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旅游业融合与创新论坛启动仪式
暨黔中首郡 乌江明珠(中国·思南)旅游推介会在京召开

发布时间: 2016-07-18 09:13:26 |来源: 新华网 | |责任编辑: 沈晔

 

美丽中国,旅游先行!由新华网联合铜仁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四届旅游业融合与创新论坛启动仪式暨黔中首郡-乌江明珠(中国·思南)旅游推介会”在北京饭店召开,国内30多家主流媒体参与报道,活动由“思南旅游推介会、第四届旅游业融合与创新论坛启动仪式、思南旅游发展专家建言、媒体提问会”四个环节组成。此举是继第三届论坛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召开后,新华网进一步发挥“连心桥”作用,搭建论坛平台助推旅游业创新发展,深度融合旅游城市、推动地方产业发展的又一全新举措。新华网总裁助理,产经中心总经理徐明伟在论坛启动仪式上首先致辞,表达了主办方对旅游产业发展的关切之声,作为论坛的组成内容——2016优选旅游项目投资合作峰会,集旅游项目介绍发布、品牌推介为一体的形式展开,突显平台功能与传播优势,融合邀请旅游资源方、资本方、运营商、服务商、学术机构出席,促进旅游合作洽谈。

第四届旅游业融合与创新论坛启动仪式
 

第四届旅游业融合与创新论坛启动仪式
 

国家旅游局亚洲旅游交流中心副主任张坚钟、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北京交通大学旅游系张辉主任、中国旅游改革发展咨询委员会副秘书长、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厉新建院长、中国创意研究院院长陈放、国家旅游标准委员会委员李庚教授,分别围绕全域旅游,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乡村旅游发展、旅游扶贫、景区开发方面做了主题发言,并就思南县旅游融合发展现场交流,给予建设性意见。

第四届旅游业融合与创新论坛启动仪式
 

第四届旅游业融合与创新论坛启动仪式
 

现场“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号角再次吹响,东道主贵州省铜仁市委常委、副市长牛建国,通过启动仪式诚邀所有热爱旅游、关注旅游、推动旅游发展的朋友们,金秋十月,齐聚贵州省思南县见证“2016最美中国榜”花落谁家。以“石林、温泉、乌江、文化”为鲜明特色的“黔中首郡乌江明珠”思南旅游推介展露风采,铜仁市与思南县现场,以响应全域化、特色化的“大旅游”格局下,介绍了铜仁旅游资源,思南重点介绍了通过实施精品辐射战略、探索旅游综合改革创新发展路径,形成以差异化、一体化、集群化、人本化的“四化”发展道路。

第四届旅游业融合与创新论坛启动仪式
 

第四届旅游业融合与创新论坛启动仪式
 

第四届旅游业融合与创新论坛启动仪式
 

代表思南特色与民俗歌舞“《打开财门迎嘉宾》、《思南姑娘大脚板》、《薅草锣鼓》”又一次完美演绎了“黔中首郡乌江明珠”。思南历史、文化渊源,境内非物质文化遗产多达数十项,土家刻纸、龙凤花烛传承人也亲临现场亲手制作。最美中国情、最炫民族风成为焦点。

黔中首郡乌江明珠——中国·思南

一、旅游资源与特色:

思南,镶嵌在乌江边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一座美丽的江边山城;一座由乌江纤夫拖来的移民城市;一座历史悠久的乌江文化古都!素有“黔中首郡,乌江明珠”之称!

思南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铜仁市西部的乌江中下游,地处武陵山腹地,乌江流域中心地带,东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梵净山,西倚历史文化名城遵义,南靠泉都石歼县接黔东南镇远古城、荔波等景区,北顺乌江达重庆涪陵入长江。思南水陆交通便捷,杭(州)——瑞(丽)、重庆酉(阳)——贵州剑(河)两条高速过境思南,黄金水道乌江纵贯南北,是黔东北联系湘、渝、川、鄂的水陆交通要塞。境内山川秀丽,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县域面积约2230.5平方公里,辖17个镇,8个民族乡,3个办事处,有汉、土家、苗、蒙古等18个民族,人口70万。由于乌江干流纵贯思南县境78.13公里,修建了乌江思林水电站、沙沱水电站形成一道天然迷人的风景线,两大库区,展现了高峡出平湖的壮观景区,把武陵山脉与大娄山脉分割开来,构成地溶地貌独特的喀斯特地形。

