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现代壮剧《第一书记》北京会演大获成功

发布时间: 2017-07-24 10:10:03 |来源: 中国网 | |责任编辑:

 

7月22日至23日晚,广西现代壮剧《第一书记》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参加2017年全国基层院团会演,作为代表广西的唯一节目,该剧用艺术表现手法向观众展现了当代共产党人的先锋形象和广西新一轮扶贫攻坚的喜人成绩,引起了现场观众共鸣。生动的故事情节、丰满的人物形象、浓厚的壮乡风格、独特的地方语言……都让现场观众流连忘返。

据了解,《第一书记》取材于201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选派3000名优秀机关干部进驻3000个国家级贫困村担任党组织第一书记,帮扶和带领贫困农民脱贫致富的题材。该剧以第一书记女博士刘萤两年扶贫工作生活为线索,描述一个初出茅庐、高学历的机关女党员干部到最基层,锐意改革,历经挫折,最终走出一条可持续的产业发展道路,稚嫩的第一书记与村党支部、村民群众一道收获了物质与精神层面的丰硕成果。全剧故事贯穿了刘萤、老支书、草鞋翁三代人的时空和情感。主创人员在创作时,跋山涉水深入贫困山村进行生活体验,收集素材。他们一路看,一路听,一路学,一路思,选择了那些平凡而真实、感人而真切的平凡事进行加工提炼。剧里,当村民们听说要来一个女博士书记时,其中有期待、有怀疑,更多的是好奇和调侃,剧中人物鲜活明亮,生活气息浓厚朴实,洋溢着青春时尚气息和鲜明的热点话题,展现了年轻人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和甜蜜的爱情故事,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用戏剧的艺术表现手法将第一书记的工作、生活搬上舞台,让更多的人走进第一书记的内心世界。

在表演形式上,《第一书记》将德保南壮的采花调、哭调及北壮的正调、过场调等民族元素融入其中,使全剧洋溢着浓厚的壮乡地域风格,充分凸显了壮剧流畅、柔美、诗情画意的艺术气质。该剧不仅保留了壮剧曲牌风格,还注入新的时尚元素,使全剧呈现出更为强烈的时代感,给人以强有力的艺术渲染力。值得一提的是,该剧从导演、作曲、编剧到演员,都是广西本土文艺工作者,真正做到了“广西人写广西题材、广西人演广西事”。

该剧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扶持打造、广西德保县马骨胡艺术中心排演,广西戏剧院壮剧团全程指导。曾荣获第九届广西戏剧展演桂花剧目金奖,这是继《宝葫芦》进京汇报演出近六十年以来,德保县的壮剧团第二次进京演出。

德保是广西壮剧的发祥地。壮剧又称“土戏、壮戏”,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因演唱常用“呀哈嗨”作衬腔,俗称“呀哈戏”。清代中期,天保(今德保)县城南隆街黄现炯,青年时从军到广东,后在广东戏班学戏3年,回家后,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迁居马隘街,组班演“客戏”即邕剧,形式类似双簧,用白话(粤语)和邕剧唱腔演出,但当地人听不懂,他就用当地壮话、揉以山歌和汉龙小调为唱腔,形成马隘调。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黄现炯与谢义、陈兴等人组建土戏班。用壮语演唱,揉入山歌、民间小调为唱腔,形成马隘土戏。光绪十一年(1885年),靖西县足院木偶戏班师傅韦公现、李瓜选组建土戏班,以人代偶,做唱分离。宣统三年(1911年)第二代师傅农寿山、李大新、韦爷欢等改为做唱合一,形成足院土戏。马隘、足院土戏互相交流融合,形成了南路壮戏。南路壮戏自问世以来就一直深受德保、靖西等地人民的喜爱,还流传到附近的越南北部语言相通的岱、侬族地区,成为壮族剧种当中的南路流派代表,故称“南路壮剧”。

南路壮剧在德保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1951年3月,曾经参加过广西学生军的林中鹤领头组建了“东安街业余演剧团”,利用当地木偶戏的音乐唱腔,改编了当时在北方老区流行的《王贵与李香香》等剧目,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一些剧中的唱段也在群众中流行传唱,很受欢迎。1955年,德保县东安街业余剧队带壮剧《宝葫芦》和壮族舞蹈《捞虾舞》赴北京参加全国群众业余音乐舞蹈观摩演出,荣获优秀节目奖。刘少奇、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观看了演出,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从此,壮族民间原先俗称的“呀哈戏”、“土戏”,不仅正式以“壮剧”的名称走上首都舞台,而且确立了壮剧作为一个民族剧种在我国戏曲舞台上的地位,成为壮剧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1956年,德保县壮剧团正式成立,是当时广西第一个专业壮剧团体。1957年合并靖西壮剧团,取名“南天壮剧团”,后改为“靖德壮剧团”,最终又改回“德保壮剧团”。1959年,在德保壮剧团的基础上,经培训扩充升级为百色右江壮剧团。1961年,右江壮剧团又晋升为广西壮剧团,其人员大部分都是来自成立之初的德保壮剧团。广西壮剧团成立几十年来,努力挖掘民族文化宝藏,注重传承与创新,先后创作了《宝葫芦》、《百鸟衣》、《红铜鼓传奇》、《瓦氏夫人》、《金花银花》、《歌王》等传统和现代剧目,多次荣获全国、全区大奖。

近年来,德保县不断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不动摇,在传承、挖掘与保护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制定保护规划,建立保护机制,以政府管理与扶持为主导,加大投入,拨出专项经费;积极鼓励和扶持民间建立的文艺协会、业余剧团等具有传承和发展作用的社团组织,对于群众自发组织的南路壮剧专场演出、南路壮剧艺术兴趣小组给予大力帮扶;开展壮剧进村屯、进社区、进校园等活动,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实行每年一届壮剧文艺汇演计划。目前全县共有专业剧团1个,业余剧团48个,传统剧目15本,有古壮字(土俗字)抄本150本,创作剧目52本,专业剧团每年演出100多场次、业余团队每年每团演出450场左右。


新闻热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