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手机版  |  桌面下载  |  邮箱登陆  |  论坛注册  |  站点导航定制
 

“行进中国 精彩故事”-中央媒体走进山西平鲁活动圆满落幕

发布时间: 2015-08-04 13:53:07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孟宪宇   |  责任编辑: 沈晔

 

7月30日,由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的“行进中国 精彩故事”之 “聆听平鲁”采访活动在山西朔州市平鲁区圆满落幕。来自中国网、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光明网、国际在线、中国日报网、中国新闻网等中央媒体的记者在三天内围绕“转型综改”“生态建设”“红色平鲁”三条主线参观采访了中煤集团井工一矿、东露天煤矿、神头发电公司、平朔生态园、如意湖、明海湖生态旅游典范区、平鲁博物馆等具有平鲁特色的企业和景点。“美丽平鲁”的独特魅力和积极探索出的平鲁转型模式深深吸引了来采访的媒体记者。

资源型城市转型典范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是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问题,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工业化进程开始较早的一些国家,从上世纪60年代已经开始面临这个问题。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平鲁面对煤炭量价持续下跌、经济持续下行的困难局面,在经济下行压力依旧不减的当下,如何围绕“优化经济结构、提升发展质量”两大任务,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平鲁做了很多探索和努力,并取得了卓越的成绩。近年来,平鲁围绕自身优势和资源,在传统优势能源产业和新兴趋势产业两个方向对平鲁的转型发展做了系统规划。

一方面,平鲁围绕国家综合能源基地建设目标,扎实推进煤炭产业向市场主导型、清洁低碳型、集约高效型、延伸循环型、生态环保型、安全保障型转变,做好煤炭产业增质增值的转型改革大文章。

平鲁区抢抓晋北煤电基地建设机遇,瞄准立体能源发展方向,2014年平鲁实施转型改革重点工程89项,累计完成投资172亿元。建设的标准化矿井达到26座,全年原煤产量稳定在1.2亿吨左右,标准化矿的建设有力的降低了平鲁煤炭开采和开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同时,为更高效率的循环利用煤炭资源,平鲁以清洁利用为重点,加快推进中煤平朔2×66万千瓦、安太堡2×35万千瓦、神电“上大压小”二期2×100万千瓦等低热值煤发电项目建设;以延伸煤炭产业链条、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煤炭资源循环率为基本路径,强力推进了晋能40亿立方煤制气、平朔劣质煤综合利用、平安化工等现代煤化工项目建设,延伸煤炭产业链条。

其中,位于平鲁的中煤平朔集团就是当前我国规模最大、资源回收率最高、多项指标位居全国领先水平的特大型煤炭生产企业,当前,平朔集团以“资源型经济转型”为发展目标,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煤炭、电力、煤化工、生态四大产业,在全国率先实践产业优化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战略,实现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挖煤不毁环境,让矿区生态环境更优”,本着这个建矿理念,“十二五”期间,平朔公司将投资63亿元建设生态产业链,其中投资32.5亿元用于绿化复垦、水保工作;投资12亿元建设一个集工业、生态旅游的观光矿区。也先后获得了全国节能先进集体、全国循环经济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在矿区生态恢复和重建方面走出了一条矿区生态文明转型的新路,实现了资源开发和生态建设同行,成为我国煤炭行业践行生态文明的典范。

 

当天记者参观的东露天矿面积48平方公里,地质储量20.35亿吨,投资105.69亿元,建设规模2000万吨/年,是平朔集团的第三座两千万吨级露天煤矿。东露天矿引进世界最先进的露天采矿设备,同时建成了高标准的循环经济工业园区。

 

另一方面,平鲁抓住国内外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机遇,以园区为平台,创新招商方式,多渠道引进现代煤化工、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现代物流等产业项目。拓展发展空间。如平鲁除全力支持境内火电企业开展高效燃烧、脱硫、除尘、空冷等节能减排技术改造的同时,还加快发展新型电力产业上,该区依托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加快推进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在清洁能源的开发建设上进行了大量投入,为打造立体能源基地奠定坚实基础。

除了探索自身发展模式外,平鲁还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经验,为平鲁的转型发展助力,如平鲁与德国北威州进行对接,在产业园区规划编制、和煤机设备制造等方面开展合作,拓展发展空间。

生态建设再掀新篇章

“平鲁是我见过的树最多、绿化最好的北方城市之一了”、“老了请把我送到平鲁,让我留在这里”,在参观平鲁时,不时有记者发出这样的感慨。

据平鲁区宣传部介绍,平鲁近年来大力实施造林绿化工程。2015年内,将完成大片造林6万亩,通道绿化170公里,新育苗3000亩,零星植树60万株,村庄绿化15个。平鲁将绿化工作当作政治任务来抓,为了防止“种树不养树”、“今天种明日伐”等事情发生,平鲁制订了严谨规范的绿化监督和后续管理政策。