思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文化底蕴厚重。秦为黔中属地,汉置永宁县,元设宣慰司,明废司建府,民国设专员公署,历史追溯4000年,史载1800年,司、府、署历时600多年,是贵州改土归流最早的县份。因乌江航运之便,自古商贾云集,经贸繁荣,是乌江中下游地区的商品集散地、经济、文化中心。素有“黔中首郡,乌江明珠”之称。

思南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主要体现“奇、新、全”三个特点。说“奇”,境内“山、水、石,峡、洞、泉”各自成景,其中尤以乌江山水画廊、石林独特景观、温泉特有资源为奇,整个县域为一个自然天成的大公园,思南也因此被命名为“乌江喀斯特国家地质公园”;说“新”,得益于乌江梯级开发,78公里的乌江干线(思南境内)高峡出平湖,形成两大湖泊,沿岸山水相依、生态良好,为两个湿地公园。随着石林、温泉、乌江、历史文化四张旅游名片的打造,使思南这个贵州历史文化之都逐渐被外界诠释;说“全”,思南旅游景点密布、特色各异,散则各自成景、独具风格,聚则山水相依、美景天成。境内既有乌江景观廊道、温泉、腾龙峡旅游区、乌江新华文化旅游综合体、乌江文化健康产业园、白鹭湖、石林、四野屯、万圣山等自然山水风光,也有荆竹园-文宝洞古战场、郝家湾古寨、思唐国保级文物建筑群、旷继勋故居等历史文化、红色文化遗产,更有诸如花灯、傩戏、乌江船号、薅草锣鼓等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积淀。奇山、秀水、密林、清泉与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地质科普文化、红色文化、建筑文化交相辉映,自然景观与生态文明相得益彰。

近年来,思南县依托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积极抢抓省委、省政府实施“旅游强省、生态立省”战略和5个100工程的重大发展机遇,深入推进省100个重点旅游景区(温泉—石林旅游景区)规划建设,以铜仁市委、市政府规划建设“环梵净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创新区”为契机,主动融入梵净山、凤凰、遵义、张家界、重庆大景区和贵州大公园发展中,着力打造“金三角”的黄金节点和全省旅游精品景区。

思南县依托“石林、温泉、乌江、历史文化”四张旅游名片,积极实施精品辐射战略,着力探索旅游综合改革创新发展路子,摸索出差异化、一体化、集群化、人本化“四化”发展道路,形成全域化、特色化“大旅游”格局。先后获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湿地公园、中国温泉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楠木之乡、全国地质科普示范基地、国家级古建筑群、美丽中国十佳旅游县、国家AAAA级景区2个、AAA级景区1个等多张“国字号”殊荣。

思南县旅游业经过近3年的创新发展,成功走出了一条快速、科学、健康的县域经济发展特色之路,创造了县域旅游产业发展后发赶超的“思南模式”。在中国旅游报社和中国旅游协会联合主办的2014年中国旅游风云榜推选中,思南县通过推荐、公众网上投票、专家评定等几个环节,从全国200多个候选县中脱离而出,被推选评定为“2014美丽中国十佳旅游县TOP10”,创造了贵州旅游后发赶超的“新模式”。在2015年全国旅游年会暨第四届旅游产业年会上,“2014美丽中国·十佳旅游县”评选专家在对思南的颁奖辞中说:“为了彰显石林、温泉、乌江及历史文化这四张‘名片’实施精品辐射战略,成功创造了属于当地的旅游品牌,努力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规模发展,共同受益的良性发展格局,思南创新旅游发展模式值得后发赶超县(市、区)参考和借鉴。”这充分证明了思南县在全国旅游转型升级和贵州旅游转型升级后发赶超中走到了发展的前列,勇于担当了旅游改革创新的先锋角色。

