要把评书艺术传下去,不传就会失传。

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认为,传承与忠诚是构成文化自觉的两个要素,有了文化自觉才有了保护和在保护基础上的传承,这也是传承人所具有的品质。

文化部民族民间文化发展中心主任李松说,非遗实际上是一个开放的、全世界全人类对文化遗产概念的不断深化和扩大。它确定的一个价值就是文化在人类发展的终极目标上,到底是什么位置。文化不是拿来说的,而是拿来用的,如果传统文化在大众社会生活当中没有使用价值,不可能传承,喊都没有用。

新时代如何传承与践行工匠精神

李永革(左一)、晋宏逵(左二)、张柏(左三)、马佩(右二)、许勇(右一)

在此对话环节中,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张柏首先发言,他以水井坊为例,讲述了工匠精神应该如何传承和践行。他提到,水井坊酒业历史悠久,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就是因为水井坊的文化自信,他们没有忘记文化,而是发扬工匠精神,把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发展好、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中国紫禁城学会会长晋宏逵表示,工匠精神首先是一种大爱,爱祖国,爱人民,爱自己所从事的行业,爱到痴迷就有可能出成绩。第二是一种追求极致的精神,把工作做到所想到的最好的程度,一方面要传承师傅教给的东西,同时在这个基础上创新,把这个行当做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两点是工匠精神传承的核心。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专职副理事长马佩对匠人在工匠精神的传承提出了几点要求。一是组织和鼓励,像搞非物质文化一样把传统工艺的传承搞好。二是要提倡各种流派,鼓励竞争和学习。三是要支持,鼓励子承父业。四是尊重他们的成就,要把他们的成就向社会推荐。五是尊重老艺人。六是引导融合跨界和创新。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李永革认为,“传承离不开口传心授,要想把工匠精神传承好,必须要坚持师承制。”他以自己为例,讲述了师承制的必要。“传统的技艺很多是用文字和语言表达不出来的。我是大木匠出身,很多大殿都是由大木匠来做的,多数没有图纸,全凭大家看到的。就像我们常见的柱子,看着一般粗,其实并不一样,都是有区别的。所以工匠就得利用智慧,合理地搭配木料,让人看着横平竖直。你必须看老师的操作要领,看他的动作,才能够悟出来,掌握了。这些东西,完全靠书本去看,是悟不到真谛的。我建议,今后我们一定要坚持师承制,把这种精髓原汁原味的传下去”。

许勇在嘉宾对话中说,“工匠精神的核心是专注与坚持,这两点伴随着水井坊历代的酿酒大师走过了漫长的时光,他们也以此践行着‘倾尽一生为世人酿造传世美酒’的誓言,这种传承了六百余年的精神,可以被看作是文化自信的来源之一。而工匠精神放之于当下,是一种对细节苛求完美,不断创新求变的理念,这被水井坊融入在美酒的酝酿与文化的延续之中,在水井坊的生产线上、在水井坊的博物馆里、在每一个水井坊人的身上,都可以看到这种精神的体现。”

本次论坛与会嘉宾代表以“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匠心之美”为主题,紧密围绕“文化自信核心价值观”,从非遗保护和工匠精神传承两个领域展开交流讨论,各位领导嘉宾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论坛取得了圆满成功。专家学者认为,从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信正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发展的未来之路,而匠心是传统文化未来发展的力量源泉。推动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一是要在当下活起来,二是要认真研究文化未来发展目标,三是要研究传统文化传播的新途径。


新闻热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