同时,为全面加强林木资源管护,切实保护造林绿化成果。平鲁还实施了治水兴水工程。该区牢固树立统筹治水新理念,改善水生态,保护水环境,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流域工程和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30公顷;配合做好七里河上游综合治理工程;争取完成高石庄刘马湾水库前期工作,协调新建西北山区7个乡镇引黄供水工程;结合采煤沉陷区治理和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完成东南乡镇1万人的饮水安全工程;重点扶持10处有带动示范作用的设施农业、标准化养殖园区供水工程。

其中记者参观了平鲁的如意湖、明海湖生态旅游典范区。在如意湖参观时,多名记者都表示仿佛到了江南水乡,在如意湖举目所及,均是绿意盈盈,清水潺潺,在蓝天白云的映照下,池中的水莲肆意绽放,微风抚来,舒服惬意的感觉满溢,身心俱都得到了极大的放松。

 

明海湖位于平鲁区高石庄乡的西北边缘,与内蒙古的清水河隔长城为邻。与古长城并存相依,是全国仅有的“城水相伴”的奇绝景观。

景区北连“塞外商栈”大河堡古堡,南有大水口河河源清心山泉。区内演艺广场、西口驿站、桃花岛、仙人岛、敬仰云梯,长城博物馆、民族时空走廊、长城戍边将帅廊、明海动感乐园、飞禽谷、跨湖缆车、水上乐园、鲜果采摘园、农业观光大棚等景观独具魅力。

 

红色文化新名片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70年前中国人民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平鲁作为革命老区,产生了抗战以来山西第一位女游击队长,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唯一的华侨抗日女英雄。

活动期间,记者团参观了平鲁博物馆,平鲁博物馆总投资2000万元,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建筑面积5300平方米。建筑结构为仿汉武砖砼结构,主题建筑(展区)为三层。博物馆分四大区域:展区、库区、公共服务区、碑林区。展区布置为五大部分:塞上文明、尉迟恭、革命斗争史、名族英雄李林、建设成就展五大展厅。

在李林展区,记者们了解了李林为了民族的解放投身革命,宣传革命理论,壮大抗日队伍,舍生忘死掩护党政机关干部和当地群众,英勇杀敌,最后血染洪涛,壮烈殉国的英雄壮举。作为革命老区的平鲁区,2010年时,平鲁就投资1400多万元,启动了李林烈士陵园迁建工程,使红色旅游成为当地文化建设的又一张文化名片。

专家座谈会 把脉平鲁发展

7月30日上午,平鲁改革与转型论坛举行。来自国家发改委、清华大学、中科院等权威领域的数位专家,分别就城市转型升级与加快城市化进程中的难题及解决方案及发展思路、中国能源变革路径与城市生态转型的未来、煤化工废水处理等问题进行了阐述、探讨,为平鲁区的城市转型积极建言献策,推进平鲁稳步发展。

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杨宜勇教授就城市转型与发展与到场人士进行了探讨。作为转型综改试点,他建议平鲁区要在发展中树立全球发展眼光,并遵照国家能源战略,不过分依赖资源,在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百姓等全方位转型中求稳,不可操之过急。同时要大力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转变政府职能,还要厘清政府与社会组织、普通市民的关系。“产业布局、科技发展、树立品牌,这几个方面是平鲁区在转型发展中务必面临且一定要处理好的重要方面。”杨教授还指出,发展的同时,还需做好体制与机制上的挖掘,并在生态功能区的建设上做进一步拓展。

清华大学博士后、清华大学质量与可靠性研究院周雷研究员从中国能源变革路径与城市生态转型的未来做了探讨发言,并从时局、理念、社会发展等方面做出详细阐述。

“目前,很多地方的城镇化发展面临诸多问题,我认为在城镇化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地方文化,注重文化积累。同时还要发展高附加值的绿色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周雷研究员认为,在审时度势明确发展理念之余,需做好人才质量的提升,注意引进产业链企业,在招商引资时,勿贪大舍小,要引进一些对于城市发展大有裨益的中小型企业,同时要注意协调好资源与优势之间的相互关系。

中科院李海波研究员着重从资源型城市的产业升级与产业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做了探讨,并就当前煤化工产业发展趋势做出说明。他以详实的数据和鲜活的事例,生动分析了当下资源性城市的发展之路。同时,他建议平鲁区政府要引进先进技术,紧抓示范性园区建设,加大对服务性企业的引导、建设,力促当地百姓观念转变。

本次活动对平鲁近年来的转型发展思路和工作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为中央媒体记者呈现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新平鲁画卷,近日来,多篇剖析平鲁发展模式的稿件相继刊发,引发了一场宣传平鲁的媒体热潮,为平鲁在十八大精神引领下贯彻转型改革,走出自己特色的资源型城市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新闻热图 >>更多