二、旅游创新发展

(一)认知资源:一鸣惊人。

思南旅游资源丰富多彩,众多美景藏深山,多年来却不被人所认识。近年来,思南县多次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发现了一批重要的旅游资源,实现了对县域旅游资源的再认识:一是地球上同纬度地区迄今发现的发育最好、生态保持最佳、保存最完整、出露面积最大的极具科普性和观赏性的连片喀斯特石林——长坝石林。空间上连片分布,类型众多,包含了石芽发育从幼年到青年再到老年的各种形态,有针状石林、剑状石林、塔状石林、柱状石林、城堡状石林。出露面积约4.9平方公里,是贵州省最大的天然石林景观。长坝石林既具有科学考察研究的价值,又能在形态上给人以视觉的冲击,是集科学和美学于一体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充分利用思南独特的喀斯特地貌资源,成功申报了“贵州乌江喀斯特国家地质公园和全国地质科普示范基地”;二是丰富的地热温泉资源,思南县有4个乡镇有温泉出露点,10多个泉眼,日产水量达10000多吨、水温为47—60℃的温泉资源,其中鹦鹉溪温泉,以水质好,流量大,水温高著称,目前,已经开发出九天温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深得游客的喜爱。凭借温泉地热资源优势,成功申报了“全国温泉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区”和“中国温泉之乡”;三是乌江水电开发,修建了思林电站、沙沱水电站,而自然形成的两大库区湖泊,积极申报了“贵州白鹭湖国家湿地公园”和“贵州乌江国家级水利风景名胜区”;四是有七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思唐古建筑群和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民俗风情,成功申报了“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五是利用天然的生态环境和植被资源,成功申报了“中国楠木之乡”等。这些重大资源的发现,使思南旅游资源冷热互动、山水交融,人文荟萃,既有自然风光,又有文化内涵,具备了完整性、独特性、互补性。

(二)完善服务:后来居上。

近2年来,新建了白鹭洲国际大酒店、乌江大酒店、富生源酒店、润丰酒店、明珠商务酒店等一批大中型酒店。截至目前,全县发展旅游公司20余家、4家星级酒店,旅行社5家、文化旅游娱乐场所30余家,景区游客接待中心5个,景区旅游公厕15座、建成旅游船30余艘。发展256家宾馆(酒店、旅社)、客房数达5339间,床位数9301张,各类住宿、餐饮、娱乐、购物、交通、旅行社等企业完成标准化建设工作。随着省100个重点旅游区(思南温泉—石林)的深入推进,在景区发展特色食品、商品、旅游服务等旅游产业,发展了256家乡村农家乐,13家旅游商品企业,实现景区群众人均收入增加2000—2500元,促进景区乡镇15000多人转移就业,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带动近20000人走乡村旅游致富之路。

(三)打造景区:敢于造势,从无到有。

近年来,思南县先后举办了“中国·思南风光风情国际摄影大赛”、第一届、二届“中国·思南花灯艺术节”、“贵州乌江喀斯特国家地质公园开园揭牌”、“中国·思南首届全国舞龙邀请赛”等重大活动。特别是2014年思南县凭借承办铜仁市第三届旅发大会暨贵州梵净山乌江石林文化旅游节,努力打造石林景区、九天温泉、腾龙峡旅游度假区、白鹭湖景区、乌江一日游、安化历史街、雷公门乡村旅游等景区(点)等景区逐渐被外界所认可。成功实现了旅游资源向旅游产品的华丽转身,其中,板桥郝家湾已成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温泉-石林景区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腾龙峡风景区旅游度假区也正在向国家5A级旅游景区迈进。

思南县每年都将举行民族民间文艺演出、文化旅游节庆活动,旨在弘扬优秀的民族民间表演艺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发展民间文艺,宣传推介思南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丰富多彩、积极健康的精神食粮。同时也突出了思南县民族民间文化的特色,对打造该思南县的文化旅游品牌、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产业、繁荣群众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为进一步挖掘、整理、继承、发展和繁荣该县民族民间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三、创新思路

(一)借脑。

为了发现思南优质丰富的旅游资源,思南先后邀请国家、省、市有关专家把脉问诊。据不完全统计,自2011年以来,已先后有20余批次300多位专家、学者走进思南,考察研究思南文化旅游资源,并编写出了大量文化旅游考证材料,为思南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提供了科学依据。与此同时,思南还在旅游营销管理上大胆让“外来的和尚念经”。其中,已九天温泉、腾龙峡风景旅游度假区、万圣山森林公园旅游开发项目等为代表的思南外来旅游“专家库”,正在成为思南旅游产品推向山外的中坚力量。目前,全县约有50位外籍人成为思南旅游业的管理者与经销商。

(二)借势。

思南县委、县政府始终审时度势,瞄准省委“两加一推”主基调、“五个100工程”,市委“四化同步、一业振兴”、建设环梵净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创新区等发展战略,坚持调整思路,把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摆在优先突出位置,谋势而动、顺势而为,掀开了转型发展的新篇章。目前,已形成“一业推四化”、“四化促一业”的良性发展格局。通过实施城旅一体、农旅互动战略,思南全域旅游已雏形初现。其中,石林景区、九天温泉城、腾龙峡旅游度假区、白鹭湖景区、安化古街等一批景区的打造,为古老山城增添新的发展动力。结合工业发展,思南县城规划面积已达到50平方公里,管理面积达到295.95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人口达到22.8万人,近期规划县城区人口达到16.2万人,面积扩展到18平方公里。抢抓农旅一体化发展良机,许家坝高山草原生态畜牧示范园区、张家寨现代生态茶示范园区和塘头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已成为省级农业园区,必将兴起农旅一体化发展的新模式。

(三)借机。

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贵州旅游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杭瑞、思剑高速公路交汇过境思南,这是思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机遇。瞄准新机遇,思南强势对外推介地方特色旅游产品,积极参加国内外各种旅游交易会、推介会,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节、乌江龙舟节、舞龙大赛、走进石林百车自驾游、美食旅游文化节等特色活动,构建起线上线下、实虚结合的一体化营销格局,提升了思南旅游美誉度。目前,已开通“张家界—凤凰—铜仁—印江—思南”“凯里—镇远—石阡—思南”“凤冈—思南石林—白鹭湖—思南县城—梵净山”等外围精品旅游线路。此外,思南加快完善内部线路,形成“思南古城—千佛洞—白鹭湖—郝家湾”“思南古城—槽土—大河坝鹅溪—白鹭湖—思南”“思南—白鹭湖—石林—万亩草场—思南”等县内旅游精品线路。

与此同时,思南抢抓承办铜仁市第三届旅发大会的时机,加快完善各项旅游基础设施。仅去年,总投资18亿元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完成了石林景区大门、石林主会场、思林旅游码头、雷公门乡村旅游码头及游客接待中心、甘溪子旅游码头及游客接待中心、雷公门民族文化旅游示范村、九天温泉城、腾龙峡景区兽王山公园等44个文化旅游产业重点项目。

(四)借力。

组建了贵州乌江石林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下设白鹭湖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乌江顺达旅游运输有限责任公司、贵州思南安化文化旅游服务有限公司、夜郎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同时,积极与贵州省旅游资源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合作,引资12亿元建设温泉旅游综合体、引资近20亿元建设乌江文化健康产业园、拟投资10亿元开发石林、白鹭湖景区;引进外资6亿元投资开发万圣山森林公园旅游度假区;引进外资4亿元在教育园区修建了思南县文化旅游综合体项目等。通过整合全县旅游景区资源、国家地质公园资源、文化遗产资源、古街、古镇名村及城镇建设中部分用于文化、旅游、餐饮、住宿、体育等设施建设的土地和部分国有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将其划入贵州乌江石林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引领带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通过旅游公司运作,盘活了全县旅游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增强旅游资源开发力度,补足旅游发展中的各种短板,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同时,以公司资产抵押、合作开发等形式,向银行贷款融资加大投入。资金的达位率,为旅游项目建设提供了坚强的后勤保障。

四、旅游工作指导

2003年世界旅游组织规划专家理查德先生、北京大学知名旅游规划专家吴必虎一行来思南考察旅游资源;2007年贵州省原省委副书记王富玉来思南调研指导旅游发展工作;贵州省旅游局局长付迎春来思南调研指导旅游工作;2008年7月,原国务院参事王秉忱、中科院院士翟裕生、地质科学家赵逊、古生物学家李凤麟来思南考察指导工作,为思南申报“贵州乌江喀斯特国家地质公园”和“中国温泉之乡”推出了宝贵意见;2009年日本温泉知名规划专家近藤邦彦为思南温泉开发讲座;2009年中国地质大学曾克峰教授为思南旅游资源开发作讲座;特别是2014年思南县承办铜仁市第三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全国人大常委、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作协副主席张健,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张广智,贵州省副省长蒙启良亲临现场指导工作。

五、旅游经济

2014年,思南县成功举办了铜仁市第三届旅发大会。全年共接待游客238万人次,同比增长25.3%,实现旅游收入17.68亿元,同比增长24.1%;2015年上半年完成155.58万人次,同比增长31.9%;旅游收入10.61亿元,同比增长23.4%。国内客源主要来自湖南、重庆、广西、广州、北京、上海、苏州、深圳、湖北、贵阳、遵义及邻近市、县;接待海外游客4250人次。

六、旅游构想及下一步旅游发展思路

十三五期间,思南县将多渠道增加对旅游业的投入,重点建设旅游道路、景区(景点)停车场、景区(景点)游客接待中心和旅游酒店等基础设施,发展壮大旅游经营企业,努力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充分依托“乌江喀斯特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湿地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名胜区”、“全国温泉开发利用示范区”、“中国温泉之乡”、“国土资源科普基地”、“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思唐古建筑群”和思林、沙沱电站库区旅游资源,打造“石林、温泉、乌江、历史文化”四张旅游名片,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开拓客源市场。大力开发旅游商品、旅游纪念品,提高旅游购物在旅游消费中的比重。制定出台促进旅游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引导景区(景点)开发建设。加强旅游市场监管,加大旅游人才引进与培训力度,提高旅游服务水平。重点建设温泉旅游综合体、乌江五星级大酒店、白鹭洲五星级大酒店、塘头镇城南大酒店、许家坝镇星级宾馆、思南县游客服务中心、乌江水上游乐中心和郝家湾文化景观,加强思林电站库区、思唐镇安化街等历史街区和31个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打造万圣山森林公园、黑河峡天桥迷宫、中和书院、乌江文化旅游度假村、鹦鹉溪温泉旅游度假村,迁扩建乌江博物馆,开发石林景区、城头盖风景区、长坝乡民族风情街。

(一)高端谋划是首要前提。思南县依托资源优势,提出“旅游强县”战略,按照“精品带动、区域联动、文化引领、社会化发展”的思路,着力打造石林、温泉、乌江、历史文化四张名片。借助梵净山核心品牌的带动效应,成功挤入梵净山、张家界、重庆、遵义大旅游经济圈,加强区域资源整合,构建无障碍旅游,增强发展合力和持续竞争力。

(二)要注重“多方融合”打造特色旅游。思南县深挖历史文化内涵、发展特色传统旅游产品,形成了独特的旅游吸引力。一是充分保护修缮乌江博物馆、府文庙、旷继勋故居、万寿宫、王爷庙、华严寺、中天塔、周和顺盐号等城区古建筑群,提升了景区文化内涵。二是深入挖掘、整理土家花灯、傩戏、民歌、民俗,整理成册,并组织艺术表演队到景区表演,丰富了景区内容,展现了地域特色。三是积极发展花甜粑、绘画、剪纸、藤编、蜡染、造纸等传统民间手工艺品,丰富了旅游产品。

(三)要重视旅游要素配置。发展旅游产业,不仅强化“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还要重视“自然、文化、社会、生产”四要素,同时要围绕“商、养、学、闲、情、奇”的新六要素做文章,加大产品的升级打造,不断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吸引力。提高景区文化品位与内涵,保护优美自然环境,增强景区吸引力,发挥核心竞争力作用,使各项要素合理配置,处理好共容发展利益,才不会影响旅游综合改革。

(四)进一步丰富旅游商品种类。我县旅游商品目前存在种类少、特色不鲜明、缺乏文化内涵、规模小、市场竞争性不强等不足,游客的购买欲不强,在旅游收入中“购”的比例不高。下步将在旅游商品中融入文化元素,体现独特性、新颖性、实用性,按照市场运作模式,包装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使之成为旅游产业发展链中的重要一环。

(五)要注重宣传推介打造旅游品牌。思南县积极组团参加省内外各种旅游交易会、高端旅游论坛峰会、推介会,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节、乌江龙舟节、走进石林百车自驾游、美食旅游文化节等特色活动,推出石林——白鹭湖自然风光体验游、思南古城、郝家湾清代民居历史文化体验游。加大与媒体合作宣传,全方位、多角度展示思南旅游。通过有效的宣传营销,着力打造“黔中首郡·乌江明珠”旅游品牌,极大提升了思南旅游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为构建和谐新思南,建设美丽滨江山水旅游目的地城市而不懈努力!

作为铜仁市环梵净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创新区的一个重要节点和乌江经济走廊的核心区,在下步工作中,该县将抢抓机遇,加快实施旅游振兴“三大工程”。

一是实施景区升级工程。积极建设贵州乌江喀斯特国家地质公园、贵州乌江白鹭湖国家级湿地公园、贵州乌江水利风景名胜区、中国温泉之乡、思南白鹭洲省级风景名胜区等。重点打造石林AAAA级景区、九天温泉AAAA级旅游景区和积极申报腾龙峡旅游AAAAA级景区、白鹭湖AAAA级景区、思唐镇古建筑群暨历史文化旅游、郝家湾古寨AAAA级景区等特色景区”,集中推进乌江喀斯特国家地质公园、白鹭湖国家湿地公园、万圣山国家森林公园“三个特色公园”建设,规划建设以万亩草场、万亩茶场、万亩林场、万亩花场为主体的生态旅游度假基地,以乌江水上探险游、水上观光游、沿江古纤道神秘游为主体的乌江水上旅游度假基地和思南温泉休闲旅游度假基地,并筹备将贵州思南乌江喀斯特国家地质公园与梵净山旅游文化圈打捆申报“世界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

二是实施文化融合工程。启动以“一景一传说、一地一歌舞、一山一点缀、一水一诗画、一年一剧本”为主体内容的“五个一”文化融合工程。将民间文艺、民风民俗、名人名家、古迹古韵等文化元素与自然景观巧妙融合,增强旅游资源的吸引力、感染力和生命力。

三是实施开发创新工程。树立“大旅游、大发展”的理念,扩大对旅游资源、旅游市场的开放程度,充分发挥市场的引导作用、企业的主导作用和群众的主体作用,积极引进有潜力、有实力的企业参与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探索旅游投资公司运营模式,加快规划打造以乌江山水、石林景观、温泉休闲、民风民俗体验、历史文化观光等为主的旅游黄金线路,加大旅游从业人员培养力度和旅游商品开发力度,着力培育旅游市场,真正把思南这个小公园融入贵州这个大公园,真正把思南建设成为大梵净山景区的精品景点、黄金节点,凭借铜仁市第三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成功经验,抢抓省、市旅游发展大会的机遇,全面推进景区景点和旅游综合服务水平的提升,努力在贵州旅游转型升级和后发赶超中争当发展先锋。

七、荣誉风采

思南县先后获得“贵州乌江喀斯特国家地质公园”、“贵州白鹭湖国家湿地公园”、“中国温泉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楠木之乡”、“国土资源地质科普示范基地”、“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思唐古建筑群7处”、“美丽中国十佳旅游县”、“石林国家AAAA级景区”、“思南温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郝家湾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贵州乌江水利风景名胜区”等多张“国字号”殊荣。


新闻热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